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2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介绍一种估计粉虱若虫存活数的简易方法。粉虱若虫分泌的蜜露滴落在氧化镁薄板上后形成清晰的圆坑,在体视显微镜下易于观察和计数,在确定粉虱若虫数量(Nd)和平均蜜露数(Nn)存在线性相关后,相应得出若虫数量评估因子(NEF)=Nn/Nd,提出通过蜜露数和若虫数量评估因子估算若虫数量的方法。在蕃茄叶片上,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1~2龄若虫、3~4龄若虫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1~2龄若虫、3~4龄若虫的数量评估因子NEF分别为7·73,5·69,5·18和5·03。应用该方法检测吡虫啉对粉虱的毒力,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两者没有显著差异,而且该方法更简便准确。  相似文献   
172.
利用X射线全身辐射对乌龟进行了抗辐射作用的研究,并用小鼠作参照.根据前人的研究资料,照射剂量选用6.5 Gy和15 Gy两个水平. 结果显示,乌龟受照射后,6.5 Gy剂量组60 d内无死亡;15 Gy剂量组从第16 d开始出现死亡,30 d内死亡率为20%,60 d内死亡率为70%.乌龟体重照射前后变化不大.小鼠受照射后,6.5 Gy剂量组第14d开始出现死亡,30 d内死亡率为30%,60 d内死亡率为80%:15 Gy剂量组第4 d出现死亡,第5 d死亡率达100%.研究结果表明,乌龟的抗辐射能力明显高于小鼠.  相似文献   
173.
标记-重捕技术研究果园异色瓢虫种群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标记-重捕技术,对果园异色瓢虫的种群动态进行了估测,结果表明,6月14日至6月28日生防美国杂交杏李园异色瓢虫的种群数量为1058.97头,存活率为0.5534,新增数量为525.48头,将理论标记异色瓢虫在种群中的总数和实际标记释放总数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95%置信区间上下限相差不超过59.43头,试验结果和理论值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74.
光动力过程中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存活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anilionaphthalene-8-sulfonate(ANS)作荧光探针,通过其荧光光谱研究了苯硫基酞菁锌PcS)、苯硫基铝酞菁(AIPcS)和烷氧基铝酞菁(AIPc)这三种金属酞菁配合物作为光敏剂的光动力作用对癌细胞线粒体膜表面电位的影响.研究表明,光动力作用后线粒体膜表面电位降低,表面电荷数面密度增加.ZnPcS的影响最大,这与酶联免疫检测光动力作用后对癌细胞的杀伤效果相一致,提示细胞线粒体膜可能是金属酞菁配合物在光动力过程中的作用位点。通过比较细胞线粒体膜表面电位以及表面电荷数面密度与细胞存活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光动力作用的物理学机制.同时,由于线粒体膜电位与细胞凋亡的密切关系,金属酞菁配合物对线粒体膜表面电位的影响提供了一个衡量药物疗效的判据。  相似文献   
175.
本文采用升降式程序降温仪对人胚胎干细胞进行了程序降温保存,并探讨和比较了降温速率、置核温度、保护剂和投入液氮前温度对冻存复苏后胚胎干细胞的存活率、活力及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Me2SO 血清 DMEM(体积比为1:3:6)的保护剂,从0℃开始,以0.5℃/min的速率对细胞悬液降温;至-10℃时对其进行置核,并于-35℃时将其快速投入液氮中保存,复温后效果最佳。冻存复温后细胞存活率可达81.8%,复苏后的胚胎干细胞形态和集落生长方式都与冻前的生长形态相同,且胚胎干细胞标志之一碱性磷酸酶(AKP)反应阳性,同时染色体组型仍正常。  相似文献   
176.
以大田种植的甜玉米“申甜1号”和糯玉米“沪玉糯1号”的花药为供试材料,比较了预处理液的渗透压(甘露醇浓度)、添加不同浓度秋水仙碱、脯氨酸和预处理温度对游离小孢子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低到高的渗透压变化处理(0.35mol/L 24h→0.40mol/L 24h→0.45mol/L 24h,添加秋水仙碱(200mg/L)、脯氨酸(200mg/L)和15℃、48h的预处理分别能明显地提高游离小孢子的存活率。对上述处理的可能作用机理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177.
The vaccine made of recombinant envelope protein (rVp28) of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 expressed in silkworm (Bombyx mori) pupae using a baculovirus vector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oral administration on WSSV disease resistance of Procambarus clarkii. Vaccine was mixed with diet at a ratio of 2% (w/w), and Procambarus clarkii were orally administered throughout 75 days. Vaccination with rVP28 showed the significantly higher cumulative survival compared wi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trol (P < 0.05) following an oral challenge on the 35th day post-vaccination (dpv), with PRP values 54.16% and 59.26%, respectively. rVP28 induced higher resistance via IM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challenge with WSSV stock, with PRP value of 46.12% and 49.99%, respectively. The survivors were subsequently re-challenged on the 55th dpv. rVP28 induced the significantly higher resistance to oral re-challenge (P < 0.05), with both PRP values 55.80% and 63.16%, respectively. rVP28 induced higher resistance to IM injection re-challenge, with both PRP values 31.25%. A DIG labeled WSSV DNA probe was used to detect WSSV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 The positive cells were observed in epithelial cells of stomach, hepatopancreas and gut of the infected control crayfish, while negative reaction were observed in the tissues of survivors-vaccinated.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vaccination of crayfish with recombinant protein had significant effect on oral infection, and had higher resistance against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challenge. This suggested the protection against WSSV could be induced in crayfish by recombinant protein rVp28 expressed in silkworm pupae.  相似文献   
178.
为了评估黄连须(FRC)和小檗碱(BBR)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的非特异性免疫及对抵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影响, 鱼喂食含1.00%、0.50%、0.25%, 0.10%, 0.00%的FRC和0.05%BBR的饲料28d。喂养28d后, 鱼注射嗜水气单胞菌, 记录感染14d后的存活率。检测NBT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吞噬活性和补体C3水平来评价药物对草鱼的免疫反应。结果表明, 与模型组相比, 喂养饲料含有FRC和BBR的各组提高NBT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吞噬活性和草鱼补体C3水平。喂食0.50%FRC组感染细菌后的存活率最高, 与模型组比较增加44%。FRC和BBR的体外抗菌活性采用最小抑菌浓度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并显示出较强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 FRC和BBR可以用作免疫刺激剂以提高草鱼非特异性免疫和对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疾病的抵抗。    相似文献   
179.
2009年利用植株枚订移植法在我国北方典型澙湖——山东荣成天鹅湖逐月进行大叶藻(Zostera marina)植株移植, 并于当年逐月对移植植株的存活率、定居时间和生长进行监测, 分析该方法在我国北方澙湖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结果显示: (1) 4-6月移植植株的存活率为76.5%-90.4%, 其中4月移植植株的存活率最低, 7-9月移植植株的存活率达到100%; (2) 6-9月移植植株的定居时间均为1个月, 5月移植植株的定居时间为2个月, 而4月移植植株的定居时间长达4个月; (3)除个别监测月份外, 移植植株的叶长和叶鞘长均显著小于天然植株, 而茎节直径和根长均与天然植株无明显差异; (4)我国北方澙湖较适宜大叶藻植株移植的区域为海水透明度高、水深不超过1 m的潮下带, 且底质为泥含量较高的泥砂底质海区, 9月份是适宜的移植时间。  相似文献   
180.
在中国南方,涝渍已成为包括玉米在内的多种植物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发掘和有效利用玉米耐渍种质、探讨玉米耐渍性生物学特征、培育耐渍性新品种是减少南方玉米产量损失,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本研究多方面证据表明白马牙比渍水敏感性玉米自交系B73具有较强的耐渍性.在表型水平上:渍水胁迫下,白马牙的叶绿素相对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