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3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59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2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烟粉虱对寄主植物叶背的定向行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成虫在自然条件下总是能够准确定位到寄主的叶片背面进行取食和产卵,这是一种本能的定向行为。以扶桑和油麦菜为寄主材料,通过非选择性和选择性实验,研究和评价光照、叶面物理性状和重力3个环境因子在烟粉虱成虫定向行为中的作用。结果显示,重力在定向行为中起主导作用,寄主叶片正反面的物理性状差异也能够使烟粉虱成虫定位到寄主叶片的背面,但是存在时滞效应。说明烟粉虱成虫在定向到寄主叶片背面的过程中存在2个系统,一个是以重力为线索的垂直方向感作为导航系统,另一个则是以叶面物理性状为线索的行为调节作为校正系统,二者的相互协作使得烟粉虱成虫能够精确定位到寄主叶片的背面。  相似文献   
132.
利用铷(Rb)标记方法对秋季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迁移现象及其寄主种类进行了研究。铷标记回捕试验证明了秋季绿盲蝽由棉田转移到杂草上取食。在河南绿盲蝽一周内可迁移到2 560 m(试验最远回捕距离)。秋季由棉田迁出的绿盲蝽主要集中在艾蒿和葎草上取食。对这2种主要寄主植物作为绿盲蝽越冬寄主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3.
王波  韩英  黄居昌  陈家骅 《昆虫知识》2012,49(6):1547-1552
植物源引诱物质可显著提高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蛋白饵剂的应用效果,本文测试了柑橘、番木瓜、芒果、番石榴、杨桃的叶片浸提物、果实以及已知植物次生物质对橘小实蝇的引诱效果。植物浸提物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杨桃的二氯甲烷浸提物的引诱效果最佳,平均引诱率为20.83%,对于不同的萃取剂而言,二氯甲烷、乙醇浸提物效果明显优于石油醚,三者浸提的平均引诱率分别为15.67%、15.17%和10.50%;对于不同寄主植物而言,柑橘浸提物的效果最佳,3种有机溶剂浸提物的平均引诱率为18.33%,其中石油醚、二氯甲烷和乙醇浸提物的引诱率分别为20.00%、15.83%和19.17%,其他植物浸提物的引诱效果为杨桃>番木瓜>芒果>番石榴,3种有机溶剂浸提物的平均引诱率分别为17.22%、11.67%、11.11%和10.56%。寄主果实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柑橘的平均引诱率为65.83%,其中雌虫和雄虫的引诱率分别为61.67%和70.00%,明显高于杨桃、番石榴和番木瓜,三者的引诱率分别为31.67%、31.67%和21.67%,与柑橘引诱率差异显著(P<0.05)。已知植物次生物质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甲基丁香酚的引诱效果最佳,平均引诱率为45.00%,其中雄虫和雌虫的引诱率分别为86.67%和3.33%;乙酸乙酯和番石榴香精的引诱效果次之,平均引诱率分别为32.50%和28.33%,其中雌虫的引诱率均为36.67%;杨桃香精和柠檬酸的引诱效果较差,平均引诱率分别为25.00%和26.67%。  相似文献   
134.
针对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6种主要寄主,分别于5~10叶期和花蕾期,采用室内“Y”型嗅觉仪和田间罩笼接虫方法,研究了绿盲蝽成虫对不同寄主及其挥发物的选择趋势.田间罩笼接虫试验结果表明:5~10叶期的茼蒿、国抗22及泗棉3号上绿盲蝽虫量居多,绿豆次之,大豆和豇豆上的较少;花蕾期的茼蒿、绿豆、国抗22及泗棉3号上绿盲蝽较多,而豇豆、大豆上较少.以5~10叶期和花蕾期的上述6种寄主为实验材料,以无寄主花盆为空白对照,每期各成对设置17个气源组合,采用室内“Y”型嗅觉仪测定绿盲蝽成虫对这6种寄主气源的选择趋性.不同气源组合测定结果表明,绿盲蝽对5~10叶期植物性气源的选择趋势为:国抗22>茼蒿>绿豆>泗棉3号>大豆>豇豆;绿盲蝽对花蕾期植物性气源的选择趋势为:绿豆>茼蒿>国抗22>泗棉3号>豇豆>大豆.上述不同选择性试验结果综合表明,绿盲蝽成虫对5~10叶期和花蕾期不同寄主的选择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5.
以苹果杂交组合(‘华脆’ב金冠’)F1代杂种实生苗群体易感病株系为材料,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观察方法,对苹果链格孢菌与寄主叶片互作过程进行了细胞学观察,分析苹果链格孢菌侵染寄主的动态过程和变化规律,以揭示苹果病害发生机制。结果表明,苹果链格孢菌侵染寄主叶片时,多数在表皮分枝扩展,很少通过气孔器或其他方式入侵细胞内部。互作后期,寄主叶细胞内叶绿体和质膜变化显著,多数细胞器降解,表明病原菌已分泌AM毒素作用于寄主。  相似文献   
136.
秸秆还田与施肥对土壤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大田定位试验,在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以小麦品种‘西农889’和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作物,采取不施肥秸秆不还田(CK)、秸秆还田(S)、秸秆还田+腐熟有机肥(SM)、秸秆还田+氮肥(SN)、秸秆还田+氮肥+磷肥(SNP)共5种处理,对不同处理下土壤电导率、蔗糖酶活性和脲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作物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秸秆还田后土壤的电导率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不同处理间周年电导率平均值表现为SNP>SN>SM>S>CK,且差异显著。(2)秸秆还田配合施用氮肥处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和脲酶活性最高,蔗糖酶活性最大值(70.62mg.g-1.d-1)为对照的1.36倍,脲酶活性最大值(3.58mg.g-1.d-1)比对照提高了9.15%。(3)土壤有机碳含量在S、SM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而S、SM处理与CK、SN、SNP处理之间差异显著,SM处理比对照处理提高了8.91%。(4)土壤全氮含量在不同处理之间差异显著,并以SNP处理最高,其次是SM处理,S、SN处理再次之,且SNP、SM、S、SN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9.8%、11.1%、9.88%和7.41%。(5)秸秆还田处理的作物产量显著高于CK,并以秸秆配施氮磷肥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比CK提高了50.6%;秸秆配施氮肥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比CK提高了34.3%。研究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无机肥可以有效促进有机物矿质化,显著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增强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从而促进作物增产。  相似文献   
137.
基于气候适宜度的东北地区春玉米发育期模拟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春玉米的生理生态发育过程为基础,基于作物生理发育时间恒定原理,建立了可推广应用的作物发育期模拟模型.本文充分考虑光、温、水对作物生育进程的综合影响,设计了基于气候适宜度来动态确定作物生理发育日数的算法,为模型的大范围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利用东北地区农业气象站2009、2010年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分析和验证,模型运行结果与实际观测情况比较吻合,全生育期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简称RMSE)为3.8d,营养生长阶段发育期模拟结果的相关系数在0.84以上,生殖生长阶段发育期模拟结果的相关系数在0.77以上.模型生物学意义明确、精度较高、数据易获、可操作性强,能够在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中应用于玉米生育进程的模拟与预测.  相似文献   
138.
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引进与流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进国外种质、促进粮食生产,对中国至关重要。中国每年从世界各地引进大量的作物遗传资源,如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甘薯,当然主要是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各中心引进的。同时,中国也向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各中心和其他国家提供了许多作物遗传资源(如大豆),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种质资源的流动有利于中国,因此中国应该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各中心和其他国家加强合作,组织专家系统研究并争取尽快加入《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强化统一管理,规范种质资源引进与输出,建立共享机制,推进种质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39.
本文对华南地区主要的19科31种作物和蔬果类花粉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包括镜下观察、拍照和特征描述与对比。本研究涉及的花粉包括粮食作物4种,蔬菜类16种,水果类8种,油料和经济作物3种等。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的花粉在形态、大小、萌发器官和外壁纹饰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同一科植物花粉的主要形态虽有相似之处,但根据某些细微结构特征,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相近的种类进行区别。本文对十字花科芸苔属4种蔬菜花粉(油菜、芥菜、菜心和小白菜)的扁率(赤道轴长/极轴长)以及外壁网眼长轴长度分别进行测量,发现外壁网眼长轴长度对于4种蔬菜的区分不明显,而扁率则分异显著,可为十字花科花粉种属判别提供依据。对重庆阿蓬江涪碛口遗址剖面中自明清时期以来的伴人植物十字花科花粉赤道轴长与外壁网眼长轴长度进行了测量,判别出文化层中的十字花科花粉可能为菜心类型。稻田中保存的水稻花粉直径约为34—38μm,结合水稻花粉的其它特征可以应用到全新世地层的水稻花粉鉴定。  相似文献   
140.
杨忠岐  唐艳龙  姜静  王小艺  唐桦  吕军  高源 《生态学报》2012,32(24):7764-7773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鞘翅目:寄甲科Bothrideridae)是寄生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中老龄幼虫和蛹的重要天敌,但其寄主栗山天牛世代周期长(3年1代)、发育比较整齐,不利于寄生性天敌种群数量的稳定.为了解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栗山天牛后,其种群能否在栎树林间长期保持较高的种群数量,达到持续控制栗山天牛的防治效果,调查研究了花绒寄甲在栎树林间的转主寄主和种群保持机制.结果表明,在东北辽东栎树干和树枝上除了栗山天牛外,还有其他8种天牛危害:双簇天牛(Moechotypa diphysis)、四点象天牛(Mesosa myops)、中华薄翅锯天牛(Megopis sinica)、锯天牛(Prionus insularis)、双带粒翅天牛(Lamiomimus gottschei)、八字绿虎天牛(Chlorophorus tohokensis)、日本绿虎天牛(C.japonicus)和拟蜡天牛(Stenygrinumquadrinotatum).其中以栗山天牛、双簇天牛、四点象天牛和拟蜡天牛数量较多,而花绒寄甲在辽东栎树干上的垂直分布与栗山天牛、双簇天牛和四点象天牛的垂直分布重叠较多.室内研究表明,花绒寄甲对四点象天牛老熟幼虫的寄生率达到26.67%,对蛹的寄生率达到了43.33%;对双簇天牛老熟幼虫的寄生率达到20.00%,对蛹的寄生率为6.67%.对双簇天牛和四点象天牛在林间的生活史调查和研究发现,花绒寄甲可寄生的这两种天牛的中老龄幼虫和蛹,在花绒寄甲不适宜寄生的栗山天牛幼龄幼虫期大量存在,表明双簇天牛和四点象天牛是花绒寄甲在栎树林中的主要转主寄主.由于这些转主寄主的存在,花绒寄甲在不利于其寄生的栗山天牛卵期、幼龄幼虫期可转移寄生这些寄主,从而在栗山天牛危害的栎树林间保持了较高的种群数量,达到对栗山天牛长期而有效的持续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