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8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944篇
  298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942.
番木瓜的离体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番木瓜离体繁殖体系.用0.1%HgCl2溶液对番木瓜的新生嫩茎进行消毒,适宜的消毒时间为12min,1mm茎尖的成苗率达到87.6%.随蔗糖浓度的提高,番木瓜试管苗的株高显著降低,增殖系数显著增加.在附加IBA0.3mg/L的1/2MS培养基上新梢的生根率达到89.3%,试管苗大规模移栽的成活率达90%以上.基因型显著地影响番木瓜离体增殖的效率.  相似文献   
943.
头花杜鹃(Rhododendron capitatum)和陇蜀杜鹃(R. przewalskii)是极具观赏价值的野生花卉和药用植物。为探讨头花杜鹃和陇蜀杜鹃叶绿体基因组的遗传结构及进化特征,该研究利用 Illumina HiSeq 4000 平台对头花杜鹃和陇蜀杜鹃的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序,经组装和注释后,结合 7 个已发表的杜鹃属植物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头花杜鹃和陇蜀杜鹃叶绿体全基因组呈典型的环状四分体结构,均由一个大单拷贝区(105 990、109 191 bp)、一个小单拷贝区(2 617、2 606 bp)和一对反向重复区(45 825、47 516 bp)构成,全长分别为200 257、206 829 bp。(2)头花杜鹃和陇蜀杜鹃叶绿体基因组中共鉴定出 263 个SSR位点,大部分 SSR 偏好使用 A/T 碱基,密码子偏好使用 A/U 结尾。(3)杜鹃属植物叶绿体全基因组中普遍存在基因丢失以及基因组重排等结构变异现象。该研究丰富了杜鹃属植物的基因组资源,为头花杜鹃、陇蜀杜鹃的资源开发、遗传进化、育种及系统发育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44.
白毒鹅膏菌人工驯化及毒力变异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们对白毒鹅膏菌 [Amanitaverna (Bull.:Fr.)Pers.exvitt]进行组织分离获得了菌丝体纯培养 ,采用 3种栽培培养基作出菇比较试验 ,以杂木屑、麦皮、干牛粪组成的培养料菌丝生长最好 ,并发现依次为天然 (干品 )→母种→菌丝的减毒变异 ,对出菇生态作了观察 ,可见子实体原基形成 ,可惜未见出菇效应。  相似文献   
945.
麻竹EST-SSR标记开发及其对慈竹变异类型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已有的EST序列,开发了一批EST-SSR分子标记,并用于慈竹(Bambusa emeiensis)栽培变异类型的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麻竹9574个EST中找到了331个EST,含有381个SSR位点,SSR出现的频率为3.98%。EST-SSR的重复类型共有59个,其中2个核苷酸的重复最多,占63.8%,其次是3个核苷酸的重复序列。根据含有SSR的EST序列设计出了44对引物,对慈竹及其变异类型进行了扩增效率、多态性及通用性检测,其中37对引物能够扩增出稳定且清晰的条带,且扩增具有多态性,扩增片段长度主要集中在100~1000 bp,引物有效率达84.1%。遗传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所检测样品间遗传距离为0.263~0.840,平均为0.552,其中‘黑笋慈竹’与‘琴丝慈竹’‘、蛇头慈竹’与‘龙头慈竹’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近,而‘罗汉慈竹’与其他样品的遗传距离最远。  相似文献   
946.
组蛋白甲基化和乙酰化修饰对基因表达和细胞生长至关重要,为揭示组蛋白H3第4、36位赖氨酸(K)修饰对酵母生长和诱导基因表达的重要性及两位点功能差异,文章构建了两位点单独或共同突变为亮氨酸(L)的组蛋白突变株S4、S36和D436,对其在正常、半乳糖为单一碳源、高温、高盐等条件下的生长及GAL1、SSA3和PHO5表达进行比较。结果显示:D436对高温最敏感,各突变株对咖啡因显著敏感;3个突变株在高温、高盐、6-AU、咖啡因存在时的生长及GAL1、SSA3和PHO5的激活均明显慢于野生型;S4在高温、高盐条件下生长及GAL1激活慢于S36。H3-K4和H3-K36的翻译后修饰对细胞生长和适应不利环境非常重要,在对高温等逆境快速适应上,K4比K36更重要,组蛋白突变株的表型缺陷是因该条件下细胞生存所必需的诱导基因表达延迟所致,同一位点突变对不同基因表达有不同影响。3个突变株的缺陷表型严格上应是相应位点突变导致组蛋白修饰模式改变所造成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947.
基于小流域尺度的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变异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张金池  李海东  林杰  李奕建  姜 姜  陶宝先  张东海 《生态学报》2008,28(5):2199-2199~2206
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以邓下小流域为研究区,利用EPIC模型中土壤可蚀性K值算法,研究了小流域尺度下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变异特征及不同植被类型对其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K值的变化范围为0.1498 ~0.4981,均值为0.3316,变异系数为22.11%,小流域土壤可蚀性存在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性.(2) 研究区土壤可蚀性K值总体分布趋势是从西北向东南增大,条带状分布明显,K值较高处以"岛状"嵌于小流域中南部.北部森林覆盖区土壤抗侵蚀能力较强,中南部耕作种植及居住生活区土壤抵抗侵蚀能力较弱.(3)研究区8种不同植被类型除旱耕地外,K值垂直变异特征均是K0~20cm<K20~40cm<K40~60cm,土壤可蚀性随土壤垂直剖面深度增大而增大,土壤表层(0~20cm)抗侵蚀性能力最强.8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表层K值(K0~20cm)的大小顺序为:休闲地 >茶园 >旱耕地 >草地 >阔叶林 >灌木林 >针叶林 >毛竹林.  相似文献   
948.
桃儿七光合生理特性的地理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尚海琳  林玥  岳明 《西北植物学报》2008,28(7):1440-1447
对中国由南向北5个种源地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北部宁夏六盘山地区植株的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最高,表观光量子效率(AQY)、瞬时光能利用效率(ILUE)和最大光合速率(Pmax)最低,光合能力最差;最南部云南纳帕海植株的LSP和LCP很低,但因其AQY和ILUE最高,故其Pmax最大,强光下的光合能力最高.(2)最南部云南纳帕海和最北部甘肃兴隆山个体的羧化效率(CE)最高,且CO2补偿点(CCP)较低,因此CO2利用率较高;而较南部四川刷经寺个体的CE最低,且CCP最高,故CO2利用效率最低.(3)各种源植株叶片的叶绿素总量及叶绿素a含量无显著差异,而不同地区个体的Chla/Chlb值差异显著,最北部甘肃兴隆山植株的Chla/Chlb值最大,而南部四川刷经寺的Chla/Chlb值最小.(4)各种源地植株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和蒸腾速率(Tr)对光量子通量密度(PFD)与CO2浓度的响应过程也表现出显著的地理分异.总的来看,桃儿七是一种喜光但又较耐阴植物,但不同分布区桃儿七的光合生理生态特征已经出现了较显著的地理分化.  相似文献   
949.
以厌氧产氢细菌Clostridium sp. H-61为原始菌株, 先后经亚硝基胍(NTG)、紫外(UV)诱变, 选育得到1株高产突变株HCM-23。在葡萄糖浓度为10 g/L的条件下, 其产氢量为3024 mL/L, 比原始菌株提高了69.89%; 其最大产氢速率为33.19 mmol H2/g DW·h, 比原始菌株(19.74 mmol H2/g DW·h)提高了68.14%。经过多次传代试验, 稳定性良好。其发酵末端产物以乙醇和乙酸为主, 属于典型乙醇型发酵代谢类型。其最适产氢初始pH为6.5, 最适生长温度为36℃, 以蔗糖为最佳碳源。与原始菌株相比, 突变株HCM-23的产氢特性发生了改变, 如生长延滞期延长, 可利用无机氮源等。  相似文献   
950.
拂子茅(Calamagrostis epigejos(L.)Roth.)为根茎型多年生禾草,具细长根茎.为了探讨拂子茅在异质性水分环境中的表型差异,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的毛乌素沙地对拂子茅由母株、子株组成的分株对给予了高水、低水两种不同的异质性土壤水分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状况显著地影响着拂子茅分株的生长表型.在高土壤水分条件下,拂子茅的分株产生的根茎、新生后代分株较多,并使生物量主要分配于地上部分,地上生物量积累多;在低土壤水分条件下,拂子茅分株产生较少的根茎与新生后代分株,并且分配到根系的生物量明显增大.在具有一定对比度的异质性土壤水分环境中,拂子茅分株并不因相连的其他分株所处的土壤水分状况而在根茎生长、新生后代分株的产生和生物量分配等特征上,与同质环境中的具有相同土壤水分状况的分株相比,有明显差异.这些结果揭示:拂子茅仅以分株的形式对异质性水分供应发生表型反应;相连的克隆分株在向顶向和向基向这两个基本方向上,不能对另一分株的土壤水分状况在生长表型上发生反应,它们在水分关系上可能是相互相对独立的.分株的相对独立可能有利于在气候干旱、扰动强烈的沙地环境中实现风险分摊,提高基株的存活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