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三种水产药物对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3种水产药物硫酸铜、孔雀石绿、甲醛分别设置浓度梯度,对正常和天然患病近江牡蛎进行处理,连续观察7d,发现3种药物对正常近江牡蛎的影响强度为孔雀石绿〉甲醛〉硫酸铜。对患病近江牡蛎的致死率显著高于对正常近江牡蛎的致死率,即使用同一药物的更低浓度处理患病近江牡蛎,其死亡率也显著高于更高浓度处理的正常近江牡蛎的死亡率。在患病近江牡蛎药物处理实验中,对照组有明显死亡,但死亡率低于药物处理组。实验结果表明水产药物残留对近江牡蛎,特别是对患病近江牡蛎有较大影响,会导致其死亡率明显上升,这也可能是引起近江牡蛎大规模死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2.
冬季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空间异质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寒野  胡芬 《生态学杂志》2005,24(11):1299-1302
运用地统计学的方法,根据2002年12月东海区121个站位的资源监测调查数据,拟合变异函数最优模型,计算各向同性下的模型参数和不同方向上的分维数,分析了冬季东海北部和南部太平洋褶柔鱼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其空间格局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各向同性条件下,东海北部和南部具有相似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其变异函数均能用球状模型拟合,呈聚集空间格局,空间变程大约为440 km,随机性因素占空间异质性的30%左右,结构性因素占空间异质性的70%左右,处于主导地位。各向异性分析表明,在东海北部,135°和90°方向的分维数最高,分别为1.954和1.893,说明太平洋褶柔鱼在这两个方向上分布较均匀,空间依赖性较小,这与东南-西北方向的黄海暖流和西-东方向的长江冲淡水一致;而在东海南部,45°方向的分维数最高,为1.999,太平洋褶柔鱼在此方向分布上的同质性与西南-东北方向的黑潮主干及台湾暖流相对应。这说明,海流是影响较大尺度生态过程上太平洋褶柔鱼分布的主要环境要素。  相似文献   
103.
抗癌药物紫杉醇的提取与分离纯化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对紫杉醇的提取与分离纯化技术,包括柱层析法、薄层色谱法、沉淀法、胶束动电毛细管色普法、膜分离法、树脂吸附分离法、高速逆流色谱法、化学反应法和药理作用靶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104.
东北太平洋深海沉积物细菌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种方法提取中国结核合同区东区沉积物不同层次总DNA,通过克隆测序构建了含有79个克隆子的细菌16S rRNA基因文库,分析了该海域沉积物中细菌的多样性.79个克隆在系统发育树中形成了11个大分支,包括Gamma proteobacteria(22.8%),Alpha proteobacteria(16.5%),Planctomycetacia(7.6%),Delta proteobacteria(6.3%), Nitrospira(6.3%),Actinobacteria(6.3%),Beta proteobacteria(5%),Acidobacteria(5.1%),Sphingobacteria(3.8%),Firmicutes(2.5%),Other bacteria(17.7%),其中Gamma proteobacteria在总文库中所占比例最高,该分支细菌在0~2cm、4~6cm层也是优势菌种.Gamma proteobacteria中假单胞菌(Pseudomonas)为优势属(22.2%).各个层次中所含细菌类群有所不同,Alpha proteobacteria、Gamma proteobacteria、Delta proteobacteria 、Planctomycetacia、Nitrospira 、Actinobacteria和Acidobacteria为三层样品共有类群.  相似文献   
105.
作者于1988-1990年在上川岛临海实习中采集的8种牡蛎,经鉴定分隶于1属4亚属,其中6种在上川岛尚未有记载。本文报道了该地区牡蛎的种类组成,地理分布和生态分布特点,并提出经济利用意见。  相似文献   
106.
基于栖息地指数的东太平洋黄鳍金枪鱼渔场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鳍金枪鱼是东太平洋海域重要的金枪鱼种类之一,也是我国金枪鱼延绳钓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根据2011年东太平洋海域(20°N—35°S、85°W—155°W)延绳钓生产统计数据,结合表温(SST)和海面高度(SSH)的遥感数据,采用频次分析法获得黄鳍金枪鱼分布的SST和SSH适宜范围;运用一元非线性回归方法,以渔获量为适应性指数,按季度分别建立了基于SST和SSH的长鳍金枪鱼栖息地适应性指数,采用算术平均法获得基于SST和SSH环境因子的栖息地指数综合模型,并用2012年各月实际作业渔场进行验证。结果显示,黄鳍金枪鱼渔场多分布在SST为24—29℃、SSH为0.3—0.7 m的海域。采用一元非线性回归建立的各因子适应性指数模型在统计上均为显著(P0.05)。经与2012年实际生产情况比较,作业渔场预报准确性达66%以上。研究获得栖息地指数模型可为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寻找中心渔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7.
近江牡蛎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纯化及部分性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65℃加热,硫酸铵分级沉淀,SephadexG-100凝胶过滤和DE-52柱层析,从近江牡蛎(OstrearivularisGould)软体部分提纯了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对其理化性质鉴定表明,用此法纯化的酶纯度均一.该酶系由两个相同亚基组成的二聚体,分子量27.9kD.该酶的紫外吸收峰在272.5nm,红外光谱表现出其氨基酸组成特征,与猪血SOD存在差异.该酶在不同的升温速率下及经不同浓度的H2O2处理后的稳定性与猪血SOD不同.其氨基酸组成与不同来源的同类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8.
为探索细胞松弛素B(CB)和低盐抑制第一极体诱导长牡蛎“海大3号”四倍体的最佳条件,研究了CB浓度(0.2、0.4、0.6和0.8 mg/L)、低盐(6、8、10和12)及诱导持续时间(10min、15min、20min和25min)对卵裂率、孵化率、四倍体率和诱导效率指数的影响,并分析了幼虫生长和生存情况。结果表明,在CB浓度为0.6 mg/L,诱导持续时间为15min时,四倍体率为(65.69±2.47)%,诱导效率指数最大;在盐度为8,诱导持续时间为15min时,四倍体率为(38.77±2.69)%,诱导效率指数最大。CB和低盐诱导组前期壳高大于对照组,后期小于对照组, CB诱导组壳高显著大于低盐诱导组(P<0.05), CB和低盐诱导组幼虫平均日增长量分别为(14.2±1.08)和(10.49±0.60)μm/d,均小于对照组(15.43±1.08)μm/d; 2个诱导组存活率始终低于对照组,低盐诱导组前期存活率高于CB诱导组,后期低于CB诱导组。综合来看, CB诱导法在四倍体率、诱导效率指数、12d存活率和生长速度等方面效果较好,适用于诱导长牡蛎“海大3号”四倍体。  相似文献   
109.
东太平洋中部中上层鲨鱼群落营养生态位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鲨鱼在大洋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生态地位,其作为顶级捕食者,通过下行效应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稳定同位素技术是目前研究摄食生态学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可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在食物网中的特性分别指示鲨鱼的食物来源和营养级.本研究选取8种130尾采集自东太平洋中部的中上层鲨鱼,应用稳定同位素绘制其种群生态位图谱,比较不同种群间的生态地位及资源分配方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鲨鱼种群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存在显著差异;8种鲨鱼在东太平洋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为4.3~5.4,大青鲨、尖吻鲭鲨与其他6种鲨鱼存在摄食隔离,表现出独特的营养生态地位.这些结果充分证明大洋性中上层鲨鱼并非生态系统的冗余种,其营养生态位的独特性不会被其他捕食者简单地替代和弥补.  相似文献   
110.
自1962年以来,“华夏植物区系”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使其范围不断扩大。到1992年12月,“华夏植物界”“长大”到包括东亚、南亚、中印半岛及太平洋诸大群岛,共3区32省。本文集中讨论太平洋诸大群岛在地质、古地理、生物成因上与华夏古陆或“华南地台”不存在直接的紧密的关系。它们之间的植物区系形成、发展及种群分布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