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热带东太平洋短柱样的放射虫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带东太平洋WS0107和WS9901柱与东区ES9909柱放射虫地层学的研究显示,WS0107和WS9901两柱深度18-19cm和45cm以上的地层年龄小于0.21Ma,属于晚第四纪放射虫Buccinosphaera invaginata带(RN17)。在此深度处有一个大的沉积间断,缺失中新世、上新世和第四纪大部分地层。而在此沉积间断以下地层发现大量的渐新世一始新世的放射虫,属渐新世最晚的放射虫Lychnocanoma elongata带(RP22),年龄大于23.62Ma,而小于24.6Ma。这两个柱放射虫含量变化也揭示了沉积间断的存在,说明沉积间断和放射虫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工具。ES9909柱的放射虫地层学研究发现,该柱地层年龄小于0.21Ma,属于晚第四纪放射虫Buccinosphaera invaginata带(RN17)。  相似文献   
122.
用BTV-HbC3感染人肺癌SPC—A-1细胞,人宫颈癌HeLa细胞,人星型胶质瘤U251细胞,小鼠星形胶质瘤C6细胞及人胚肺HEL细胞后,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运用透射电镜技术及琼脂双扩散试验检测BTV-HbC3对各种不同肿瘤细胞及人胚肺HEL细胞的感染性;并用RT-PCR技术检测蓝舌病毒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BTV-HbC3对正常HEL不感染,但能在不同来源的某些肿瘤细胞中选择性增殖,产生不同程度的细胞病变效应(CPE)及调亡现象,终致肿瘤细胞死亡。其中以人肺癌SPC-A-1细胞对其最为敏感。因此,初步认为BTV-HbC3株能靶向性杀死某些肿瘤细胞,从而为深入开展BTV-HbC3靶向性抗肿瘤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23.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换时期动物的起源、演化和"寒武纪大爆发"一直是国际古生物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寒武纪早期小壳化石群与埃迪卡拉纪化石群和寒武纪早期澄江化石库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古生物学界研究的难题,其主要原因是寒武纪早期与小壳化石群伴生的宏体动、植物化石的缺乏。发现于峡东地区的寒武纪早期岩家河生物群填补了这一缺失环节,该生物群包含宏体动物、宏观藻类、小壳化石、球形化石(可能的胚胎化石)、微古植物和蓝菌类等化石,部分宏体化石显示了从埃迪卡拉纪向寒武纪过渡色彩。化石保存方式有碳质膜、黄铁矿化、磷酸盐化、硅化。因此对岩家河生物群生物多样性和埋藏学进行综合研究,将可提供纽芬兰世(梅树村期)碳酸盐台地—碳酸盐台地内部的局部凹陷盆地相的一个较完整的生物景观图,对探索"寒武纪大爆发主幕"前夕生物的辐射、演化模式及保存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4.
呼肠孤病毒科成员复杂,宿主范围广,对动物危害较大,使用经典遗传学方法解决呼肠孤病毒研究中出现的诸多科学问题受到限制,反向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促进了呼肠孤病毒的基因组功能、蛋白质的作用、致病机制、新型疫苗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本文概述了呼肠孤病毒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的发展过程以及应用该技术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并对该技术在呼肠孤病毒研究领域的推动作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5.
[目的]了解草鱼干扰素调节因子(IRF)的功能,为研究鱼类天然免疫系统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RTPCR技术检测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IRF4a、IRF4b、IRF4-like、IRF8和IRF9的早期胚胎表达、组织表达以及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体内诱导表达。[结果]胚胎表达结果显示IRF4a、IRF8和IRF9分别显著表达于0 hpf、0 hpf和30 hpf(P<0.05),IRF4b、IRF4-like表达变化不明显;组织表达结果显示IRF4a、IRF4b、IRF9在鳃中表达最高,IRF4-like、IRF8在脾脏中表达最高。IRF4a、IRF4b和IRF9在感染4 h后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IRF4-like在感染1 h和24 h时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IRF8在感染48 h后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结论]胚胎期IRF4a、IRF8存在母源表达现象,能够保护胚胎免受外界干扰,直至草鱼免疫系统完善。IRF4亚家族成员在免疫器官鳃和脾脏中高表达。IRF4a、IRF4b、IRF9和IRF4-like在GCRV病毒感染的前期和中前期发挥作用,而IRF8主要在感染的中后期发挥抗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6.
华北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藻类化石所记录的地质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濮凹陷早第三纪沙河街组产有丰富的藻类化石,淡水藻类与半咸水,咸水藻类相互交替的两个旋回在纵向上分布明显,即:沙四,沙二段为淡水藻类(主要为轮藻)发育期,沙三,沙一段为咸水,半咸水藻类(主要为沟鞭藻)发育期,根据藻类化石的生态分析。认为沙三,沙一段沉积期湖水的咸化事件是由海侵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7.
番鸭呼肠孤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从以软脚为主要临床症状,以肝、脾表面有多量灰白色坏死点,肾肿大及出血为主要病变的病番鸭肝、脾组织中分离到5株病毒(MW9710、MW9803、MW9806、MW9809和MW9810).雏番鸭和雏鹅经人工感染后出现与自然病例相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能回收到病毒.樱桃谷鸭、麻鸭和鸡人工感染不发病.经电镜观察,病毒呈球形,正二十面体,立体对称,无囊膜,有双层衣壳,直径为60nm~73nm,病毒粒子在胞浆中增殖.病毒对乙醚、氯仿、胰蛋白酶、50℃处理1h和3%甲醛处理不敏感.对pH3处理2h、60℃处理30min和紫外线照射敏感.1mol/L Mg-Cl2不能增强病毒的感染力.病毒核酸型为dsRNA,病毒核酸具有禽呼肠孤病毒的特征:有10条带,按其大小可分为三类:大片段(L1~L3)、中片段(M1~M3)和小片段(S1~S4).但是MW9710株的M2和S1~S4片段的迁移率明显不同于鸡关节炎病毒(ARV)S1133株,而与番鸭呼肠孤病毒法国株(89330、89026株)的核酸电泳图谱极为相似.在血清中和试验中,ARV S1133和MW9710株互不交叉.并且,以针对ARV S1基因的特异性引物XZ11、XZ12对MW9710株等进行RT-PCR扩增,只能从ARV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而以MDRV89026株S1基因的特异引物HP11、HP12进行RT-PCR扩增,只能从MW9710等分离毒株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上述结果表明,MW9710株等5株病毒是上述疫病(番鸭"肝白点病")的病原,属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128.
山西南部永济地区位于东秦岭北坡 ,在该地区出露良好未变质的中—新元古代地层。在水幽剖面的中元古界汝阳群北大尖组中保存类型多样的微体化石 ,包括具刺疑源类 (Shuiyousphaeridium (Du)Yan ,emend .Yin ,1 997;TappaniaYin ,1 997) ,球形、舟形疑源类和多种带状、管状藻类化石。其大的膜壳 ,突起附属物 ,脱囊开口 ,以及同平面不规则分枝丝体等都显示了真核原生物的形态特征。线形和螺旋形微细管体和网状结构物首次见于部分带状丝体和膜状碎片 ,推测这些管状物是底栖藻类为适应干旱缺水环境而发育的输导或加固支撑的结构物。当前 ,以具刺疑源类Tappania为特征的相似微体化石组合相继在印度、澳大利亚南部中元古代地层中发现 ,揭示了约 1  相似文献   
129.
减数分裂的顺利完成是胞质分裂和核分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结果,细胞骨架系统在减数分裂的一系列事件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实验通过孤雌活化诱导小鼠MⅡ期卵减数分裂恢复,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术检测了减数分裂期间的微管、微丝和核的动态变化,并通过细胞骨架药物处理,以分析微管和微丝在减数分裂事件中的不同作用.结果显示:纺锤体微管为核的定位、分离和运动所必需;纺锤体从与质膜平行旋转至与质膜垂直是极体排放的前提;微丝是控制纺锤体旋转的关键因素;纺锤体旋转完成后微丝随即解聚,不参与极体的最后排出,形成原核后再重新组装.  相似文献   
130.
应用氯化锶对小鼠卵母细胞孤雌活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鼠卵母细胞孤雌激活的最佳作用条件。方法 将MⅡ期小鼠卵母细胞随机分为 2组 ,第一组 ,将小鼠卵母细胞分别放入 2、4、6、8、10mmol ml不同浓度的氯化锶激活液中 ,作用 6h ,观察激活率及囊胚发育率。第二组 ,将小鼠卵母细胞放入 10mmol ml氯化锶激活液中 ,分别作用 3、6、9h ,观察激活率及囊胚发育率。结果 第一组 ,激活率分别为 86 49%、82 6 1%、88 0 0 %、86 6 7%、81 18%。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体内培养 72h回收囊胚 ,囊胚发育率分别为 0、31 42 %、43 33%、6 2 5 0 %、5 0 0 0 %。 6~ 10mmol mlSrCl2 激活液激活后囊胚发育率高于 0~ 4mmol ml(P <0 0 5 )。第二组 ,激活率分别为 82 86 %、89 6 1%、91.40 %。 72h囊胚发育率分别为 2 6 5 3 %、5 0 0 0 %、5 3 2 2 %。激活 6、9h的囊胚发育率高于激活 3h的囊胚发育率 (P <0 0 1)。结论 结果表明 ,6~ 10mmol ml的SrCl2 为卵母细胞孤雌活化的最佳作用浓度 ,6~ 9h的激活时间为最佳作用时间 ;表明SrCl2 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对小鼠卵母细胞的活化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