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2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92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在甜菜组织培养中,获得体细胞胚状体的报道极少,而且频率很低。同样,从愈伤组织诱导器官发生也较困难。迄今为止,成功地获得再生植株的报道并不多。本文报道的是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以及少量胚胎发生。试验所用材料为哈尔滨甜菜研究所提供的糖用甜菜(Beta vulgaris)“双丰8号”,选取直径约2mm的幼果,经消毒后用解剖针将幼胚挑出,置于各种组合的培养基上。培养  相似文献   
72.
利用体细胞克隆变异培育菊花新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原产于我国。现代栽培的菊花,是由东北至华北的野黄菊和华北至华南的小红菊,经过长期的天然种间杂交和人工选择培育而成的。菊花在遗传组成上是高度杂合体。细胞学检查证实,现代栽培的菊花大多属于多倍体和非整倍体。如4X=36、5X=45、6X=54、6X-1=53、8X-1=71、8X-4=68等。菊花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常常因染色体的联会配对不正常而产生败育的配子,造成菊花生理性不孕或不能自然地通过有性过程繁殖后代。尤其是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名优品种,大部分的小花为性退化的单性花,能育的两性花少,而且被众多的舌状、匙状、管状花瓣层层包围,不能接受花粉。因此仅依靠传统  相似文献   
73.
野生大豆地理群体的性状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克晶 《生物学通报》1991,(11):20-21,34
中国是栽培大豆(Glycine max)的故乡,其原始种野生大豆(Glycine·soja)在我国大陆有大面积分布。种子富含蛋白质,是世人所瞩目的野生高蛋白基因资源。分布范围大约北纬24°—53°N,东经98°—135°E。其白花变种(G·soja var. albiflora)广见于东北和华北两大遗传多样性中心。狭叶白花变型(G·soja f. angustifolia)主要见于东北;华北和南方少见。狭叶变型(G·soja f. lanceolata)北方分布较多。野生大豆种子极小,一般百粒重在3克以下。在天然野生群体中通常还存在一类G·soja向G·max进化的中间过渡型半野生种(G·gracilis),种子较大,百粒重一般达到3—7克。电泳测定,天然野生群体中的酶或蛋白质标记基因证明,野生大豆是较严格的自花授粉植物,天然异交率  相似文献   
74.
南京两种半夏群体水平变异式样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南京东郊灵谷寺山坡有一种半夏属Pinellia植物,它外观上与半夏P.ternata相似,但无珠芽;在形态上则更近似鹞落坪半夏P.yaoluopingensis,但缺少子块茎。本文以两个半夏群体和一个鹞落坪半夏(暂名)群体为对象,从生境的调查、形态性状的测量、花粉粒电镜扫描和显微观察以及染色体的计数人手,对两种半夏的变异式样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鹞落坪半夏群体与半夏群体的区别在于:(1)营养器官绝无珠芽,佛焰苞檐部边缘决非紫红色,雄花序长度比半夏短,雌花序和附属器长度均比半夏长;(2)花粉粒比半夏小,虽都呈圆球形,但小刺状纹饰较稀疏;(3)染色体2n=26,与半夏群体2n=72不同;(4)半夏具有一定杂草特性,在不同程度人为干扰的环境中能很好地生长和开花。鹞落坪半夏则常见于落叶阔叶林下层未受人为干扰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75.
76.
本文利用大豆滞绿突变体Z-94320经60Co-γ射线诱变的突变体后代M5、M6代为材料,进行两年的田间性状观察记录统计,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对其17个主要表型性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诱变后代产生了丰富的变异,出现了多种种皮色和子叶色,产生了非滞绿性状,形成了各种生育周期,且分离出晚熟性状。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单株粒重与株重、茎粗、主茎荚数、分枝荚数、一粒荚数、二粒荚数、三粒荚数、瘪粒荚数、虫食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这些性状可以对产量进行预测;主成分分析在M5代提取出“产量因子”、“株型因子”、“粒荚因子”、“茎荚因子”四个主成分,对农艺性状累计贡献率达到70.50%,M6代提取出“产量因子”、“虫害因子”、“株型因子”、“茎杆因子”四个主成分,对农艺性状累计贡献率达到71.54%;聚类分析将M5、M6代材料分别划分为6类,发现同代中各类群农艺性状情况大致相似,但是各农艺性状在两代之间的变化明显,在株重、结荚高度、单株粒重等方面M6代显著高于M5代,并筛选出两株高产品系和一株特色滞绿品系。本研究逐步完善了对滞绿大豆突变体库的构建,为滞绿大豆诱变后代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基础的数据分析。  相似文献   
77.
外来入侵物种在入侵地经常面临很强的选择压力,这常常导致种内变异。在生活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上,种群分化对气候梯度的响应被认为是促进许多入侵物种扩张的重要机制。对于产生种子的植物来说,种子萌发的时间决定了萌芽所经历的第一个环境条件,这对入侵植物的成功定植、种群建立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对于萌发在植物入侵成功中所起的作用仍然知之甚少。在本研究中,我们评估了入侵植物石茅(Sorghum halepense)在北美分布的10个种群的种子萌发在温度和降水梯度上的动态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是否与本地气候有关。种子被放置于一个较宽的温度范围(11-48˚C)以及两个水分梯度处理中。我们发现,石茅的种子可以在很宽的温度范围下萌发,但在不同的种群中,种子萌发的比例随温度和水分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有证据表明,当石茅的生长范围从温暖的气候扩展到寒冷的气候时,种子萌发温度的生态位也同时发生了向低温的转变。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石茅种子的萌发已经适应了当地的气候,使其在整个生长范围内的萌发最大化,这可能是其入侵新环境的一个重要贡献因素。  相似文献   
78.
为揭示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天然居群叶形态性状的变异规律及其生态适应性特征,该研究以10个小叶锦鸡儿天然居群为对象,通过多重比较、巢式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7个叶形态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小叶锦鸡儿叶形态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 < 0.01),平均变异系数为10.13%,不同性状的变异幅度为6.23%~12.78%;平均叶形态性状的表型分化系数为43.62%,居群内变异(30.09%)大于居群间变异(24.91%),说明居群内是其叶形态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2)相关性分析表明,环境因子对小叶锦鸡儿的叶形态性状变异有很大的影响,在地理空间上主要呈现出沿海拔梯度的变异模式;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小叶宽、叶柄宽和叶柄长对小叶锦鸡儿叶形态变异起主导作用;利用欧式距离对小叶锦鸡儿居群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基于叶形态性状和环境因子可分别将小叶锦鸡儿10个居群分为3类和2类,Mantel检验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的叶形态性状变异不存在地理连续性。研究结果为小叶锦鸡儿的适应性进化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9.
植物的功能性状变异和表型可塑性是其应对异质生境的主要机制, 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有重要贡献。本文以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原生母树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母树种群功能性状对树木形态、地形因子及人为干扰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 水杉原生母树叶面积、叶干重和比叶面积的变异幅度大, 可塑性较强, 而枝和叶的干物质含量稳定性最高。人为干扰和4个地形因子均对每个功能性状变异方差有5%-20%的解释度, 冠幅对枝、叶干物质含量的变异方差有高达38%和76%的解释度。5个功能性状主要受海拔、坡位和人为干扰影响, 其中, 比叶面积对环境因子和干扰的响应规律不明显, 叶面积和叶干重在强烈人为干扰的环境中普遍增大, 枝和叶的干物质含量对坡向的变化最敏感。总之, 水杉原生母树种群通过功能性状变异对环境能产生一定的可塑性响应, 但人为干扰对母树生长影响较大, 建议人工辅助更新, 并适度减少农业和建筑对现存母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0.
黄土高寒区坡面土壤水分的时间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黄土高寒区人工林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2018年植被生长期一处典型人工植被恢复坡面0-200cm剖面土壤含水率连续动态数据,运用经典统计和时间稳定性分析,研究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的时空变异性和时间稳定性。结果表明:在测定时段内,剖面各土层深度土壤含水率无显著差别,在空间上均表现为中等变异性,呈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在时间上表层表现为中等变异性,其余各层均表现为弱变异性,深层土壤水分的时间变异性小于浅层;随着测定时间变化,试验地0-200cm土壤含水率Spearman秩相关系数均达到0.8以上,且呈极显著相关,表现出一定的时间稳定性特征;土壤含水率的时间稳定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强,具有深度依赖性;基于相对差分分析可以选择代表性测点监测区域平均土壤含水率(决定系数R2为0.7138-0.8605),以期为合理布设土壤水分监测点提供理论依据,对于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模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