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7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气候因子和非气候因子对白三叶草叶片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刈割频率(强度)和品种对永久性混播草地组分白三叶草叶片生长的影响,并通过回归分析探讨了气候因子与白三叶草叶片生长的相关性。刈割对叶片出生率和每个葡萄茎现存叶片数的处理效应具季节依赖性特性,在夏季生长期,高频率刈割 处理。三叶草品种对叶片出生率和每葡萄茎观存叶片数均无显著的处理效应,但刈割与品种对秋初生长期叶片的出生率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对秋季生长期每葡萄茎现存叶片数有微弱  相似文献   
32.
广西石灰岩季节性雨林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王献溥  李信贤 《植物研究》1998,18(4):428-460
广西北热带地区石灰岩山地占据相当大的面积,特别是桂西南一带,那里形成一种独特的石灰岩季节性雨林,与相邻的砂页岩或花岗岩山地季节性雨林镶嵌分布。本文主要论述它的分类系统和地理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3.
《生物学通报》2007,42(5):F0002-F0002
河南雨林教育工程有限公司始建于1958年(原河南师范大学生物制片厂),我公司从建厂至今,已经走过了近49个年头。在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始终坚持了质量第一,服务教学的企业信仰,  相似文献   
34.
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60ha动态监测样地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带山地雨林是海南岛最占优势的植被类型,以往对热带山地雨林的研究通常基于小尺度,缺乏大尺度上的长期固定样地监测。作者基于海南岛尖峰岭地区60 ha(1,000 m×600 m)植被动态监测大样地,详细描述了该样地所属典型热带山地雨林的群落结构特征,以期为更深入地揭示我国热带雨林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维持机制提供背景资料。尖峰岭大样地20 m×20 m样方水平上海拔和坡度分别在866.3–1,016.7 m和1.7°–49.3°间变化。大样地内共记录到439,676株存活的胸径≥1.0 cm的乔灌木植株,除61个植株未确定种名外,其他分属于62科155属290种。单位面积植株密度为0.7328株/m2(含萌条和分枝),20 m×20 m尺度上单位面积物种数量为32–120种,平均80种。植物属区系成分以热带性质为主,共有136属,占总属数的88.3%;另有鼠李科鼠李属(Rhamnus)为世界分布,木兰科拟单性木兰属(Parakmeria)为中国特有分布。按物种重要值排序,大样地内最具优势(重要值大于2.0)的6个种分别为:大叶蒲葵(Livistona saribus)、白颜树(Gironniera subaequalis)、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油丹(Alseodaphne hainanensis)、四蕊三角瓣花(Prismatomeris tetrandra)和海南韶子(Nephelium topengii)。优势科为樟科、壳斗科、茜草科和棕榈科,重要值均超过了5.0。取样面积达到7.5 ha或取样数量达到2万株时,计数到的物种数量达到261种,占总物种数量的90.0%。大样地内稀有种和偶见种各占所有物种的20.7%和37.6%。样地内所有个体平均胸径5.22 cm,植株径级分布呈明显的倒"J"形。本文为后续尖峰岭大样地的研究提供了背景资料,尖峰岭大样地的建立也为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长期变化监测提供了一个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35.
利用中国稻/麦轮作FACE(Free-Air Carbon=Dioxide Enrichment)试验平台,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200 μmol·mol-1(周围大气中CO2浓度约370 μmol·mol-1)对稻季各生育期不同深度土壤溶液NH4+-N和NO3--N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高CO2浓度条件下耕层土壤溶液NH4+-N浓度在水稻生育前期有所增加,但在生育后期明显下降;大气CO2浓度升高增加了稻季5、15、30、60和90 cm处土壤溶液NO3--N浓度,分别比对照平均提高了46.5%、36.8%、23.3%、103.7%和42.7%,在60和90 cm处差异分别达到统计上的极显著和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6.
对罗扎河下游鲜为人知的落叶季雨林进行了群落生态学研究,结果表明:罗扎河下游落叶季雨林群落高度在15~20m之间;群落乔木层以厚皮树(Lannea coromandelica)、一担柴(Colonafloribunda)、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ensis)、毛果扁担杆(Grewia eriocarpa)、灰毛浆果楝(Cipadessa cinerascens)等树种为优势种;灌草层以刚莠竹(Microstegiumciliatum)盖度最大,其余如飞机草(Eupatoriumodoratum)、藿香蓟(Agera-tumconyzoides)、蹄盖蕨(Athyriumsp.)等种的盖度也比较大;群落中乔木和附生、藤本植物种类较少,而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较多;多数乔木层植株胸径在5~10cm之间,大径级乔木比较少,即使群落中的优势种也主要是通过较多数量的中小径级个体体现出来。多样性指数计算表明,本落叶季雨林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虽然比典型热带山地雨林为低,但大致相当于季风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37.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3块1 hm2 样地的调查资料,利用123株样木数据建立以胸径(D)为单变量的生物量预测方程。采用样木回归分析法(乔木层、木质藤本)和样 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 获取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生物量,并分析了其组成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总生物 量为423.908±109.702 Mg•hm-2(平均值±标准差,n=3) ,其中活体植物生物量占95.28%,粗死木质残体占4.07%,地上凋落物占 0.64%。在 其层次分配方面:乔木层优势明显,占98.09%±0.60%;其次为木质藤本,占0.83%±0.31%;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均小于木质藤本的生物量; 附生植物最低,仅为0.06%±0.03%。总生物量的器官分配以茎所占比例最高,达68.33%;根、枝、叶的比例分别为18.91%、11.07%和1.65 %。 乔木层生物量的径级分配主要集中于中等径级和最大径级。大树(D>70 cm)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占整个乔木层的43.67%±12.67%。树种分配方 面,生物量排序前10位的树种占乔木层总生物量的63.43%±4.09%,生物量集中分配于少量优势树种。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乔木层叶面积指数 为6.39±0.85。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乔木层的地上生物量位于世界热带湿润森林的中下范围。  相似文献   
38.
不同光照梯度的遮荫处理对绒毛番龙眼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光照梯度,即100%自然全光照(natural sunlight,NS)、37.3%NS、15.5%NS、4.2%NS、1.6%NS和0.6%NS的人工遮荫条件下,研究了西双版纳季节雨林冠层树种绒毛番龙眼(Pometia tomentosa)幼苗的早期生长和定居后的生长特点。结果表明,光照是影响幼苗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生长早期的幼苗基径和复叶数随遮荫程度的增加而降低;主根长、根冠比、总干重和单株叶面积均以37.3%NS处理最大;比叶面积随遮荫程度的增加而增大,而相对生长率则降低;幼苗株高在0.6%NS下增长最快,表明种子中贮藏的营养物质对幼苗的早期生长可能具有重要作用。37.3%NS处理对定居后绒毛番龙眼幼苗的生长最有利,幼苗的株高、基径、复叶数、叶轴长、复叶最多小叶数、单株叶面积、相对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均在37.3%NS处理下获得最大增长;幼苗总干重随光照强度的减弱而降低;比叶面积在15.5%NS处理时最大。幼苗比叶面积和根冠比在生长过程中的波动可能是光照和土壤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9.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整体上呈现暖湿化的趋势,相比于年际之间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外,生长季和非生长季气候变化模式的差异可能会对生态系统产生更重要的影响,但相关的研究尚不充分。以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基于2001年至2017年17年的野外观测数据,包括优势植物紫花针茅的高度、多度以及生物量、次优势物种洽草的生物量,结合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平均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通过线性回归以及结构方程模型,探究生长季/非生长季不对称气候变化对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优势物种生物量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东部年均温和年降水在过去的17年间显著增加,呈现暖湿化的趋势,但是非生长的降水却变化不明显;2)紫花针茅的高度、多度以及生物量在过去17年没有显著的趋势,但是洽草的生物量稳定性显著减少;3)非生长降水结合紫花针茅的高度、多度以及洽草的生物量稳定性促进了紫花针茅的生物量稳定性。研究结果可以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在未来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合理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0.
刘琳  吴彦  孙庚  吴宁  张林  徐俊俊 《植物研究》2011,31(4):451-460
依据2006~2008冬季的自然雪被分布状况,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寒草甸中设置3条样带(即深雪、中雪和浅雪)。在2009年的生长季,在3个雪梯度样带中,分别测定了2种优势植物圆穗蓼(Polygonum macrophyllum)和黑褐穗苔草(Carex atrofusca subsp. Minor)生物量和碳氮营养积累及分配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深雪能够促进圆穗蓼和黑褐穗苔草生物量和碳氮养分的积累,可能使它们产生的凋落物数量更多且质量更好。深雪更有利于圆穗蓼(非禾本科草本植物)根系生物量、碳氮养分的积累;深雪不仅同时促进黑褐穗苔草(禾本科植物)地上部分和根系生物量、碳氮积累,而且还使其种子产量增加和质量提高,潜在地增强了黑褐穗苔草种子的繁殖能力,可能使得黑褐穗苔草的种间竞争能力增强。可以预见,未来季节性雪被的变化,必定会引起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的初级生物量及其结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等均发生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