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2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1384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92篇
  2001年   157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112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105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85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77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221.
构建用于杜氏盐藻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matrix attachment region binding protein,MBP)酵母双杂交试验的诱饵栽体,进行自激活及毒性验证.以含有盐藻MBP质粒为模板,经PCR扩增后连接pMD 18-T栽体,经测序鉴定正确后,EcoR Ⅰ/Nde Ⅰ双酶切获得目的基因MBP,克隆入经同样双酶切的酵母栽体pGBKT7,转化酵母菌株AH109及Y187,检测其自激活以及毒性.结果显示,成功扩增出盐藻MBP基因,重组质粒pGBKT7-MBP经酶切、测序表明序列正确,转化酵母菌株无自激活,无毒性.  相似文献   
222.
黄海鱼类组成、区系特征及历史变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标本馆馆藏标本、采集记录及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黄海鱼类的种类组成、区系特征和历史变迁.结果表明:黄海海域共出现鱼类113科321种.从适温类型来看,暖温性种类最多,有139种;暖水性种类次之-107种;冷温性种类70种;冷水性种类5种.从栖所类型来看,绝大多数为大陆架浅水底层鱼类,有193种,大陆架岩礁性、大陆架浅水中上层、大陆架浅水中底层、大陆架大洋洞游性中上层和大洋深水底层鱼类分别为41、34、29、15和9种.纵观历史文献资料,发现黄海鱼类群落结构和数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以鳀鱼占绝对优势,传统经济鱼类如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太平洋鳕(Gadus macrocephalus)、太平洋鲱(Clupea pallasii)、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鲐(Scomber japonicu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镰鲳(ampus echinogaster)、鲆鲽类等在渔获物中所占的比例降低,昔日占优势的大型经济鱼类,逐渐被小黄鱼幼鱼、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angerii)、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方氏云鳚(Pholis fangi)、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等经济价值较低的种类所取代,鱼类物种多样性和资源量呈下降趋势.因此,加强黄海渔业资源管理和多样性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23.
贺立新  卢大华  蔡海荣 《生物磁学》2011,(17):3255-3257,3269
目的:探究人体海马CA1区神经元锥体细胞胞体发育的过程。方法:取19孕周(19GW)、20GW、26GW、35GW、38GW水囊引产胎儿和8岁(8Y)死亡儿童各1例,所有标本来源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要求,采用Golgi染色技术,借助配备有"Neurolu-cida"软件的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A1区锥体细胞胞体,分析细胞体的长度和面积。结果:19GW和20GW细胞体形态尚不明显。26Gw、35Gw、38Gw、8Y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胞体长度分别为56.5±2.5(μm)、80.8±8.5(μm)、85.9±12.2(μm)、91.3±9.6(μm);胞体面积分别为254.5±13.7(μm^2)、362.5±15.5(μm^2)、380.5±22.8(μm^2)、460.8±25.7(μm^2)。26GW锥体细胞胞体长度和面积与35GW、38GW、8Y相比差异明显(P〈0.05);8岁胞体长度和面积与38GW相比有小幅度增大;细胞形态学:26GW、35GW、38GW锥体细胞胞体切面呈椭圆形或三角形,随胎龄增大,胞体长度和面积逐渐增长增大,特别是细胞基底部增宽。胞体形态由椭圆形逐渐转换为三角形;细胞底部的基树突数量也逐渐增加,到38GW时可以达到4—7个,8Y锥体细胞胞体在切面上基本上都呈三角形,细胞长度和面积与38GW相比稍微增大,相对趋于稳定。结论:人体在发育过程中,锥体细胞长度呈逐渐增长、面积呈逐渐增大趋势,26GW与35GW之间变化最大,38GW与8Y胞体面积差异不明显,整个变化趋势逐渐变慢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24.
胖鹌鹑不喜欢别人这么称呼它,它更喜欢科学家正儿八经地0叫它黑腹翎鹑,这样听起来多斯文,多有气质!然而,事实上它的确很胖,也的确和斯文毫不沾边,它的一举一动只会让人们联想到一个词——谐星。  相似文献   
225.
目的:探讨兔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断裂对外侧胫骨平台组织学的影响。方法:48只家兔膝关节随机配对为实验侧和对照侧造模,造模后第4、8、16、24周各随机处死12只,行外侧胫骨平台大体观察、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3,MMP-13)、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sse inhibitor-1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TIMP-1)表达。结果:①大体观察,随时间延长,实验组外侧胫骨平台软骨出现磨损,呈灰黄色,弹性差,骨赘形成。②组织学观察,随时间延长,胫骨平台软骨纤维化,细胞排列紊乱,簇聚细胞出现频率增加。③实验组MMP-13、TIMP-1表达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④实验组MMP-13、TIMP-1表达阳性率第4、8、16周逐渐升高,24周下降,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兔膝关节PCL断裂会引起外侧胫骨平台软骨退行性变,且该退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②MMP-13与TIMP-1在PCL断裂膝关节外侧胫骨平台中的表达呈现先高后低的变化规律,造成MMP-13与TIMP-1的失衡,加速软骨退变。③MMP-13与TIMP-1表达增高提示MMP-13与TIMP-1可能参与了PCL断裂后外侧胫骨平台软骨的退变过程。  相似文献   
226.
完整基因结构的预测是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础课题,其中一个关键环节是剪接位点和各种可变剪接事件的精确识别.基于转录组测序(RNA-seq)数据,识别剪接位点和可变剪接事件是近几年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策略和方法.本工作基于黑腹果蝇睾丸RNA-seq数据,使用TopHat软件成功识别出39718个果蝇剪接位点,其中有10584个新剪接位点.同时,基于剪接位点的不同组合,针对各类型可变剪接特征开发出计算识别算法,成功识别了8477个可变剪接事件(其中新识别的可变剪接事件3922个),包括可变供体位点、可变受体位点、内含子保留和外显子缺失4种类型.RT-PCR实验验证了2个果蝇基因上新识别的可变剪接事件,发现了全新的剪接异构体.进一步表明,RNA-seq数据可有效应用于识别剪接位点和可变剪接事件,为深入揭示剪接机制及可变剪接生物学功能提供新思路和新手段.  相似文献   
227.
在中国学者夏凯龄的分类系统中,剑角蝗科Acrididae一直被看作是单系群,包含6个亚科。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对其单系性争议较大。为探讨其单系性和剑角蝗属等6属的系统发育关系,我们测定了剑角蝗科14种蝗虫的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并从GenBank中下载了1种蝗虫的同源序列。以蚱科的2个种作外群,用NJ、MP及ML法重建系统发生树。由三棵分子系统树中得出的系统发生关系与中国的分类系统差别较大,都不支持剑角蝗科是单系群,但与国外Kevan的系统相一致,提示我们国内的分类系统亟待修改和完善。长腹蝗亚科与斑腿蝗科的亲缘关系要近于与剑角蝗科的其他种类的关系。另外,尽管所测的红足剑角蝗和上海剑角蝗的16S rDNA的片段序列完全相同,我们仍不能断定二者是同一个物种[动物学报52 (2) : 302 -308 , 2006]。  相似文献   
228.
史氏鲟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序列及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柏  王荻 《动物学报》2006,52(3):557-563
为了研究史氏鲟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的组织结构和多样性,采用RTPCR技术从史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脾脏总RNA中获得了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cDNA克隆,随机挑取31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结果表明:所有序列相同率高于75%,前导肽相同率高于90%,应属于同1个VH家族。其变异主要存在于互补性决定区,特别是CDR3区。在D片段序列中发现大量保守的基因序列(motif)。并发现多个VH基因片段可以共用一个J片段的现象。在基因组DNA重排过程中,VH片段可以与任意的D和J片段结合。此外,史氏鲟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的VH,D和J片段的随机重排外,外切核酸酶作用,以及在重排位点大量N,P片段的插入现象,都大大增加了鲟鱼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29.
对感染植物根部的丛枝菌根真菌进行准确鉴定是菌根研究的基础, 而仅仅通过形态学特征不可能将根内菌根真菌鉴定到种. 为了快速、准确而又经济地鉴定植物根内与根际的菌根真菌区系, 本研究设计和应用了嵌套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 本研究中, 首先对所用PCR引物进行了种特异性验证和相容性分析. 对4种孢子HAUO3, Glomus intraradices, Scutellospora castaneaeGlomus sp. HAUO4的研究结果表明, 嵌套PCR具高度敏感性. 在嵌套多重PCR的可行性研究中, 应用混合孢子样品, 于温室条件下培养得到的4种菌根真菌共感染的紫云英根段, 以及于田间采集得到的15种植物的根段. 结果证明, 嵌套多重PCR反应同样具有高度敏感性, 准确率达到95%. 同时检测到4种菌根真菌对植物的感染, 证明了此实验技术具高度敏感性、高效性, 是菌根研究的一种新的简易、经济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30.
丙型肝炎病毒多表位抗原基因的构建与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易发生变异, 尤其是含中和抗原表位的高变区1(HVR1)变异性最大. 模拟HVR1的B细胞表位具有涵盖多种天然表位的抗原特性, 保守的T细胞表位具有各型间的相对保守性. 为解决HCV高变性造成的疫苗研究障碍, 我们选取HCV E2区HVR1(384~410 aa)模拟B细胞表位9条、C区的保守CTL表位2条(35~44 aa, 132~140 aa)、NS3区保守的CTL表位1条(1073~1081 aa)及NS3区保守的Th表位1条(aa 1251~1259), 各表位之间以插入3个氨基酸为连接臂, 人工合成上述13条表位基因串联的HCV多表位抗原基因(mfc). 将mfcgst基因融合, 表达了多表位抗原蛋白GST-MFC. 同时, 构建了白介素-2信号肽基因、PADRE表位基因和mfc基因串联的候选HCV DNA疫苗, 即质粒pVAX1.0-st-mfc. 以GST-MFC蛋白免疫家兔和质粒pVAX1.0-st-mfc免疫小鼠, 采用ELISA和Western blot方法, 应用10条具有代表性的HCV HVR1合成肽进行检测, 证明有9条HVR1合成肽能与所有免疫动物血清反应, 交叉反应率(cross reactivity, CR)为90%. 应用HCV抗体阳性的感染者血清与多表位抗原GST-MFC蛋白进行反应, 证明其反应识别率(reactivity frequency, RF)为75%. 上述结果表明, 筛选合成的HCV多表位抗原基因mfc具有HCV中和抗原表位的特征, 可作为HCV疫苗研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