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1.
采用柱色谱技术从药用植物滇南蛇根草Ophiorrhiza austroyunanensis Lo.全草的甲醇提取物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利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β-豆甾醇(2)、β-胡萝卜苷(3)、白桦脂醇(4)、叶黄素(5)、东莨菪素(6)、熊果酸(7)、茜根酸-1-甲醚(8)和豆甾醇-3-O...  相似文献   
212.
目的探讨小鼠电激活孤雌胚胎的早期体内、外发育能力。方法 利用不同电脉冲参数和激活液对小鼠卵母细胞进行活化,观察激活后的小鼠孤雌胚体外发育状况和移植后的发育能力。结果非电解质激活液优于电解质液,脉冲强度、脉冲宽度和脉冲次数3个参数各自处于某一范围内时,他们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降低其中1个参数可通过升高另外2个参数得到补偿,经筛选较适宜的电脉冲参数为:1.0 kV/cm、40μs、2 p,或者1.5kV/cm、30/μs、2 p,分别为74.65%和71.19%,体外囊胚发育率分别为43.40%和47.62%。电激活孤雌胚体外发育时序比正常胚胎慢,但囊胚细胞数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它们经胚胎移植后,其中的一部分能够着床,但着床率仅为3.6%,极显著低于对照组(67%,P〈0.01)。结论电刺激能够较好地模拟正常受精过程激活小鼠卵母细胞,但激活后的多数小鼠孤雌胚胎着床能力较低,不能够顺利着床。  相似文献   
213.
Chi YY  Tian YY  Ye X  Deng GC  Li J  Wang HJ 《病毒学报》2011,27(4):358-365
本实验室2009年从广东省患典型出血病的养殖草鱼中分离到一株具强致病性的水生呼肠孤病毒GCRV-GD108株,该毒株具有11个节段双链RNA。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与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及水生呼肠孤病毒属其它已知种存在较大的分子差异。本研究进一步检测了广东、福建、湖南等地草鱼出血病流行毒株的分子特性。根据已克隆到的GCRV-GD108株11个节段序列分别设计合成特异引物,从各地收集患出血病草鱼,提取组织总RNA,RT-PCR检测。结果表明各检测样品均可扩增到特异性条带,而GCRV标准株则无特异条带;同时根据GCRV标准株序列合成的特异引物进行扩增,GCRV标准株有特异性条带,而各检测样品则均无带。测序结果显示各样品间相应片段序列的同源性很高(95.2%~99.4%),与GCRV-GD108的相应序列也具高同源性(95.0%~99.8%),说明检测样品与GCRV-GD108株具有相似的分子特性,均与GCRV及水生呼肠孤病毒属的其它种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结果提示我国养殖草鱼出血病病毒存在着不同的分子类型,GCRV-GD108株在南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病害防控上尤其是疫苗研制与使用上应予关注。此外,从上述引物中筛选出适合于双重PCR的引物对,建立了双重PCR检测方法,可在一次PCR反应中鉴别所感染的病毒属于GCRV或GCRV-GD108株。  相似文献   
214.
Zhao SL  Liang CY 《病毒学报》2011,27(6):604-608
病毒是最简单的生命形态,必须在宿主细胞中才能繁殖。为了增殖,病毒需要将它们的基因组运送到宿主细胞中。而要达到这一目的,病毒必须通过宿主细胞的主要屏障——细胞质膜,不同病毒会根据宿主细胞膜的特点运用不同的进入策略。根据病毒的外表是否具有脂双层膜可将病毒分成两类:包膜病毒和非包膜病毒。包膜病毒外表有一层来源于宿主细胞的脂双层膜,膜上整合了病毒编码的膜融合蛋白。包膜病毒主要通过膜融合蛋白的作用促使病毒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从而介导病毒核衣壳的侵人。对于非包膜病毒来说,由于缺乏包  相似文献   
215.
文中通过对我国己发表的palaeolenid类三叶虫中的34个种头盖特征组合进行Q型聚类分析,研究我国palaeolenid类三叶虫属种的分类,并结合传统定性分析,对该34个种(包括2个属、1个亚属和1个亚种)进行修订,且合并成1个属4个种(亚种),即:Palaeolenus douvillei Mansuy,1912,Palaeolenus lantenoisi Mansuy,1912,Palaeolenus lantenoisi longispinus(Chang and Chu,1980)和Palaeolenus fengyangensis Chu,1962。文中还提出沧浪铺组乌龙箐段可采用Palaeolenus fengyangensis带(上)和Palaeolenus lantenoisi带(下)两生物带意见。  相似文献   
216.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的东太湖水生食物网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稳定同位素技术是研究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有效技术之一。碳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常用来分析消费者食物来源,而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5N)常用来确定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营养位置。本研究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构建了东太湖食物网结构。结果表明:东太湖食物网主要由两条营养传递途径组成,即浮游植物为初级生产者的浮游营养传递途径和苦草等大型水生植物为初级生产者的近岸底层营养传递途径,湖中9种主要鱼虾类能量主要来自近岸底层传递;翘嘴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鳜(Siniperca chuatsi)和鲶(Silurus sp.)作为湖泊中的顶极捕食者,具有相对最高的营养级,并占据食物网的顶层。  相似文献   
217.
白洋淀东方大苇莺繁殖生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洋淀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东方大苇莺在华北地区的重要繁殖栖息地之一.于2011年6—7月采用样线法在保护区内开展东方大苇莺巢位调查,累计记录巢位112处,在此基础上,采用生态位因子分析模型对保护区内东方大苇莺的繁殖生境质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东方大苇莺偏好在高程相对较高、远离人类活动干扰的旱地芦苇景观内营巢,而避免在其他景观内营巢;2011年,白洋淀湿地自然保护区内东方大苇莺繁殖适宜生境总面积2474.69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6%,其中最适宜生境面积1131.19 hm2,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5%.最适宜生境呈圈层状结构分布,集中分布于现分隔2处的白洋淀东部的大麦淀、烧车淀核心区及其周边区域.为保护东方大苇莺繁殖生境,建议将大麦淀和烧车淀核心区合并,形成一个面积更大、分布相对集中的核心区,并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和维持白洋淀湿地自然景观的规模为目标,合理设置缓冲区.  相似文献   
218.
东太湖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19年4月、7月和10月的调查数据,用多元分析方法研究了围网拆除后东太湖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共调查到鱼类4目10科31属39种,其中鲤形目鱼类占69.23%。按不同生态类型东太湖鱼类主要为定居性鱼类、中上层鱼类以及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优势种为鲫(Carassius auratus)、大鳍鱊(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和(Hemiculter leucisculus)等。鱼类的种类数、渔获量、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在监测月份间均差异显著(P<0.05),均为4月 > 7月 > 10月。鱼类个体呈现小型化,鱼类物种多样性处在一般水平。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结果表明,除10月份的1号点和3号点外,各样方间的相似度在46.75%以上。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和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也表明,4月和10月的鱼类群落物种组成差异显著,平均相异性为59.41%。丰度/生物量曲线(ABC)分析表明,东太湖鱼类群落结构处于中度干扰状态。冗余分析(RDA)表明,总磷对主要鱼类变化的解释量为21.0%,是重要的解释因子(蒙特卡罗检验P=0.036)。而总磷、pH、溶解氧等是目前影响东太湖鱼类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219.
2019年6-8月,在秦岭东部南洛河流域河南卢氏盆地开展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遗址调查,在南洛河不同阶地之上的黄土堆积地层中新发现旧石器地点27处,采集石制品123件。部分石制品采自于阶地顶部暴露的黄土地层剖面上。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断块、碎屑、石器等类型,整体属于简单的石核-石片工业。原料为取自河滩砾石堆积的石英、砂岩和石英岩等。石核为简单剥片的单台面石核和转向剥片石核。石器组合中既有手镐、砍砸器等重型类型,也有以石片为毛坯的中小型刮削器等。根据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初步判断,多数地点的石制品出自黄土L1-S2地层堆积,年代范围涵盖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西庄村南(19LS35)和九寨山(19LS27)两个地点的2件石制品则出自更早的S9和S13古土壤地层堆积中,它们的发现为进一步探寻南洛河流域最早的古人类活动提供了关键性的考古学证据。本次调查扩大了卢氏盆地旧石器时代遗存的时空分布范围,为本区域旧石器遗址的保护和制订研究计划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220.
孤雌胚胎干细胞(Parthenogenetic embryonic stem cells,pESCs)的遗传物质全部来源于母源基因组,因缺失父源基因而不具备四倍体补偿的能力。为了使pESCs也具备发育到个体的能力,呈现与受精卵来源ESCs类似的多能性,文中借助CRISPR/Cas9系统对孤雌来源的pESCs中的2个重要母源印迹基因的差异甲基化区域(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DMR)进行单等位基因敲除(H19-DMR,IG-DMR),获得双基因敲除的(DKO)pESCs。结果表明,pESCs虽然来源于母源基因组,但是其形态特征、多能干性标记分子的表达水平、体外神经分化能力与受精卵来源的ESCs基本一致。最后,通过基因修饰的DKOpESCs可以通过四倍体补偿获得发育到期的胎儿,表明经过印迹基因修饰的pESCs也具有发育到一个完整个体的多能性。从而为再生医学研究提供了一类具有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基因匹配且多能性良好的资源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