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5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9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西藏日喀则沿雅鲁藏布江分布的大竹卡组为一套杂色的砂砾岩沉积.与新生代印度-劳亚板块的碰撞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具有密切的联系.迄今为止,其中尚未有可靠的化石发现用于指示时代.当前研究根据从大竹卡组中的一些粉、细砂岩中获得的较丰富的孢粉化石,首次探讨其沉积时期的古植物区系和陆地生态环境特征.孢粉组合以榆科和胡桃科具孔类和壳斗科三(拟孔)沟类被子植物花粉占优势,也见有较多的蕨类植物孢子和裸子植物两气囊花粉,其时代可能是渐新世-早中新世.孢粉组合反映大竹卡组沉积期间恰布林一带的气候比较温暖、湿润,揭示印度、劳亚大陆碰撞早期的热带-南亚热带低山丘陵环境.植物区系横向对比表明,恰布林自始新世末以来向北位移了大约500km.  相似文献   
82.
通过对重庆忠县甘蔗丘遗址自商周时期以来的215cm厚的文化堆积层进行孢粉、炭屑和磁化率指标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商周时期出土器物丰富,磁化率值和炭屑浓度整体较高,但孢粉浓度很低,表明该地点处于一级阶地上,先人在此生活不仅用水方便,且因当时气候偏干凉,较少受到极端洪水灾害威胁,较高的炭屑表明了古人用火频繁。到唐宋时期中期,出土器物明显减少,孢粉浓度增大,且属种增多,尤其是喜湿植物孢粉浓度明显增大,可能表明该时期环境较为潮湿,居住地有可能受到洪水破坏,农业活动在遗址处开始发展,其炭屑浓度和磁化率值减小的特征也说明人类居住地迁出和土地性质已开始以初级农业活动为主。唐宋后期气候更为暖湿,区域降雨量增大,由于遗址区位于长江干流一级阶地上,易受洪水灾害的威胁,先民在该区的活动进一步减少。明清时期早期,孢粉浓度虽然变化不大,但水稻型禾本科花粉浓度大幅度增加,次生性的松属也相应较高,显示出人类农业活动增强,遗址地可能逐渐演变为农田;到了明清后期,炭屑浓度和磁化率值又逐渐增大并出现峰值,反映遗址区开始受到近代农业活动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83.
于2011年春季(5月)和秋季(11月)在东海陆架区进行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调查.春季和秋季纤毛虫的平均丰度分别为(614±861)和(934±809) ind·L-1,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70±3.91)和(0.93±0.99) μg C·L-1.表层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高值区春季主要分布在近岸及远岸海区,秋季主要分布在远岸海区.春季纤毛虫的丰度和生物量在水体上层较高;秋季纤毛虫主要分布在水体上层,有时在水体底层也会出现丰度和生物量的高值.春季无壳纤毛虫群落的粒级较大,秋季较小.砂壳纤毛虫占纤毛虫丰度的平均比例春季和秋季分别为(26.9±34.3)%和(44.9±25.2)%.两个季节共鉴定出砂壳纤毛虫27属52种,春季丰度较大的种为原始筒壳虫、橄榄领细壳虫及筒状拟铃虫,秋季丰度较大的种为原始筒壳虫、小领细壳虫及矮小拟铃虫.纤毛虫丰度与温度、叶绿素a(Chl a)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砂壳纤毛虫丰度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群落结构变化与温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4.
三个鲤品种微卫星丰度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   
85.
根系分形结构是植物根系构型应对环境异质性的表型可塑性结果, 可反映植物对生长环境的适应策略。利用ArcGIS建立研究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 并提取坡向数据, 采用全根挖掘和Win-RHIZO根系分析仪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祁连山北坡高寒退化草地不同坡向甘肃臭草(Melica przewalskyi)的根系分形结构。结果表明: 随着坡向由北坡向东坡、西坡、南坡转变, 草地群落的密度、高度和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小, 甘肃臭草种群的密度、高度以及根系分形丰度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分形维数逐渐减小; 不同坡向甘肃臭草根系分形维数和分形丰度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p < 0.05), 南坡和北坡甘肃臭草根系分形维数分形丰度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 < 0.01), 东坡和西坡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 < 0.05), 甘肃臭草根系分形维数和分形丰度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 随着坡向由北坡向东坡、西坡、南坡转变, 甘肃臭草根系分形维数和分形丰度回归方程的标准化主轴(SMA)斜率逐渐增大(p < 0.05), 说明在干旱的南坡, 根系所开发利用的相同体积的土壤内, 根系分支更少、更稀疏。不同坡向甘肃臭草合理权衡根系分形维数和分形丰度的资源配置模式, 体现了植物根系构型构建的资源投资权衡机制。  相似文献   
86.
目的利用EFM技术对纳帕海湿地不同季节7个水样样品中的浮游病毒丰度开展了调查,并对影响浮游病毒丰度的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方法元素检测,叶绿素a检测,荧光显微镜检测浮游细菌及浮游病毒的丰度。结果从生态分布上来看旱季和雨季浮游病毒丰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63×10~6/mL和3.71×10~7/mL,浮游病毒丰度季节性变化不显著。从对影响浮游病毒丰度的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来看,旱季浮游病毒与Chl-a具有弱负相关性(r=0.49,P0.05);而雨季浮游病毒丰度与Chl-a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37,P0.05),表明雨季纳帕海湿地浮游病毒丰度受Chl-a含量的影响较大。旱季浮游病毒丰度与温度显著负相关,虽然在雨季浮游病毒丰度与温度也呈负相关,但并不显著;在雨季,水体pH变化较明显,而浮游病毒丰度与水体pH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湿地的来水主要在雨季,而离子组成变化大。虽然在雨季和旱季,从多点采样的平均值来看浮游病毒丰度并无明显差异,但从一些局部的采样点来看,雨季的浮游病毒丰度显著高于旱季,说明在纳帕海区域浮游病毒的分布并不平均,因采样点环境的不同会产生明显的区别。结论对纳帕海高原湿地浮游病毒生态分布的调查,是对该地域生态学研究的补充,使得这一独特地理环境的微生物研究更加系统化。  相似文献   
87.
《昆虫知识》2011,(3):797-797
孢粉素(sporonpollenin)是孢子和花粉外壁的主要成分,主要由脂肪酸及碳水化合物构成,但是其准确的结构仍然不清楚。孢粉素的性质坚固,能抗化学及生物分解,同时也不溶于无机和有机溶剂。孢粉素的这种特性是孢粉化石能保存上百万年的主要原因。虽然许多昆虫取食花粉表面的脂类或通过花粉萌发孔获得花粉内的营养成分,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动物能破坏孢粉壁。  相似文献   
88.
本文对莺琼盆地新生代的孢粉资料进行了综合梳理,划分出6个特征明显的孢粉组合。根据孢粉组合的特征及具有时代意义的化石分子对地层的时代进行划分,探讨了各个时代的植被类型、气候条件及沉积环境。孢粉组合显示,莺琼盆地陵水组/三亚组出现的孢粉组合差异大,气候条件发生了较大突变,由偏凉干向偏暖湿变化,是古近纪/新近纪的界线。  相似文献   
89.
90.
发生在大约4200年前的一场持续干旱可能是当时史前文明快速衰落的重要推手,这在全球许多区域均有记录,但在中国西北干旱区是否存在该事件依然缺乏有力证据。本文通过分析托勒库勒湖沉积地层的孢粉,发现新疆地区也存在类似4.2 ka BP气候事件的记录。4.5—3.8 cal ka BP期间的孢粉谱与前后时段相比有显著差异,禾本科和蒿属花粉含量快速降低、藜科急剧增加、A/C值降低;区域环境短期内变得极为寒冷-干旱,先前的草原/荒漠草原演化为荒漠。对比也发现,尽管这一事件在不同研究点的开始和结束时间略有差异,但变化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目前,关于这次事件的驱动机制仍不清楚,还需在新疆及其他敏感区域开展更多古气候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