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0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670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利用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的丁酸激酶基因 (buk) 和磷酸转丁酰基酶基因(ptb),以及Thiocapsa pfennigii的PHA合成酶基因,设计了一条能够合成多种聚羟基烷酸的代谢途径,用构建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获得了重组大肠杆菌菌株。前期的研究表明,在合适的前体物条件下,该重组大肠杆菌能够合成包括聚羟基丁酸、聚(羟基丁酸戊酸)等多种生物聚酯[Liu and Steinbüchel, Appl. Environ. Microbiol. 66:739743]。利用该重组大肠杆菌,通过生物催化作用合成了3巯基丙酸的同型共聚酯,同时利用该重组大肠杆菌还获得了含3-巯基丙酸单体的多种异型共聚物。实验首先研究了3巯基丙酸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优化了培养过程中添加3-巯基丙酸的时机和浓度,结果表明,在实验的条件下,细胞合成聚(3-巯基丙酸)可达6.7%(占细胞干重),合成聚(3-羟基丁酸—3-巯基丙酸)(分子中3-巯基丙酸:3-羟基丁酸=3:1)可达24.3%。实验进一步研究了同时或分别表达以上3个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合成聚合物的能力,结果表明只有当3个基因同时表达时才能合成聚合物,说明3个基因对合成过程是必须的,从而表明了合成途径是按照设计的路线进行的。还通过GC/MS、GPC、IR等手段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定性的研究。聚(3-巯基丙酸)或聚(3-羟基丁酸-3-巯基丙酸)等聚酯属于一类新型生物聚合物,它在分子骨架中含有硫酯键,不同于聚羟基烷酸酯的氧酯键,从而具有显著不同的物理、化学、光学等性质和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2.
微管相关蛋白MAP1b的生物学活性受其磷酸化修饰的调节,后者则受相应的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酯酶(PP)调控.为研究蛋白磷酸酯酶在脑内对MAP1b磷酸化的调控作用,采用有代谢活性的大鼠脑片作为模型,分别应用冈田酸(okadaic acid)和cyclosporin A选择性地抑制PP2A 和PP2B活性,来研究其对脑内蛋白磷酸酯酶MAP1b磷酸化的调控.采用特异性的MAP1bⅠ型磷酸化依赖性抗体522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MAP1bⅠ型磷酸化.结果表明,当PP2A被okadaic acid选择性抑制后,MAP1bⅠ型磷酸化明显增加.而PP2B被选择性地抑制后,MAP1b磷酸化的变化不大.免疫组化染色显示,MAP1b广泛分布于鼠大脑神经元和突起中,与对照组相比,在PP2A抑制的脑片中抗体522的免疫活性在神经元中明显升高.上述结果表明,PP2A是脑中调控MAP1bⅠ型磷酸化的主要蛋白磷酸酯酶.  相似文献   
163.
含神经酸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自然界中植物果实的含油量、神经酸含量等进行了比较研究 .研究结果认为 ,在目前发现的 31种含有神经酸的植物中 ,蒜头果、盾叶木和遏蓝菜果实含油量高、且富含神经酸 ,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开发神经酸产品的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164.
浓缩苹果汁生产过程中脂环酸芽孢杆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浓缩苹果汁生产过程中的嗜酸耐热菌进行了分离,得到45株纯的嗜酸耐热芽孢杆菌。根据脂环酸芽孢杆菌(Alicyclobacillus)嗜酸的特点,用LB平板进行筛选,结果表明所有的菌株都嗜酸。用抗热性试验研究了这些菌株产生芽孢的培养时间,结果表明,所有考察的菌株中,33株与DSM3922的生长周期一致,48h内产生芽孢;3株菌生长速度较快,培养17h就能产生芽孢;还有3株菌生长速度较慢,需培养48h后才能产生芽孢。在采用16S rDNA PCR-RFLP法对筛选得到的脂环酸芽孢杆菌进行快速鉴定的基础上,选取7株可能是新种的未知菌株与5株已知的参比菌株的19个表型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和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7株菌都是与已知参比菌株不同的菌株。  相似文献   
165.
1植物名称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又名鸡爪大黄. 2材料类别无菌种子苗. 3培养条件种子萌发培养基:(1)MS无激素培养基.前期分化培养基:(2)MS 2,4-D 1 mg·L-1(单位下同) KT 1 ZT 0.5 6-BA 0.5.后期分化培养基:(3)MS 2,4-D 1 KT 2 ZT 0.5 6-BA 1.以上3种培养基均附加CH 300、肌醇200、3%蔗糖、5 g·L-1琼脂粉.生根培养基:(4)MS NAA 1 3%蔗糖;(5)1/2MS NAA 1 3%蔗糖;(6)1/2MS NAA0.5 1.5%蔗糖;(7)1/2MS NAA 0.5 3%蔗糖;(8)1/2MS NAA 1 1.5%蔗糖.pH 5.8.培养温度为(25±1)℃,光源为日光灯,光照度为2 000~3 000 lx,光照时间12 h·-1.  相似文献   
166.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为中国特有的重要经济树种.传统上取其皮入药,但有研究表明杜仲叶片中的化学成分与皮相同且药理作用相似[1].杜仲的皮叶中主要药用成分为环烯醚萜类和木脂素类等次生代谢产物[1].丁香脂素二糖甙(SGD)为木脂素类化合物,对磷酸二酯酶(CAMP)有很强的抑制活性[2];京尼平甙酸(GA)为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也是杜仲皮叶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导泻[3]、抗高血压[4]以及预防性功能低下、增强记忆功能、抗癌、抗氧化、促进胆汁分泌等功能[1].有研究表明, 不同地理种源、不同季节的杜仲叶片中的活性成分的含量差异明显[5].因此,研究不同地理种源春、秋季杜仲叶片中丁香素二糖甙和京尼平甙酸的含量的差异,可以为杜仲的选择育种和叶片适时采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7.
实验性腹膜炎肺损伤时大黄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大黄对实验性腹膜炎时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酵母多糖A腹腔注射制备大鼠急性腹膜炎模型,诱发肺脏损伤.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1)正常组,(2)模型组,(3)大黄实验组,(4)抗生素实验组(氨苄西林组).测定肺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黄嘌呤氧化酶(XOD)、谷光甘肽(GSH)和血清内毒素水平,并进行血气分析及外周血WBC计数.结果大黄组内毒素、肺组织匀浆中MDA和XOD,以及白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而还原GSH变化不明显.结论大黄可能通过降低外周及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抑制脂质过氧化和加强自由基的清除,从而减轻实验性腹膜炎引起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168.
从湖南、云南采集的19份酸性土壤样品分离到50株放线菌,在pH4.5和pH7.0的培养基上都能生长.从新疆、青海、云南的14份碱性土壤样品中分离到38株放线菌,在pH10.0和pH7.0的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因此,这些菌株属于中度嗜酸或中度嗜碱放线菌.利用脉冲电泳技术和普通凝胶电泳在其中12株放线菌中检测到线型质粒,其中3株放线菌中检测到环型质粒.这是首次在中度嗜酸和中度嗜碱的放线菌中报道线型和环型质粒.  相似文献   
169.
为建立圆弧青霉毒素-青霉酸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研究了青霉酸(PA)的人工抗原合成。通过碳二亚胺法将青霉酸(PA)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联结, 得到青霉酸人工抗原PA-BSA和PA-OVA。采用紫外扫描光谱法、SDS-PAGE和动物免疫试验对合成的抗原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联结后的人工抗原特征性吸收峰出现偏移, PA与BSA的偶联比为23.2:1, PA与OVA的偶联比为10.4:1。以PA-BSA为免疫抗原免疫小鼠, PA-OVA为包被抗原, 采用间接ELISA检测抗血清, 其效价达到1:12 800。表明青霉酸的人工抗原已合成, 为建立有效的免疫检测方法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0.
固定化脂肪酶合成维生素A棕榈酸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有机溶剂中脂肪酶催化维生素A棕榈酸酯的合成工艺。采用维生素A醋酸酯和棕榈酸乙酯作为反应底物, 对催化合成维生素A棕榈酸酯反应介质进行了比较, 同时对影响合成维生素A棕榈酸酯反应的因素(温度、初始水含量、底物摩尔比、反应时间和酶量等)进行了探讨, 优化了反应条件: 在10 mL的石油醚中, 体系初始含水量0.2%(体积比V/V), 0.100 g 维生素A醋酸酯和0.433 g 棕榈酸乙酯在酶量为1.1 g的固定化酶催化下, 在30°C、190 r/min下反应12 h, 转化率可以达到83%, 固定化酶可连续使用5次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