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32篇
  36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采用了改良K8p和Ay3两种培养基,对天蓝苜蓿进行单细胞培养并得到再生植株。来自天蓝苜蓿胚轴愈伤组织的细胞系,在单细胞培养中的愈伤组织分化率明显高于来自子叶愈伤组织的细胞系。改良K8p培养基较之Ay3培养基更利于天蓝苜蓿单细胞培养。生物素、泛酸钙和葡萄糖对细胞系的细胞分裂、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有促进作用。赤霉素促进再生幼芽向植株发育。  相似文献   
102.
代谢组样品制备是代谢组学研究的基础。本文以维生素B12生产菌株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 320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细胞损伤、ATP泄漏、代谢物回收效率以及细胞代谢淬灭效率综合评价细胞淬灭方法,同时对5种提取试剂的提取效率进行比较优化胞内代谢物的提取方法。最终获得苜蓿中华根瘤菌S.meliloti 320的胞内代谢组学样品制备较佳条件:即-20℃40%甲醇淬灭细胞,过滤收集淬灭细胞,甲醇/乙腈/水(体积比为2∶2∶2,外加0.1%的甲酸)与50%甲醇相结合提取胞内代谢物。实验结果显示-20℃的40%甲醇(通过过滤收集细胞)对细胞膜的损伤较小,且细胞代谢淬灭效率和回收效率较高;甲醇/乙腈/水(体积比为2∶2∶2,外加0.1%的甲酸)与50%的甲醇对胞内代谢物的提取效率较高且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03.
对于苜蓿中华根瘤菌转化方法的研究仅限于三亲杂交法和电激转化,本实验首次将冻融法用于转化苜蓿中华根瘤菌。将携带CUS片段并且含有壮观霉素抗性的质粒用冻融法转移至野生型苜蓿中华根瘤菌菌株,得到的抗性克隆用GUS引物进行PCR扩增鉴定。经过计算,冻融法的转化率为2.2×10^5/μg。与传统方法比较,冻融法操作简单,转化过程快速,转化率较高,所需时间较短,转化成本低,是适合用于苜蓿中华根瘤菌的转化方法。  相似文献   
104.
用PCR方法扩增得到苜蓿丫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 anucleopolyhedrovirus,AcM N-PV)p35基因,将其克隆至质粒pET-32a( )上,构建得到重组质粒pET-p35,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了1条约为55 ku的蛋白带。以Ni2 -NTA偶连抗体检测证明所表达的蛋白为带有组氨酸的融合蛋白。采用割胶回收的方法纯化融合蛋白,以纯化的融合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1 024。免疫印迹分析表明,该抗血清能与感染苜蓿丫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的细胞蛋白样品发生特异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5.
夜蛾科卵的分类(鳞翅目)(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卢筝  丁传生 《昆虫学报》1995,38(1):97-102
本文记述了12种夜蛾的卵。 从不同方向的电镜像片显示出他们的形状和被用作分类的特征,包括精孔区的形态特征,纵脊和横道的状况,气孔的位置、形状和大小,小室的形状和表面结构,以及腹面的细微构造。  相似文献   
106.
黄土塬区3种豆科牧草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田间完全旱作条件下采用3个密度和2种播种方式观察了3种多年生豆科牧草生长第2年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利用情况。结果表明:苜蓿主要耗水深度在2~3 m,最深可达5 m,其中、高密度处理3 m以上土壤水分含量都在稳定田间持水量之下,已经开始形成土壤下伏干层;沙打旺耗水深度在0~2 m,最低含水量(11.61%)处于80~100 cm,在雨季可以恢复到稳定田间持水量之上;达乌里胡枝子主要耗水深度在1 m以上,最低含水量也在稳定田间持水量之上。单播沙打旺、苜蓿和达乌里胡枝子全生长期内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分别为249.9、180.2和136.6 mm,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是29.39、26.04和8.91 kg.mm-1.hm-2。混播、加大播种密度都会增加3种牧草土壤水分消耗,降低土壤储水量,提高干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影响程度因牧草种类、播种方式以及不同的生长时段而异。  相似文献   
107.
苜蓿切叶蜂滞育的诱导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苜蓿切叶蜂Megachile rotundata(F.)预蛹的滞育主要受光周期和温度的影响。雌蜂感受光周期的变化是决定子代预蛹是否进入滞育的一个主要因素;当代的幼期,特别是高龄幼虫(约3龄)到预蛹这一阶段所感受的温度变化,对预蛹滞育有很大的影响,此期如果环境温度低于(21.59±1.03)℃,可有超过50%的个体进入滞育。此外,放蜂地区的纬度及蜂的代次对预蛹的滞育亦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8.
对常规染色体的观察结果表明:原初的小冰麦异附加系TAI14为2n=44,其中所有的染色体都是中部或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但在其后代中发现有一对染色体变成了端着丝点染色体。为判明变异的染色体是冰草还是小麦的染色体,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TAI14中的所有小麦染色体都显示红色荧光,只有一对端着丝点染色体显示绿色荧光,说明变异的是冰草染色体,即:小冰麦异附加系TAI14原为二体异附加系,现变成了双端体异附加系。对变异发生的原因和双端体异附加系的用途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9.
苜蓿叶柄在B5H培养基上诱导并继代所形成的是无色、松软的胚性愈伤组织、内含许多有分生能力的细胞团,当B5H中的KT用TDZ替换时,愈伤组织变绿变硬,出现管状分子和芽原基的分化,其体胚发生能力失,而且其乙烯生成和PAL活性升高。乙烯形成酶的抑制剂CoCl2可以抑制TDZ的上述作用,部分地恢复愈伤组织的体胚发生能力,TDZ对愈伤组织的这些作用可能与其乙烯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10.
苜蓿根瘤菌结瘤基因(nodABCD1D2D3EFGHPQ)存在于达300~1000Md以上的巨大质粒上。nodD基因(包括nodD1和nodD2基因)的产物与植物分泌的类黄酮进行特异结合,进而在转录水平调节其它nod基因的表达。nodABC、nodH和nodQ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控制NodRm因子的产生,从而决定宿主范围。其中,nodABC基因控制NodRm—1的产生,nodH基因控制NodRm因子硫酸基团的转移,有硫酸基团的NodRm—1在苜蓿上表现有活力,没有硫酸基团的NodRm—2在野豌豆上有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