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5篇
  免费   341篇
  国内免费   121篇
  1577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恶性疟原虫引起的恶性疟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采用疫苗防治该病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PfMSP-1抗原是一种有效的疫苗候选分子,鼠伤寒沙门菌、卡介苗、酵母菌、根癌农杆菌、嗜热四膜菌、腺病毒、牛痘病毒和杆状病毒等微生物经过改造后均可成为有希望的疫苗载体。本文综述了重组鼠伤寒沙门菌(rSt-PfMSP-1和rSt-PfMSP-119)、重组BCG疫苗(rBCG-PfMSP-1c和rBCG-PfMSP-119)、重组酵母菌(rPp-PfMSP-1)、重组根癌农杆菌(rAt-PfMSP-142、rAt-PfMSP4/5和rAt-Pf38)、重组嗜热四膜菌(rTt-PfMSP-119)、重组腺病毒(rAd5-PfMSP-142和rChAd63-PfMSP-1)、重组牛痘病毒(rVV-PfMSP-1和rVV-PfHGFSP)以及重组杆状病毒(rBDES-PfMSP-119)的构建及其免疫机制的研制现状。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肠道免疫功能及微生态改变状况。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入选初发恶性血液病并需要化疗的患者,留取化疗前后粪便标本。根据患者化疗后是否出现发热,分为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组及粒细胞减少不伴发热组。采用光冈法对粪便需氧菌及厌氧菌进行定量培养,分析肠道菌群变化。同时检测患者化疗前后粪便IgA值变化。结果 共纳入24例患者,化疗后出现粒细胞减少症伴发热的患者10例,占41.7%;未发热患者14例,占58.3%。24例患者化疗后粪便IgA水平及B/E值显著性下降,肠道微生态发生改变,具体表现为肠杆菌、假单胞菌及真菌显著增多。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组与未发热组相比肠杆菌及真菌显著增多,两组患者粪便IgA水平、B/E值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肠道免疫功能、微生物定植抗力下降,侵袭性细菌增多。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患者肠杆菌显著增多,可能成为粒细胞减少症伴发热患者的潜在致病菌。  相似文献   
73.
目的 研究B细胞特异性莫洛尼鼠白血病病毒插入位点1(BMI1)基因对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增殖浸润及紫杉醇耐受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首先利用Cbioportal、TCGA和CPTAC数据库分析BMI1基因在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中的突变及表达情况。接着对人宫颈癌组织样本和人子宫内膜癌组织样本中BMI1的蛋白质表达水平进行免疫组化分析。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MI1敲低后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细胞中BMI1下游调控因子的蛋白质水平变化。此外,通过细胞功能实验研究了BMI1在宫颈癌HeLa及子宫内膜癌HEC-1-A细胞中的功能。最后,通过实验评估siBMI1联合紫杉醇治疗的协同抗生长作用。结果 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BMI1在1.5%的子宫颈癌患者及1.9%的子宫内膜癌的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扩增、错义及剪接突变。此外,高mRNA水平的BMI1与宫颈癌的病理类型相关,且高蛋白质水平的BMI1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和肿瘤分级及较低的生存率相关。进一步的免疫组化分析发现,与正常组织相比,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BMI1蛋白水平表达升高,且与肿瘤的病理分化及浸润深度相关。药物敏感性实验显示,BMI1过表达导致HeLa及HEC-1-A细胞对多种抗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其中包括紫杉醇。为了进一步分析BMI1与紫杉醇耐受的关系,通过Western blot检测BMI1敲除后HeLa及HEC-1-A细胞中BMI1下游因子的蛋白质水平变化。结果显示,抗凋亡相关蛋白Bcl-2随着BMI1的敲低而表达水平下降,而促凋亡相关蛋白BAX则显著升高。此外,细胞功能实验结果显示,体外过表达BMI1可促进HeLa及HEC-1-A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且BMI1低表达的HeLa及HEC-1-A细胞对紫杉醇更敏感。结论 BMI1在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过表达,BMI1的下调通过调控凋亡通路使CC和EC细胞对紫杉醇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74.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以雌激素升高、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等临床表现为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影响了EC的进展及预后。肠道菌群是由大量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们维持着人体各系统的稳态并产生一些代谢产物来对机体发挥作用。但因其数量巨大,在菌群失调时可导致宿主生理机能发生紊乱,微生物产生的毒性代谢物参与炎症并增加与肿瘤相关的通路,影响机体的吸收代谢、肿瘤进展和恶化等。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与EC的危险因素存在相关性,能促进EC的发生发展。本文主要介绍肠道微生物对EC发生发展的影响,重点探讨肠道微生物与EC相关危险因素间的关系,以期为EC的治疗与预后管理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5.
江路  张岩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3,35(10):1237-1240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HPV)的持续感染可导致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阴道微生物群在HPV感染和宫颈病变的发生中起主要作用。近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测序技术揭示了Sneathia属细菌与HPV感染和宫颈病变密切相关,阴道菌群中Sneathia属细菌的富集可能促进了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发生,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可能与破坏宫颈上皮和影响宿主免疫系统有关。Sneathia属细菌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宫颈病变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siRNA 沉默整合素茁1 基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选取子宫内膜癌ECC-1细胞系(ER阳性) 和KLE细胞系(ER阴性),分别转染Integrin beta1 siRNA 质粒(Integrin beta1 siRNA 组)、无义序列siRNA质粒(无义序列对照组)和空载 质粒(空载对照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各组细胞中Integrin 茁1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各组细胞中Integrin beta1、 beta-catenin 和C-Myc 蛋白的表达,Transwell 小室检测各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MTT 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Integrin beta1 siRNA 组ECC-1 细胞和KLE 细胞中Integrin beta1 mRNA 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无义序列对照组和空载对照组(P<0.05); Integrin beta 1 siRNA组ECC-1 细胞和KLE细胞中beta-catenin 蛋白和C-Myc 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无义序列对照组和空载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grin beta1 siRNA组ECC-1 细胞和KLE 细胞中迁移细胞数和侵袭细胞数均低于无义序列对照组 和空载对照组(P<0.05);Integrin beta1 siRNA 组ECC-1细胞和KLE 细胞的A 值均低于无义序列对照组和空载对照组(P<0.05)。结 论:特异性抑制Integrin beta1 基因可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迁移、侵袭和增殖,可能与抑制Wnt信号传导有关。  相似文献   
77.
摘要 目的:总结原发性子宫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及病理学特点,以期提高对原发性子宫恶性淋巴瘤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通过PubMed、万方、维普、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2001年1月至2019年12月报道的原发性子宫恶性淋巴瘤的文献,结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1例原发性子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例资料,对此类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及病理学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患者女,64岁,发现盆腔肿物半月伴有绝经后阴道流血,盆腔CT提示:宫体与宫颈局部巨大团块状软组织密度灶,宫底及宫体上段可见内膜。宫腔镜下组织活检病理:(宫内物)符合低分化恶性肿瘤,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诊断原发性子宫大B细胞淋巴瘤。行开腹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大网膜及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接受CHOP方案化疗六程,现治疗后随访17月,未发现复发。结论:原发性子宫恶性淋巴瘤极少见,组织学上以大B 细胞淋巴瘤为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最终需要结合免疫组化确诊。该疾病恶性程度高,治疗上以根治性手术联合化疗为主,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8.
恶性疟原虫pfs230蛋白是恶性疟疾传播阻断疫苗主要的抗原之一,可影响雌雄配子的受精过程,这种疫苗对阻断恶性疟疾的传播至关重要。鉴于pfs230蛋白分子较大,以及独特的富含半胱氨酸的结构特征,体内表达有活性的全长重组pfs230蛋白存在困难。现就pfs230蛋白的生物学特征和恶性疟疾传播阻断型疫苗的活性评价方法,用大肠埃希菌、小麦胚芽无细胞系统、毕赤酵母和昆虫细胞中表达pfs230蛋白的进展,以及在不同表达系统中优化恶性疟疾pfs230蛋白表达的策略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79.
为了研究繁殖期雌性蓝狐(Alopexlagopus)类固醇激素含量、发情表现与性器官组织学结构之间的关系,于2019年选取繁殖期不同发情状况的雌性蓝狐,共18只,分为典型发情、非典型发情和不发情3组。通过无损伤取样法采集粪便与尿液并通过放射免疫法(RIA)测定孕酮(P)和雌二醇(E2)的含量;每组选取1只在发情并输精的当天取卵巢和子宫,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所测定典型发情、非典型发情、不发情蓝狐类固醇激素水平,雌二醇在尿液中的含量显著高于粪便,且在不同组间差异明显,尤其在典型发情组更高,达到(11 065.17±546.76)ng/L;孕酮含量尿液与粪样差异不大,孕酮含量在典型发情雌性蓝狐粪便与尿液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在不发情雌性蓝狐中差异显著,为(16.61±0.63)μg/L。粪尿测定孕酮和雌二醇激素含量与三组不同情况的发情表现相比相关性显著。粪、尿作为类固醇激素检测样本,虽然含量有差异,但变化趋势一致,都可使用。卵巢与子宫在典型发情雌性蓝狐中体积较大,卵巢可见各级卵泡和多个黄体,子宫黏膜上皮为柱状上皮,排列紧密,固有层内可见大量腺体;非典型发情雌性蓝狐卵巢、子宫发育状况与典型发情雌性蓝狐相类似;不发情雌性蓝狐卵巢、子宫呈静息状态,卵巢中卵泡多处于闭锁状态,无卵母细胞,也无黄体,固有层间质细胞及肌层肌细胞排列更为紧密。说明检测孕酮和雌二醇激素的含量,可以准确判定蓝狐发情的状态。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波动与心律失常和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分析影响T2DM心律失常和下肢血管病变的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7月到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82例T2DM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28例和无心律失常组54例,根据是否合并下肢血管病变分为下肢血管病变组31例和无下肢血管病变组51例。所有患者均通过72 h监测血糖获得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全天血糖标准差(SDBG)、全天血糖波动次数(NGE)。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影响T2DM患者心律失常和下肢血管病变的因素。结果:心律失常组MAGE、MODD、SDBG、NGE、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T2DM病程、同型半胱氨酸(Hcy)、丙二醛(MDA)高于无心律失常组(P<0.05)。下肢血管病变组T2DM病程、Hcy、MDA、HOMA-IR、MAGE、MODD、SDBG、NGE均高于无下肢血管病变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DA、HOMA-IR、MAGE、MODD是T2DM患者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01),MAGE、MODD、SDBG是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P<0.001)。结论:T2DM患者血糖波动与心律失常和下肢血管病变均有关,血糖波动增加是T2DM心律失常和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