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71.
以卵胞浆单精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后废弃的未成熟人类卵母细胞(生发泡期卵母细胞(the germinal vesicle,GV)和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卵母细胞(the metaphase,MI))为材料,使用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液培养未成熟的卵母细胞,分别在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hCG)注射后45、60、84 h观察卵母细胞成熟情况.分别使用钙离子载体(calcium ionophore,CI)A23187联合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法或精子提取物卵胞质内注射(sperm extracts intracytoplasmic injection,SEII)法两种不同的激活方法对体外成熟MII的卵母细胞进行孤雌激活,评价其体外发育潜能.MI卵子体外成熟率要显著高于GV(75.2%vs 30.6%)(P<0.01).与CI/6-DMAP法相比使用SEII/6-DMAP法在激活率(87.5%vs 70.2%)上要明显高于CI/6-DMAP法(P<0.05),但在卵裂率(65.7%vs 72.5%)和桑囊率(0%vs 5.0%)上SEII/6-DMAP法要低于CI/6-DMAP法.注射hCG 45 h组的卵母细胞激活率(91.3%vs 57.9%)、卵裂率(85.7%vs 57.9%)及桑囊率(9.5%vs 0%)均显著高于注射hCG 60 h组(P<0.01).56.8%(117/206)的ICSI废弃的未成熟卵母细胞可以在体外发育成熟,激活后具有一定的发育潜能,卵龄对卵母细胞的质量和发育能力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72.
安徽省禽呼肠孤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ARV)在安徽省鸡和鸭群中的感染情况。方法应用ELISA方法对采自安徽省205份鸡血清和218份鸭血清进行ARV抗体检测。结果肉鸡阳性率为55.88%,蛋鸡阳性率为92.23%,鸭群感染率为43.12%。结论禽呼肠孤病毒感染在安徽省鸡群和鸭群中感染较为普遍,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73.
树鼩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致病性病毒严重危害树鼩(treeshrew,Tupaia)生命健康,但却鲜见有关树鼩自然感染病毒的报道。该研究采集6份因腹泻死亡的野生树鼩粪便,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72h后细胞发生病变,特征为颗粒增多、破碎、变圆固缩、拉网及脱落等;电镜观察显示该病毒为球形,双层衣壳,完整直径~75nm。纯化病毒经核酸PAGE电泳后呈现10个核酸节段,并为典型的3:3:4排列。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mammalian orthoreovirus,MRV)L1基因保守区RT-PCR检测、序列分析及进化树构建结果表明,该病毒株属于MRV,且与来源于蝙蝠的呼肠孤病毒分离株(T3/Bat/Germany/342/08)同源性最高。MRV是人兽共患病病毒,该实验首次从树鼩体内成功分离到MRV,对今后研究制定实验树鼩病毒学控制标准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为有效预防该病毒在树鼩与人类之间传播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74.
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帕米尔高原作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之一,喜马拉雅雪鸡和藏雪鸡在此混群分布。以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为研究对象,采用PCR和测序技术,研究了mt DNA D-loop区序列特征,下载Gen Bank已提交的雪鸡序列,利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和中介网络关系,以阐明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遗传多样性水平和系统进化地位。结果表明: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mt DNA D-loop序列富含A、T碱基,含量为59.8%,存在64个多态位点,占核苷酸总数的5.5%,其中单一多态位点29个,简约信息位点33个,两处插入或缺失,转换发生的频率远远高于颠换;25个个体存在23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度(Hd)为0.92±0.0001,平均核苷酸多样度(π)为0.00958,平均核苷酸差异度(K)为11.067,说明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核苷酸多样性较低,单倍型多样性高,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喜马拉雅雪鸡与藏雪鸡分为明显的两大簇群,本研究涉及的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出现遗传分化,呈现明显的2个进化支;中介网络关系分析显示雪鸡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本研究雪鸡84%的单倍型聚在以东帕米尔高原为中心的进化支上。因此,建议扩大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位于东帕米尔高原境内)范围,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恢复生态环境,以提高雪鸡栖息地的生存适宜性。  相似文献   
275.
东帕米尔高原盘羊分布与栖息地植被覆盖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8月—2013年10月调查了东帕米尔高原马可·波罗盘羊(Ovis ammon polii)的分布,首次分析了2000—2010年盘羊栖息地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走访当地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和牧民确定大概研究区域的基础上,采用经典样线法调查盘羊分布区域和分布特征,利用遥感影像技术估算2000—2010年盘羊分布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变化。结果显示,马可·波罗盘羊主要分布在东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布伦口、木吉、吉根、哈拉峻和哈拉布拉克等地海拔在3200—520m米河谷或沟谷,分布区面积为4.70万km2。栖息地植被退化严重,在2000—2010年间适宜盘羊栖息地植被覆盖区面积由10382.63 km2下降到4444.55 km2,平均每年593.81 km2植被面积丧失。结果发现马可·波罗盘羊实体1611只,分布密度为0.99只/km2;据栖息地适宜植被覆盖面积估算,盘羊数量在3000—3500只之间,其中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分布密度最大,为2.01只/km2,其他区域分布密度相对较低。全球气候变化、人为干扰、超载过牧、围栏放牧和矿业开采等因素导致马可·波罗盘羊生境遭到严重破坏,建议一方面建立红色生态区和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就地保护策略;另一方面启动实施迁地和离体保护措施,拓宽保护策略,提高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276.
郭建崴 《化石》2016,(2):58-60
正现实主义的古罗马古罗马,通常指从公元前9世纪初开始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经过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到公元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的庞大罗马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于日尔曼等"蛮族"的入侵和洗劫。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延续到公元  相似文献   
277.
李宽意  刘正文  杨宏伟  李娟  李传红 《生态学报》2007,27(10):4209-4213
在室外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模拟牧食损害(动物牧食所造成的损害)对伊乐藻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人工损害方式(去除植株50%叶片,去除植株顶端,以及同时去除植物顶端与50%叶片)对伊乐藻的生长率、主枝与分枝长度的增长、植物的干物质、氮、磷含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去叶与去顶去叶损害显著抑制了伊乐藻的生长,相对生长率分别占未受损植株的62.8%与74.4%;去顶与去顶去叶损害使伊乐藻主枝生长几乎停止,却显著促进了植物分枝的生长;去叶损害对植株的生长率、主枝与分枝长度的生长无明显抑制并却显著地降低了分枝的重量。对受损伊乐藻生长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东太湖伊乐藻现存量近年来迅速增加的原因并认为植物残体是伊乐藻种群扩张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78.
东、黄海水团动态与夏季休渔效果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峰元  程家骅 《生态学报》2007,27(6):2342-2348
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了2003年6月-2005年6月东、黄海水团的分布,并讨论了水团动态变化与夏季休渔效果间的关系。结果表明,6月表层水团主要包括东海表层水团、黄海水团、黄-东海混合水团和沿岸冲淡水,底层水团主要包括东海次表层水团、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水团。另外,各水团的分布面积存在年间差异。夏季休渔期间,中上层鱼类资源和底层鱼类资源的恢复速度均在2005年最快,在2003年最慢。9月东、黄海中上层鱼类的主要作业渔场在28°00′-32°30′N,125°30′E以西海域,该海域表层主要受东海表层水团所控制;底层鱼类的主要作业渔场在29°30′-33°00′N,127°00′E以西海域,该海域底层主要受东海次表层水团所控制。6月较强的东海表层水团有利于中上层鱼类资源的恢复;较强的东海次表层水团有利于底层鱼类资源的恢复,而较强的黄海冷水团不利于底层鱼类资源的恢复。  相似文献   
279.
对伞形科(Apiaceae)当归属(Angelica L.)东当归〔A.acutiloba(Sieb.et Zucc.)Kitag.〕的分生果形态特征和解剖结构进行了全面观察。该种分生果的外观呈倒椭圆状长卵形,有三角状萼齿,果棱、棱槽和腹面表面均有黄白色斑点。果实横切面解剖结构具有以下特征:外果皮终止于果棱顶端的腹面处,合生面宽阔,外果皮和中果皮细胞中有大量淡黄色晶体,油管在棱槽和合生面处连续分布等。东当归的这些果实形态及解剖结构明显不同于当归属的其他种类,其分类地位有待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280.
Grass carp reovirus(GCRV),a disaster agent to aquatic animals,belongs to Genus Aquareovirus of family Reoviridea.Sequence analysis revealed GCRV genome segment 8(s8) was 1 296 bp nucleotides in length encoding an inner capsid protein VP6 of about 43kDa.To obtain in vitro non-fusion expression of a GCRV VP6 protein containing a molecular of fluorescence reporter,the recombinant baculovirus,which contained the GCRVs8 and eGFP(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 genes,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Bac-to-Bac insect expression system.In this study,the whole GCRVs8 and eGFP genes,amplified by PCR,were constructed into a pFastBacDual vector under polyhedron(PH) and p10 promoters,respectively.The constructed dual recombinant plasmid(pFbDGCRVs8/eGFP) was transformed into DH10Bac cells to obtain recombinant Bacmid(AcGCRVs8/eGFP) by transposition.Finally,the recombinant bacluovirus(vAcGCRVs8/eGFP) was obtained from transfected Sf9 insect cells.The green fluorescence that was expressed by transfected Sf9 cells was initially observed 3 days post transfection,and gradually enhanced and extended around 5 days culture in P1(Passage1) stock.The stable high level expression of recombinant protein was observed in P2 and subsequent passage budding virus(BV) stock.Additionally,PCR amplification from P1 and amplified P2 BV stock further confirmed the validity of the dual-recombinant baculovirus.Our results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expression and assembly of the GCRV structural protein in vitr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