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51.
<正>"第二次国际暨第十一次全国膜生物学学术研讨会"组委会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国细胞生物学会联合主办,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膜与细胞生物物理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二次国际暨第十一次全国膜生物学学术研讨会,于  相似文献   
152.
中国吉林省中始新世桦甸组的两种端生齿鬣蜥类化石突显出端生齿类(Acrodonta)在第三纪早期的分化。第一种化石的特征为具有多个(6个)前侧生齿位及单尖且侧扁的颊齿。其牙齿与牙齿缺失附尖的主要端生齿类(如鬣蜥亚科Agaminae的海蜥属Hydrosaurus)无特别相似之处,其亲缘关系也并不清楚。第二种的牙齿与很多现生有三尖齿的鬣蜥类(即蜡皮蜥属Leiolepis和飞蜥亚科Draconinae)以及化石响蜥属的许多种相似;一个骨骼特征显示其可能与包括鬣蜥亚科、海蜥属、飞蜥亚科和须鬣蜥亚科(Amphibolurinae)的支系有关,但尚需更多更完整的标本以做结论。与现生鬣蜥类的比较研究表明,与响蜥属牙齿相似的三尖型齿很可能是蜡皮蜥属及飞蜥亚科中大约200个现生种的典型特征。相对于这些支系,响蜥属的鉴定特征并不充分。由于端生齿类的分化被认为始于新生代早期,因而东亚的化石材料很可能有助于阐明这一支系的演化历史,尤其是结合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方法。然而仅基于破碎颌骨材料的新分类单元名称的成倍增加并不能使我们更接近这一目标,尽力采集标本并研究可对比的现生骨骼材料应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153.
摘要:2007年和2008年的5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观察法,对模拟生境中胎生蜥蝎(Lacerta vivipara)的交配行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胎生蜥蜴交配行为的基本模式为:①追逐;②咬腹;③环抱;④交媾;⑤分离。其中各交配行为持续时间占总交配时间的百分比分别为:追逐占2. 35%,咬腹占0.51%...  相似文献   
154.
该文克隆了海洋鱼类——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Cs)的血红蛋白α1 (CsHb-α1)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研究了其在短期低氧胁迫下的表达变化.CsHb-α1 cDNA全长594 bp,编码14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其他物种的Hb具有较高的序列相似性.实时定量PCR检测显示CsHB-α1在心、肝、脾脏、肾脏和血液中表达量较高.与对照组相比(溶解氧:6.2 mg/L),在短期(5~120 min)及36 h低氧胁迫(溶解氧:1.0 mg/L)后,CsHb-α1在心、肝脏、脾脏、肾脏、血液和腮腺中表达量明显升高.这表明Hb-α1的上调是半滑舌鳎适应低氧胁迫的一个重要分子组成.  相似文献   
155.
在近年的野外调查中,在河南省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7月1~9日)和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管理局,2010~2011年)分别采集到7号和5号鬣蜥科蜥蜴标本,经鉴定确定为米仓山龙蜥(Japalura micangshanensis),为河南省蜥蜴新纪录。标本分别保存于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标本室和郑州大学生物标本室。此新纪录为研究米仓山龙蜥的形态变异和地理分布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6.
用2006年4-6月捕自长安(陕西)、共和(青海)、哈尔滨(黑龙江)三个地理隔离种群尾部完整的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成年雄体检测断尾对选择体温、表面活动(表面调温个体数)和摄食量的影响。各种群个体均分为实验和对照组,在距尾基部10 mm处切除实验组蜥蜴尾部,获得断尾个体。实验和对照组个体饲养在相同的实验室条件下收集相关数据,历时四周。表面活动的种群间差异是不同种群个体对其所处区域热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断尾个体减少表面活动见于所有三个种群,表明尾自切能导致丽斑麻蜥活动水平的改变。同一种群断尾和有尾个体表面活动的时间格局无显著差异,不同种群表面活动的时间格局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丽斑麻蜥白天活动节律具有种的特异性,不受断尾影响。丽斑麻蜥选择体温随纬度或海拔升高而降低,这种变化趋势可能是热环境制约的结果。所有三个种群断尾个体的选择体温均低于有尾个体,表明断尾可改变丽斑麻蜥的体温调定点。丽斑麻蜥摄食量存在种群间差异,长安种群蜥蜴的摄食量显著大于共和种群蜥蜴。三个种群断尾个体均未增加摄食以满足尾再生的额外能量需求,表明增加摄食不是该种蜥蜴补偿断尾能量代价的对  相似文献   
157.
崇安地蜥的再发现及其分布范围的扩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崇安地蜥(Platyplacopus sylvaticus)属蜥蜴亚目,蜥蜴科,地蜥属,系C.H.Pope 1926年4~9月在我国福建省崇安县挂墩采到,并于1928年发表的新种,仅5号标本,均存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此后再无采集报道[1].  相似文献   
158.
四川攀蜥属一新种——汶川攀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作者于2001年8月在四川省汶川县采到攀蜥属(Japalura)动物,经鉴定为攀蜥属一新种,订名为汶川攀蜥Japalura zhaoermii sp.nov.,对鉴别特征和形态进行了描述,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59.
为获知微颗粒饲料中添加精胺对半滑舌鳎仔稚鱼肠道发育的影响,试验以添加0,0.10%,0.33%精胺的微颗粒饲料(F1、F2、F3)和活饵料卤虫(F4)饲喂初始体长为2 cm左右的半滑舌鳎稚鱼。养殖28d后结果表明,卤虫组(F4)的特定生长率最高,饲料组中F2组特定生长率要显著高于F1和F3组(P0.05)。F3组的存活率仅为60.27%,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消化酶活力测定结果中,F2组在14d和28d时都含有较高的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和亮氨酸氨基肽酶比活力,较低的亮氨酸-丙氨酸肽酶比活力。卤虫组的肠道发育情况最好,微绒毛长度显著大于其他各组(P0.05);黏膜厚度略小于F2组,但是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饲料组中F2组微绒毛长度和黏膜厚度都显著大于F1和F3组(P0.05)。研究表明,在微颗粒饲料中添加0.10%的精胺(F2组)对半滑舌鳎稚鱼肠道发育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0.
用 6种温湿度条件孵化安徽宿州乾山山地麻蜥 (Eremiasbrenchleyi)卵 ,观测孵化卵质量变化、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以及孵出幼体特征。卵在产出后 1h内收集 ,共设置 3× 2种温湿度处理 (温度分别为2 7、 30和 33℃ ;湿度分别为 - 2 2 0、 0kPa)。每隔 5d称卵重 ,直至幼体孵出。幼体经测量、称重后 ,解剖、分离为躯干、剩余卵黄和脂肪体三组分 ,用于成分测试。卵从环境中吸水导致质量增加 ,孵化温、湿度及其相互作用显著影响孵化卵的质量变化 :同一温度下 ,高湿度 (0kPa)孵化卵的终末质量大于低湿度 (- 2 2 0kPa)孵化卵 ;同一湿度下 ,低温 (2 7和 30℃ )孵化卵的终末质量大于高温 (33℃ )孵化卵。温度显著影响孵化期 ,随温度的升高孵化期缩短 ;湿度及其与温度的相互作用对孵化期无显著影响。孵化温湿度对孵化成功率无显著影响。温度显著影响胚胎对卵内物质的动用、幼体大小、质量以及剩余卵黄质量 ;除剩余卵黄外 ,湿度及其与温度的相互作用不影响山地麻蜥孵出幼体几乎所有的被检测特征。 33℃孵出幼体的大小和质量均显著小于 2 7和 30℃ ,并特征性地具有较大的剩余卵黄。因此 ,33℃不适宜孵化山地麻蜥卵。 2 7℃和 30℃中孵出幼体躯干发育良好 ,各项被测定的特征指标极其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