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3篇
  6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苏泽英 《蛇志》2013,25(2):230-231
宫内节育器一次性放置于宫腔即可长期避孕,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的可逆性节育方法,目前已成为我国育龄妇女的主要避孕措施.放置宫内节育器一定期限或绝经期后须及时取出,但由于各种原因亦有极少数妇女绝经多年后才取出宫内节育器(简称取环),此时宫颈已萎缩、变硬,导致宫内节育器取出困难.我院于2012年对3例绝经多年后取宫内节育器者,采用术前口服米非司酮软化宫颈后,均成功取出节育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2.
目的:通过HBV前S/S区基因变异研究探讨HBV宫内感染的机制。方法:将HBsAg阳性母亲按照随访其新生儿是否发生宫内感染,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经PCR扩增HBV DNA,基因克隆、测序,构建种系进化树分析前S/S基因的突变。结果:共得到60株HBV序列,来源于同一组的序列较为集中在树中的某枝,而且进化距离从病例组母亲、病例组患儿到对照组母亲存在由近及远的特征。结论:各组病毒株在基因序列进化上存在差异,某些突变位点在非宫内感染组母亲中的发生率较高,突变的发生可能使其所在的编码区功能发生变化而影响宫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3.
苏泽英 《蛇志》2012,(4):401-403
宫内感染是指孕妇受病原体感染后所引起的胎儿感染。其特点是孕妇往往无明显临床表现或仅有轻微症状,但对围产儿则产生严重危害,尤其是妊娠早期的感染对胎儿威胁更大。本文就宫内感染对妊娠的影响结局浅述如下。1宫内感染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44.
45.
目的 观察乳酸菌阴道胶囊辅助治疗对未足月胎膜早破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 方法 86例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采用随机数表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43例。常规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予以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常规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阴道微生态、胎儿宫内感染率和分娩方式、母体和胎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高于常规组(均P结论 乳酸菌阴道胶囊辅助治疗未足月胎膜早破相较于常规治疗可改善阴道微生态,还可降低胎儿宫内感染率、剖宫产率,减少母体和围产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6.
摘要 目的:探讨宫腔镜息肉切除术联合LNG-IUS治疗EP的临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E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治疗,联合组以对照组为基础,联合LNG-IUS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复发率、内分泌激素(ER、PR)以及炎症相关因子(VEGF、TGF-β1、TNF-α、CRP、IL-6)变化情况。结果:术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对比无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减小。联合组术后各阶段子宫内膜厚度均较对照组小(P<0.05);术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水平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联合组VEGF、TGF-β1、TNF-α、CRP、IL-6、ER、PGR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内,联合组总复发率为6.66%,对照组总复发率为33.33%,联合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腔镜电切术联用LNG-IUS其机制可能与下调ER、PR、VEGF、TGF-β1、TNF-α、CRP、IL-6的表达水平有关,提高子宫内膜息肉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为EP的诊疗及相关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7.
目的通过对乙肝阳性产妇外周血、胎儿及胎儿附属物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检测,探讨HBV宫内感染发生的机制。方法通过ELISA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标本中HBV标志物及HBV DNA水平;通过对组织标本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组织中HBV标志物的表达。结果胎儿脐血HBV DNA水平与母血HBV DNA水平相关,母血HBV DNA高水平(≥107copy/mL)时脐血HBV DNA阳性率明显增高,P<0.05。胎儿脐血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母血HBV DNA水平,P<0.05。胎盘组织可见HBs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但未发现HBcAg染色阳性。在引产胎儿胎肝和胎肾组织中发现HBsAg和/或HBc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结论母亲HBV DNA高水平是发生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脐血HBV DNA阳性是判断HBV宫内感染的相关指标;HBV可能通过胎盘感染的途径由母体进入胎儿体内,并可能在胎儿体内定位和复制,这可能是导致HBV宫内感染的原因。  相似文献   
48.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全世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乙肝高流行区,每年约有15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分娩,近半数胎儿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乙肝。由于婴幼儿期感染乙肝后形成的免疫耐受,往往成为慢性甚至终身携带者,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肝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PI3-Akt信号通路与妊娠生及或病理过程关系密切,在感染HBV的胎盘组织中发现PI3K-Akt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异常增高,且HBx Ag干扰该通路调节凋亡功能。推断HBx Ag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影响胎盘功能,是HBV宫内感染的一种重要分子机制。为今后阻断HBV宫内感染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9.
胎儿宫内生长受限(IUGR)是一种常见孕期疾病,有报道称其与滋养细胞的侵袭能力减弱有关,而mTOR和PLGF对滋养细胞侵袭有重要作用。为了探究m TOR和PLGF对滋养细胞侵袭力的影响,明确两者在IUGR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以孕早期人滋养细胞Swan 71为对象,利用雷帕霉素抑制mTOR的活化,通过小室侵袭实验、基因沉默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观察了滋养细胞侵袭力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以及外源PLGF的添加对其结果有无影响。结果表明m TOR磷酸化受到抑制会导致滋养细胞的侵袭能力减弱,而PLGF能改善这种减弱现象,改善机制与增强p70、ERK和AKT磷酸化有关。然而,当mTOR基因被沉默后,PLGF就不能再改善或逆转因m TOR磷酸化缺失带来的细胞侵袭力的减弱。此外,本研究还发现mTOR磷酸化能调控PLGF和sflt-1的表达,后两者在IUGR发展中,常因为滋养细胞侵袭力的减弱而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50.
摘要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耳穴压豆+中药汤药治疗宫内残留物的效果及对超声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12月来我院诊治的存在宫内残留物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者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30例,A组患者采用生化汤加减治疗,B组使用低频电刺激+生化汤加减治疗,C组使用耳穴压豆+生化汤加减治疗,D组低频电刺激+耳穴压豆+生化汤加减治疗。对比四组治疗前后的宫内残留物超声影像表现,对比四组的超声RI、PI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凝血功能指标,对比四组的血β-HCG水平恢复正常时间、月经复潮时间、阴道流血持续时间、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四组患者均有宫内残留物,声像的图像表现为子宫局灶性增厚,子宫内膜的回声欠均匀,厚薄不均,宫腔内局部可见不均质的回声团,边界欠清晰;治疗后,四组超声检查发现部分患者无宫内残留物;部分患者的宫内残留物回声明显减低。治疗前,四组宫内残留物超声RI、PI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凝血功能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四组的RI、PI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B、C、D组明显较A组高,D组明显较B、C组高(P均<0.05);四组的阴道出血量、小腹痛、大便干、舌苔、脉象评分、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明显降低,B、C、D组明显较A组低,D组明显较B、C组低(P均<0.05)。B、C、D组的血β-HCG水平恢复正常时间、月经复潮时间、阴道流血持续时间明显较A组低,D组的明显较B、C组低(P均<0.05);B、C组以上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B、C、D组的临床疗效较A组高,D组较B、C组高,四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四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完成治疗。结论:低频电刺激+耳穴压豆+生化汤加减治疗可明显提高血瘀证宫内残留物的效果,可能与其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有关,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用于评估宫内残留物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