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4篇
  免费   892篇
  国内免费   3097篇
  9563篇
  2024年   136篇
  2023年   319篇
  2022年   385篇
  2021年   377篇
  2020年   311篇
  2019年   317篇
  2018年   262篇
  2017年   260篇
  2016年   258篇
  2015年   270篇
  2014年   394篇
  2013年   380篇
  2012年   414篇
  2011年   451篇
  2010年   422篇
  2009年   452篇
  2008年   564篇
  2007年   365篇
  2006年   274篇
  2005年   260篇
  2004年   339篇
  2003年   276篇
  2002年   297篇
  2001年   275篇
  2000年   240篇
  1999年   155篇
  1998年   158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116篇
  1995年   116篇
  1994年   130篇
  1993年   104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95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3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172.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具有极高的传染性,致死率高达50%~88%,目前对埃博拉出血热的预防还极为困难,暂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构建埃博拉出血热的动物模型,对于病毒致病机理的了解和深入研究,以及治疗药物及疫苗的研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3.
潘耀  尹云鹤  侯文娟  韩皓爽 《生态学报》2022,42(19):7978-7988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黄河源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面临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黄河源区生态系统保护及其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的重点战略之一。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是影响生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定量化土地利用方式、强度及格局和植被覆盖格局对生态质量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其对黄河源区生态质量的耦合效应尚不明确。基于2000年和2015年黄河源区土地利用类型及生长季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采用InVEST模型探究了不同时期黄河源区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揭示了生境质量对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变化的空间响应特征。结果表明,2000年与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为未利用土地向草地的转移。植被覆盖变化方面,源区生长季NDVI整体上升。从生境质量的空间分布来看,黄河源区生境质量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高值分布在南部及中部地区,低值分布在北部布青山、东北部高海拔区及黄河乡的黄河沿岸。相较于2000年,2015年黄河源区生境质量平均提高11.47%。草地面积和NDVI与生境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NDVI是提高黄河源区生境质量的重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突出了NDVI对提高黄河源区生境质量的主导作用,可为未来源区生态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4.
青藏高原物种丰富且属于气候变化敏感区,研究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物种的潜在分布影响,对于该区域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一级濒危藏药植物全缘叶绿绒蒿为研究对象,利用加权平均算法(weighted average algorithm, WAA)构建随机森林(RF)、灵活判别分析(FDA)及人工神经网络(ANN)的集成模型,同时对比分析了WAA模型和不同生态位模型的预测精度。最后利用WAA模型预测了全缘叶绿绒蒿在当前(1970~2000年平均)和未来(2041~2060年平均)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其中未来气候考虑了2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2-45和SSP5-85)。结果显示:(1) WAA模型的预测表明,基于RF、FDA和ANN的集成模型的AUC值为0.926,在AUC值最高RF模型的基础上提高了3%,在FDA和ANN模型的AUC值的基础上均提高了5%。(2) WAA模型确定,全缘叶绿绒蒿的潜在分布对年降水量和最暖季降水量最为敏感,其次是最热月份最高气温,同时对最湿月份降水量以及等温性表现出较低的敏感性。(3)当前全缘叶绿绒蒿潜在分布区主要分布在甘肃西南部、青海东部至南部、四川西部和西北部、云南西北部和东北部、西藏东部。(4)未来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全缘叶绿绒蒿潜在分布预测表明,在2050年SSP2-45情景下,全缘叶绿绒蒿的潜在分布区大小与当前潜在分布区大小基本相同,但整体向西北方向高海拔高纬度地区迁移;在SSP5-85情景下,全缘叶绿绒蒿的潜在分布区明显收缩,且向西北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延伸的趋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75.
张云路  李雄  田野 《生态学报》2018,38(1):65-72
市域尺度的生态功能分区对于市域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起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现阶段较为被动而静态的功能分区研究忽视了市域生态资源在城镇化发展中的剧烈变化。而景观生态学的"源-汇"概念和相关手段,将区域生态功能空间格局与不断变化的生态过程之间建立了联系,在生态功能分区科学理性的研究实践中运用前景广阔。运用景观生态学"源-汇"理论,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通过对于研究区域中"源"景观的划分,设定不同景观要素的阻力值,构建基于"源"动态特征的最小累计阻力模型,计算得出阻力面。并进一步通过寻找阻力面突变点来确定分区阈值,最终确定通辽市域尺度生态功能的5大分区,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分区管控措施与指引。研究将市域生态要素在城市化下的动态演变与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有机关联并制定科学的分区策略,为市域生态空间的优化及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6.
鸟类对色彩有较强的区分能力。基于鸟类视觉模型的研究发现,在人类看来类似的羽色,在鸟类眼中存在差别。本研究通过量化麻雀(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羽毛的反射光谱以及身体量度和喉部、耳羽的黑色斑块面积,比较其在雌鸟和雄鸟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麻雀雌鸟和雄鸟的身体量度、喉部和耳羽的斑块面积在繁殖季和非繁殖季均无显著差异。基于鸟类的视觉模型,麻雀头顶、喉部、耳羽、腰部的羽色,在雌鸟和雄鸟间无明显分化。基于上述结果,我们认为麻雀的雌鸟和雄鸟在外形上没有表现出性二型。  相似文献   
177.
基于GIS支持下的土地资源空间格局生态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防治水土流失和维护景观整体生态优化为目标,选择我国滇西南地区亚热带山地为典型案例,利用遥感数据和GIS的空间信息处理技术,采用适宜性评价与土地资源利用格局整体优化相结合的方法,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确定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和生态格局组分,探讨山地土地资源空间格局生态优化途径.结果表明:(1)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成本距离加权"制图分析工具,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的土地资源空间格局生态优化方法是可行的;(2)将水平生态过程作为一种对景观的控制过程来对待,以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林为保护源,基于最小累积阻力面(MCR)模型,构建了对土地资源整体生态功能起维护作用,对源内物种的迁移或扩散过程具有关键作用的廊道、辐射道和战略点等生态格局组分;(3)基于MCR阻力值建立的频率序列及拐点图,拐点两侧的土地利用类型异质性较大,可以作为划分土地功能分区的临界点,以此划分出有利于生态安全的核心源保护区、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生态边缘区、农业耕作区和居民生活区等6类土地功能区,并提出各功能区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8.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间充质干细胞 (MSC)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方法 :取SHR和WKY骨髓和主动脉的贴壁细胞 ,经CD1 0 5免疫磁珠分选 ,测定其生长曲线和倍增时间 ,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免疫表型 ,进行纤维母细胞集落形成单位计数 ,体外诱导成脂肪和成骨 ,以油红O及VonKossa染色证实 ,免疫组化和半定量PCR法测胶原蛋白。结果 :这些细胞呈梭形贴壁生长 ,SHR组细胞倍增时间长于WKY级 ,这些细胞CD1 0 5、CD44、CD2 9,Flk 1均阳性 ,SHR组CFU F低于WKY组 ,SHR组细胞更易成脂肪、成骨、促纤维化。结论 :这些细胞为MSC ,SHR组MSC增殖能力较WKY组弱 ,成脂肪、成骨、促纤维化强于WKY组 ,MSC的异常可能是高血压易患动脉弱样硬化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9.
岩溶植物光合-光响应曲线的两种拟合模型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直角双曲线和非直角双曲线两种模型,对桂林岩溶区石山植物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九龙藤(Bauhinia championii)、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和圆叶乌桕(Sapium rotundifolium)光合作用的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拟合的表观量子效率(α)、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暗呼吸速率(Rd)、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φ)数值均高于相应的非直角双曲线拟合结果;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的参数值大小和曲线变化趋势不符合实际情况;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结果更符合生理意义。红背山麻杆和九龙藤具有较高的表观量子效率和较低的光补偿点,对光能的利用效率和耐荫性均强于圆叶乌桕和青檀。  相似文献   
180.
张煜森  段彦博  吴哲元  刘洋  曹洋  雷雅凯 《生态学报》2023,43(20):8359-8374
通过分析郑州7·20暴雨事件中贾峪河山地丘陵区小流域的洪水过程,探究景观特征对洪水淹没强度影响的时空分布规律,并提出增强流域洪水韧性的规划建议,以缓解河南省山区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等问题。基于高分6号遥感数据、先进陆地观测卫星(ALOS,Advance Land Observing Satellite)相控阵L频段合成孔径雷达(PALSAR)的地表高程数据和小时降雨量数据,利用MIKE 21水动力模型构建贾峪河流域二维水文模型,分析其2021年7月20日0-24时期上、中、下游的洪水淹没深度和面积,并结合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方法,探究洪水淹没强度与各景观组成和地形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关性的差异以及其空间聚类类型。研究表明:(1)贾峪河流域淹没面积在0-6时快速增长,于18时达到最大9.59km2,此时各区域淹没面积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下游18.88%、上游8.25%、中游12.03%,淹没深度在3m以上的面积占36.11%。(2)地形因素(平均Moran''s I=0.159)对洪水强度的影响大于土地类型(平均Moran''s I=0.096),主要影响因子相对高程、地形湿度指数、矿坑面积百分比、水体面积百分比、建设用地面积百分比、耕地面积百分比以及林地和草地面积百分比与洪水淹没强度之间的相关性随时间变化呈增大趋势,均在暴雨中后期18-24时达到最强。(3)交互探测结果表明,多因子叠加会增强各景观特征对洪水淹没强度的影响。上游影响洪水淹没强度的主要驱动力为矿坑和相对高程,中游和下游的主要影响为水体和地形湿度指数。(4)洪水淹没强度24时的平均值与景观特征指数之间的"高-高"和"高-低"地区的面积占比约0.47%-9.85%,主要分布在上游的中部山区和北部河道周围、中游的河道两侧和下游的河道以及常庄水库周边地区。研究结论建议在上游露天矿坑就地改造为蓄水池并恢复植被,中游和下游应提升河岸带绿地质量,增加下游城区绿色基础设施,减轻城市洪水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