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81.
曹梦洁  祝思  蔡若茹  毛飞  林隆慧 《生态学报》2012,32(21):6836-6841
以双斑锦蛇(Elaphe bimaculata)为对象,在24 、27和30 ℃下孵化双斑锦蛇卵,研究孵化温度对孵出幼蛇吐信频次、选择体温、二氧化碳代谢量、生长过程中的呼吸代谢、初次摄食个体数和初次摄食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孵化温度对双斑锦蛇孵出幼蛇的各项行为指标均没有显著影响。自幼蛇孵出至体内剩余卵黄消耗完这一时间段内,呼吸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量逐步减少到最低值。24 、27和30 ℃孵化温度下孵出幼体呼吸每分钟所产生的CO2量分别为10.58、12.06和10.88 μL;初次摄食量分别为4.92、4.34和3.60 g,各温度下摄食个体的数目分别约占该温度下孵出幼体总数的46.2%、56.3%和40%。鉴于3个温度处理下孵出幼体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24-30 ℃是双斑锦蛇适宜生存的温度区间。  相似文献   
382.
山瑞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瑞鳖(Paleasteindachneri)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作者于1996年10月~1997年10月对人工养殖条件下的山瑞鳖生物学习性进行了研究。1材料和方法11动物来源山瑞鳖购自海南屯昌县。共432只,鳖龄4~6岁,体重...  相似文献   
383.
Changes in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eggshell resulting from embryonic mobilization of minerals from the eggshell are found in all oviparous reptiles studied thus far. In this study, we measured samples of unhatched and hatched eggshells of the Chinese cobra Naja atra to determine the percentage of ash and the phase composition of calcium carbonate. The mean percentage of as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unhatched eggshells (24.6%) than in hatched eggshells (22.3%). The dominant phase in unhatched eggshells was the calcite form of calcium carbonate. In addition to the peaks of calcite, a few small peaks were found to be caused by the aragonite and vaterite phases of calcium carbonate, implying that there are small amounts of aragonite and vaterite in the eggshell.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various phases calculated from the intensity of the X-ray diffraction spectra allowed the estimation that percentages of calcite, aragonite and vaterite were about 92%, 4% and 4%, respectively. Hatched eggshells produced similar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as unhatched eggshells, with one exception. The dominant phase composition in the hatched eggshell was also calcite, but the amount of the aragonite phase had a marked increase. Our study adds evidence that embryonic mobilization of minerals from the eggshell may result in changes in structure of the eggshell.  相似文献   
384.
胚胎着床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其中胚泡从透明带中准时孵出是着床的关键.透明带脱落的机制主要是子宫或(和)胚泡分泌物部分或全部溶解透明带后,胚泡在细胞数量增加及细胞运动的机械压力作用下通过透明带的某一位点孵出.  相似文献   
385.
蛇雕繁殖生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蛇雕(Spilornischeela)属隼形目鹰科猛禽。有关其繁殖行为研究,到目前未见报道。笔者于1997~1998年,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蛇雕东南亚种(Spilornischeelaricketti)的繁殖生态作了初步观察,现将观察情况报道如下。1 自然概况茂兰保护区位于贵州南部的荔波县境内。东经107°10′10″~108°05′40″,北纬25°09′20″~25°20′50″。海拔500~1100m,最高点为肯西山1170m。林区总面积2100hm2。为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3℃,年降雨量1750mm左右,集中于4~10月,年平均相对…  相似文献   
386.
就地保护中实施迁地保护是濒危物种保护的较为有效的形式。扎龙保护区自1976年筹建以来,就计划并实施开展了以人工辅助繁育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种群为平台的孵化、训飞、放飞工作,本文通过常规的统计方法对扎龙保护区自建区以来的丹顶鹤孵化、训飞、放飞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出:建区至今,人工辅助繁育丹顶鹤种群的年均孵化成功率为77.41%(1981年最高,为100%);孵化成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约为27只(2003年最高,为52只),近10年来基本维持在30~50只之间;训飞规模在逐年提高,近年来基本维持在100~120只之间;放飞规模与训飞规模同步也在逐年提高,年均放飞8只,2009年以来维持在10只以上;放飞野化的丹顶鹤已记录于中国的江苏盐城保护区、山东黄河三角洲保护区、韩国铁原地区。进一步分析表明,扎龙保护区在丹顶鹤保护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387.
本文利用实验胚胎学方法详细研究了斜纹夜蛾胚胎发育的全过程。结果表明:在24±1℃的恒温条件下,仅需87小时即可孵化出幼虫,同时证明了马氏管起源于外胚层。  相似文献   
388.
植物花对称性与传粉系统密切相关,花特征的变异性受到传粉者的选择作用。由于特化的传粉者对两侧对称的花的稳定选择,Berg假说认为两侧对称植物花大小的变异性比辐射对称植物的更低;而且,在传粉者的选择作用下花特征比植物营养特征明显有更低的变异性,因为后者更易受环境影响。该文对青藏高原东部高山草甸植物群落的50种开花植物(包括19种两侧对称植物和31种辐射对称植物)的花和叶特征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是两侧对称植物还是辐射对称植物,花大小的变异性都显著低于叶片大小的变异性,表明传粉者对花施加的稳定选择有利于花的稳定性。但是,辐射对称物种花大小的变异程度和两侧对称物种的相似,即使在控制物种系统发育的影响后,也没有发现显著的差异,这与Berg假说不一致。高山生态系统中传粉者种类相对较少,以熊蜂和蝇类为主,传粉者的活动受局域气候环境影响较大,因此传粉昆虫对植物花的选择作用强度可能有较大的变异性。  相似文献   
389.
氮磷施肥对拟南芥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植物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 有助于了解C、N、P元素的分配规律和确定限制植物生长的元素类型, 理解生长速率调控的内在机制。该研究基于盆栽施肥试验, 测定不同N、P供应水平下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叶片的生物量和C、N、P含量, 分析拟南芥的限制元素类型、验证生长速率假说、探讨N、P的内稳性差异和C、N、P元素间的异速生长关系。主要结果如下: 盆栽试验基质中限制元素是P, 施N过多可能引起毒害作用; 拟南芥的生长符合生长速率假说, 即随着叶片N:P和C:P的增加, 比生长速率显著减小; 叶片P含量存在显著的调整系数(3.5), 但叶片N含量与基质N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 叶片N和P含量具有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 但不符合N-P3/4关系, 施P肥导致表征N、P异速生长关系的幂指数(0.209)显著低于施N肥处理(0.466)。该研究首次基于温室培养实验分析了拟南芥C、N、P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N、P添加的响应, 研究结果将为野外研究不同物种、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化学计量特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90.
物种多度–分布关系是生物多样性科学的关键问题之一,但目前对其解释尚未有统一的观点,生态幅假说和集合种群动态理论是其中两个有代表性的假说。作者以松嫩平原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甸的代表性群落羊草–杂类草群落斑块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调查了其植物生长型组成和斑块距离,来检验上述两个假说对物种多度–分布关系的解释能力。作者提出以生长型适应指数(growth-form adaption index,GAI)作为生态幅的衡量指标,以最小斑块距离来反映植物的扩散和定居过程。结果表明:在生境尺度上,物种的多度和分布成显著正相关,且多度–分布关系在年际间相对稳定。物种的多度和分布均与植物生长型密切相关,分布广、多度高的物种以根茎型、直立型或分枝型为主,分布窄、多度低的物种以莲座型或刷状根型为主。GAI与物种的多度和分布均成显著线性正相关,少数物种的分布广,多数物种的分布窄,直接支持了生态幅假说。最近斑块距离与物种的多度和分布均成显著幂函数负相关,而群落相似性与斑块距离无显著相关性,因此本结果并未直接支持集合种群动态理论,但扩散过程可能是影响羊草草甸植物群落种多度–分布关系的重要潜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