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本文记述湖北宜昌地区奥陶纪大湾组下部的一个三叶虫新种Ovalocephalus eoprimitivus sp.nov.,主要特征是头鞍缺失前颈环横沟。Ovalocephalus Koroleva为泛冈瓦纳的标志分子,在中国奥陶系分布极为广泛。这一新种的时代为弗洛期—大坪期,系该属目前所知地层层位最低的分子。  相似文献   
32.
文中报道湖北宜昌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小壳化石Ⅰ、Ⅱ组合之间的宏体藻类化石:中华细丝藻属Sinocy-lindra,崆岭藻属Konglingphyton,约克那斯藻属Yuknessia和文德带藻属Vendotaenia。通过对宏体藻类化石研究,表明它们无论从保存形式还是形态特征上看,带有庙河生物群的色彩,同时与牛蹄塘生物群和澄江生物群可能也有一定的联系,这为研究宏体藻类的辐射、演化提供了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33.
为了检测和评估长江岸线宜昌江段五种不同类型水样的生物毒性, 研究于2019年3月在宜昌江段采集五种典型水样, 采用稀有鲫胚胎进行了暴露试验。经检测发现3#水样(工业生产污水)、4#水样(生活污水)常规污染物(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数超标。胚胎毒性试验结果显示3#和4#水样的生物毒性最大, 其畸形率和死亡率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水样(长江白洋港江段水样)对稀有鲫胚胎发育无显著影响; 其中3#和4#两组水样处理的胚胎出现诸如脊椎弯曲、心率下降、死亡率上升、孵化率下降和发育迟缓等发育异常现象; 同时, 4#水样处理的胚胎还出现大量心包水肿现象。研究表明氨氮含量等常规水质指标超标会对稀有鲫胚胎产生较大毒性效应。研究可为长江岸线宜昌江段水体的综合评价及后续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4.
本文描述了采自湖北宜昌远安真金和界岭剖面奥陶系牯牛潭组顶部的牙形刺,它们有Baltoniodus prevariabilis,Drepanoistodus venustus,Panderodus gracilis,Periodon aculeatus,Protopanderodus calceatus,P.varicostatus?,Yangtzeplacognathus foliaceus和Y.protoramosus等,确认宜昌地区牯牛潭组顶部应归属于奥陶系达瑞威尔阶Pygodus serra带之Yangtzeplacognathus protoramosus亚带,并可与宜昌黄花场剖面和南京汤山外杆沟剖面同名组顶部及新疆柯坪羊吉坎剖面一间房组顶部的牙形刺带相对比。同时,它要比重庆城口大槽剖面牯牛潭组顶部的牙形刺带低3个带(Pygodus anserinus带至Baltoniodus variabilis带),这一事实也说明了牯牛潭组顶部在中国扬子地台的穿时性。  相似文献   
35.
扬子区中奥陶统大湾阶底界精细生物地层分带与对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系统研究湖北宜昌黄花场大湾组下段和重庆城口翁溪沟湄潭组下部笔石、牙形石和几丁虫生物分带及其对比关系。精细的生物地层学研究结果证明,在我国大湾阶底界界线层型剖面上的生物群组合存在冷水型分子与暖水型分子共生的特点,以牙形石Baltoniodus triangularis首现所确定的中奥陶统底界较nipodus laevis的首现低0.2m,位于笔石Didymograptus protobifidus/Corymbograptus deflexus带或几丁虫Conochitina langei/C.brevis带中部。中奥陶统底界上述牙形石、笔石和几丁虫的对比关系不受沉积相限制,在重庆城口翁溪沟含笔石碎屑岩相的湄潭组下部同样存在。宜昌黄花场剖面和该剖面上Baltoniodus triangularis的最初出现应是理想的全球中奥陶统底界线层型剖面和点。  相似文献   
36.
皖南山区位于长江以南区域,地跨暖温带、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地形复杂且气候地带性变化明显,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1]. 为进一步了解该区域百合属(Lilium Linn.)植物分布情况,从2012年至2016年,作者采取线路调查和标本采集的方法,对该区域百合属分布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2],[3]116-157,发现宜昌百合〔Lilium leucanthum ( Baker) Baker〕为安徽省百合科( Liliaceae)新记录种,凭证标本存于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标本室.  相似文献   
37.
全球中奥陶统及奥陶系第三个阶、大坪阶的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确定后,文中作者对宜昌黄花场剖面弗洛阶上部Oepikodus evae带牙形刺生物地层序列进行再研究。通过对红花园组上部-大湾组下段一些关键层位中牙形刺样品的补充采集和牙形刺标本的系统检查,研究牙形刺属种垂向分布特征,修订一些牙形刺属种的首现层位。讨论Stolodus stola,Lundodus gladiatus,Oepikodus intermedius,Oepikodus communis,Trape-zognathus diprion,Baltonioduscf.B.triangularis等重要的多分子器官种分类问题。识别出Baltoniodus trian-gularis(Lindstr m)的先驱:Baltonioduscf.B.triangularis(Lindstr m)与Baltoniodus triangularis(Lindstr m)的区别。描述新建化石带属种,包括Baltoniodus triangularis(Lindstr m)。认为Oepikodus evae带上部时限范围内并未见Oepikodus evae分子,所以与国际地层指南(2000)关于间隔带和延限带的含义相悖。据此,厘定了原Oepikodus evae带的含义。并以牙形刺带分子首现为标志,将大湾组下段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间隔带,分别为:O.evae带,Trapezognathus diprion带和Baltonioduscf.B.triangularis带。其中Trapezognathus diprion带和Baltonioduscf.B.triangularis带为新建化石带。  相似文献   
38.
长江拥有中国最长、开发条件最好的内陆岸线,岸线资源的存量大且开发潜力高。了解岸线资源的利用现状,为保障岸线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以2000、2005、2010、2015和2019年土地利用为数据源,分析长江宜昌至武汉段岸线1 km区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与景观格局指数。研究结果表明, 2000—2019年,研究区域土地利用主要以农田和建筑用地为主,变化的明显特点是农田面积在2019年较2000年下降了9.39%,建筑用地和草地/林地面积扩张,其中农田-建筑用地的转化较为剧烈。研究区域湿地资源丰富,湿地总面积占比均在70%以上,人工湿地占总湿地面积比均在92%以上。从斑块类型水平上看,各用地类型斑块数量增长明显,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景观破碎化现象;其中草地/林面积虽增加了35.63 km2,但斑块数量从0.114万个增加到0.618万个,景观形状指数由34.92增加到95.19,景观聚集度指数下降了10.82%,其斑块趋向破碎化、形状不规则化,这会阻碍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改变物种生存的生物地理环境,减少生物物种多样性,结构趋向紧凑对某些干扰的蔓延如虫灾、火灾等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9.
湖北宜昌陈家河下、中奥陶统大湾组腕足动物多样性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宜昌陈家河大湾组(Arenig期)腕足动物化石进行逐层统计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以笔石带为单位讨论腕足动物分类单元多样性的变化,发现该地区腕足动物属级分异度在Corymbograptellus deflexus带达到首次峰值,比上扬子区处于正常浅海底域地区(如贵州桐梓、沿河一带)的腕足动物宏演化趋势(在Didymograptelluseobifidus带达到首次峰值)晚了一个笔石带的时限,辐射主要缘于Sinorthis群落在本地区的出现和极度繁盛。华南早、中奥陶世腕足动物的辐射中心在相对近岸的上扬子区(特别是处于正常浅海底域的贵州桐梓一带)。  相似文献   
40.
宜昌黄花场宜黄1井钻遇牯牛潭组上部灰岩地层,属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顶部,自下而上出现棕灰色生屑泥粒状灰岩、棕红色生屑粒泥状灰岩、灰色瘤状灰岩、棕红色生屑粒泥状灰岩、棕灰色与灰色生屑粒泥状灰岩夹含少量泥质条带的灰色生屑泥状灰岩。以碳酸钙灰泥和粉砂屑基质沉积为主,见少量细颗粒破碎程度高的三叶虫、介形类、棘皮类等后生动物化石碎片,部分层位的生屑颗粒长轴无定向排列,它们在偏深水区安静海底堆积后无动荡水流频繁改造,顶部的生物扰动现象可能与海退有关。牯牛潭组上部没有典型暖水浅水相的化石类型和内碎屑颗粒沉积,灰岩均形成于最大浪基面之下水温偏凉的开阔陆表海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