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7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81.
植物器官化学计量特征可以把环境和器官功能性状联系起来, 从而为探索环境作用于植物器官功能的内在机制及器官功能的调控提供可能。通过土壤氮(N)、磷(P)添加设置土壤不同全N和全P浓度的盆栽实验, 分析了土壤和四季竹(Oligostachyum lubricum)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及叶片叶绿素含量间的关系。实验设置的土壤不同全N和全P浓度包括对照(全N: 421.76 mg·kg-1, 全P: 37.35 mg·kg-1, 1N1P)、全N和全P浓度分别是对照相应浓度的2倍和2倍(2N2P)、2倍和3倍(2N3P)、2倍和4倍(2N4P)、3倍和2倍(3N2P)、3倍和3倍(3N3P)、3倍和4倍(3N4P)、4倍和2倍(4N2P)、4倍和3倍(4N3P)、4倍和4倍(4N4P)共10个处理。结果表明: 土壤N含量分别与叶片N含量和叶片N : P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土壤P含量与叶片P含量及叶片N : P均无显著性相关。叶片N : P随土壤N : P的增大而增大, 但其增加速率小于土壤N : P的增加速率。相同土壤N : P (11.29)条件下, 生长在2N2P处理和3N3P处理土壤中的立竹叶片N : P无显著差异, 但均显著高于对照(1N1P)并显著低于4N4P处理。土壤不同全N浓度对叶片N : P的影响与相应浓度N和P处理对叶片N : P的影响具有相同的规律。叶片N : P是影响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主要因素。分析发现: 土壤全N较土壤全P对四季竹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具有更大的影响, 并且在土壤全N供应充足时四季竹叶片存在对N的奢侈吸收。N、P添加前土壤N是影响四季竹生长的主要限制元素。  相似文献   
82.
<正>南亚最适合观赏野生动物的国家之一,约有400种鸟类、近100种哺乳动物及160多种爬行动物,其中60%的两栖动物和49%的爬行动物为其特有物种,大约14%的陆地面积被划为保护区。斯里兰卡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是全亚洲最绿色的岛屿,面积65610平方千米,岛上植物独特性高达23%以上。斯里兰卡的中南部高地,占地537平方千米,包括了斯里兰卡山麓和山区中最大和无干扰的雨林保护区,拥有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入选2010年《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83.
青钱柳天然群体种子性状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青钱柳分布区内的9个天然群体种子为试材,对种子千粒重、体积、直径、厚度和径厚比5个表型性状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 青钱柳种子千粒重、体积、直径及厚度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而种子径厚比仅在群体内存在极显著差异,说明青钱柳种子性状在2个层次上都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各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为20.54%,即群体间的变异远低于群体内的变异(79.46%).种子性状与地理因子相关程度存在差别,且受年均气温的影响最大.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系统聚类分析,青钱柳群体可以划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84.
尖峰岭自然保护区扩大区域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尖峰岭自然保护区2002年由省级上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面积由原来的7,762 hm2增加至20,170 hm2。为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 海南大学于2003年10月通过路线调查与标准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区扩大区域展开了植被资源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共记录到43种尖峰岭地区新记录种, 其中黄毛马兜铃(Aristolochia fulvicoma)、海南地不容(Stephania hainanensis)、卵叶石笔木(Tutcheria ovalifolia)、蜜茱萸(Melicope patulinervia)和南烛(Lyonia ovalifolia)等5种为海南特有种。在本次调查的9,600 m2天然林标准样方中共记录到高1.5 m以上的立木3,466株398种, 隶属于69科161属。在扩大区域内共有国家级珍稀濒危和保护植物41种, 其中国家I级保护植物4种, 新记录到的尖峰岭地区国家级濒危植物2种, 即毛茶(Antirhea chinensis)和琼棕(Chuniophoenix hainanensis), 并基本确定了这些植物的垂直分布状况。扩大区域热带低地雨林、热带山地雨林、热带山顶矮林3种群落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较高, 且Simpson指数(D)及Shannon-Wiener指数(H')均是热带山地雨林>热带低地雨林>热带山顶矮林; 均匀度则是热带山地雨林>热带山顶矮林>热带低地雨林。表明经过多年封山育林及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扩大区域内曾经受过强烈干扰的热带低地雨林和山地雨林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5.
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特有濒危物种,为探究土壤石砾含量对不同生长季掌叶木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以1年生掌叶木实生苗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土壤石砾含量(0、20%、40%、60%、80%),开展盆栽试验,测定3个连续生长季内各组幼苗生长、光合及抗性生理指标,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第1个生长季,当土壤石砾含量为60%时,幼苗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当土壤石砾含量为40%时,幼苗地径增长率、叶生物量、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幼苗胞间CO2摩尔分数和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石砾含量大于20%时显著高于对照组;株高增长率、叶面积及根、茎、总生物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在第2个生长季,当土壤石砾含量为60%时,掌叶木幼苗蒸腾速率及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当土壤石砾含量为40%时,幼苗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茎生物量在土壤石砾含量为20%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余指标与第1生长季趋势相似。在第3个生长季,掌叶木幼苗株高和地径增长率、...  相似文献   
86.
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种群不同龄级立木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任毅华  周尧治  侯磊  方江平  罗大庆 《生态学报》2021,41(13):5417-5424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的分布、配置状况,是种群对环境适应的生存策略及适应机制的反映。以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原始林为研究对象,在色季拉山东坡设置100 m×100 m固定样地,采用相邻网格法将样地划分为25个20 m×20 m的调查单元,对样地内所有基径≥0.1 cm的急尖长苞冷杉进行调查,记录林木的坐标、胸径、基径、冠幅等信息。依据基径和胸径两个指标将林木划分为12个径级和6个龄级(幼苗、幼树、小树、中树、大树、老树),对种群的径级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急尖长苞冷杉种群在不同径级上的分布成倒"J"型。(2)种群整体、幼苗、幼树随空间尺度的增大依次呈现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小树、中树、大树、老树在所研究尺度内均为随机分布。(3)幼树与幼苗在小尺度上接近或达到负关联,在中、大尺度无显著关联;小树、中树、大树、老树在空间分布上与幼苗、幼树的关联性符合Janzen-Connell假说,但小树、中树、大树、老树之间无显著关联。上述结果表明: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种群为稳定增长型种群,小径木以集群方式相互庇护以提高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径木在小、中尺度抑制林下更新,在大尺度则促进更新。该结果有助于揭示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的现状与动态规律,可为深入研究该种群维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7.
每到年底,这里的雨林经常受到来自北方冷空气的影响,天空阴得很重,但没有雨,浓重的雾气总是依恋着山谷不肯离去。别看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其实整个雨林正在经受旱季的煎熬。对于亚热带沟谷雨林来说,雨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光顾,每年可以带来1500~2000毫米的降水,而冬季的降水却很少,  相似文献   
88.
本文采用群落样方法和剖面图解法对西双版纳季节雨林水平及垂直结构做了初步讨论。依立木高度、树冠形态、.各层植物叶之解剖结构划分层次; 用Raunkiaer的生活型谱统计生活型、叶级、叶质、叶型组成,并对其外貌特点做了讨论,最后跟龙脑香林外貌结构做了比较。通过比较表明:本区大面积混合季节雨林种类组成表现出一些种类分布普遍,另一些种类局限,随地势、地形、土壤和局部气候差异形成多样性组合,这种组合在同一林地也明显,构成嵌镶。在自然地段森林可分七层。组成各层的结构种,幼灌层D多于其他各层,说明D层在结构关系中具较大独立性。乔木、灌木、草本层片是基干层片和构成森林结构的骨架,外貌上以单叶、革质、全缘、中型叶、滴水尖叶为主的常绿阔叶大、中高位芽组成为特征,所有这些表现出与东南亚龙脑香林相似。外貌结构上与具显著干旱季节气候的中印半岛北部更接近。  相似文献   
89.
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对比研究法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和更新林的地上部分生物现存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未受干扰破坏的森林其生物量积累可达到较高的水平,原始林和更新林的生物现存量(包括凋落物现存量)分别为645.2和272.9t/ha,乔木层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的94%以上,表明了乔木层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通过对原始林和更新林的生物产量结构的分析,反映出它们之间的一些差异性。林分的叶面积指数(LAI值)分别高达16.70和9.07,说明所调查的两个群落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热带林的早期更新速度很快,26年生的天然更新林分其生物量年平均净积累达9.8658t/ha·a,明显高于成熟林的6.2421t/ha·a,接近中等集约经营的热带人工林的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90.
基于对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集水流域的定位研究,分析了3年间该群落冠层对大雨、暴雨及大暴雨势能的消减、缓冲耗能效应以及年暴雨携带养分在系统中贮存效应,其冠层消减大雨、暴雨及大暴雨势能占年总消减势能在61.8%~71.8%之间,其中消减(≥200mm)大暴雨势能量占年总消减势能的43.9%;大雨、暴雨及大暴雨雨水的年均养分含量为55.122kg/hm2,其产流流失为42.917kg/hm2,年均净积累为12.205kg/hm2,除取Si外,年净积累量达32.674kg/hm2,充分体现出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具有的环境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