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3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65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对六盘山鸡爪大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营养器官大黄多糖的含量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以明确大黄多糖在营养器官中的动态积累特征.结果显示:(1)随着植物的不断成熟,不同发育时期根和根茎中大黄多糖的总含量及其各组织中大黄多糖的含量表现为逐渐增高的趋势,次生维管组织是根和根茎大黄多糖贮藏的主要组织;(2)随着茎和叶的发育,大黄多糖的含量初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在发育的后期略有下降;(3)与根和根茎相比,茎和叶中大黄多糖含量较少.研究结果表明,六盘山鸡爪大黄根和根茎是大黄多糖贮藏的主要器官,其中次生维管组织是大黄多糖贮藏的主要组织,次生维管组织中大黄多糖的贮藏积累方式为逐渐累积的方式,而且大黄多糖含量与各营养器官的发育程度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2.
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从盾叶薯蓣内生芬芳镰刀菌Dzf2中分离到两个抗菌活性成分,通过物理化学性质和波谱学特征鉴定为镰刀菌酸(1)和9,10-脱氢镰刀菌酸(2)。采用多孔板-MTT-比色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化合物的抗菌活性。镰刀菌酸和9,10-脱氢镰刀菌酸对供试细菌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为35.35μg/mL至171.29μg/mL;对稻瘟菌孢子萌发的IC50值分别为28.83μg/mL和27.06μg/mL。  相似文献   
143.
144.
报道了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5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结果如下:大武、柯曲、达卡三个居群均为2n=2x=22=2sm 20m;吉卡居群为2n=2x=22=20m 2M;松潘居群为2n=2x=22=2sm 18m 2M。大武,柯曲和吉卡居群核型类型属于1A型,达卡和松潘居群属于2A型。Q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个居群在核型上存在一定分化,这可能是由不同的生境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5.
云南脂松香制备光学纯去氢枞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松节油作反应溶剂,在硫、碘的催化作用下云南脂松香经催化异构化、脱氢成为脱氢松香酸,通过进一步的提取、纯化等步骤可直接得到纯度高达96%以上的光学纯的去氢枞酸,其收率为26.6g/100g(松香)。  相似文献   
146.
报道了人参皂苷Compound K的合成产物棕榈酸酯PM1的高效液相测定法,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相柱,UV215nm,分析时间65min,室温,流速0.1mL/min,流动相100%甲醇。PM1的保留时间为45min左右。经测定PM1的平均转化率达到27.59%。PM1在0.209~13.376μg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222。平均加样回收率99.49%,RSD为1.74%(n=5)。  相似文献   
147.
喜光花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喜光花叶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分得19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5.35%。含量最高的是n-棕榈酸(37.61%),其次为3,8-二甲基-十二烷(7.28%)、四十四烷(5.07%)、溴二十二烷(4.55%)和1,54-二溴五十四烷(4.30%)。  相似文献   
148.
经系统分离得到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混合物后,取该混合物约1g,用少量的氯仿溶解,加入少量的层析用硅胶(100~200目)拌匀,减压使氯仿蒸干。将吸附有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硅胶装在已装好的硅胶层析柱的上端,然后进行洗脱。通过实验,得到了最佳分离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条件:硅胶与混合物的质量比=150:1;层析柱长与直径的比=23:1;洗脱剂比例: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V/V)=17:1;减压淋洗。  相似文献   
149.
从植物资源、化合物骨架结构、波谱特征及生物活性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报导的38个喹诺酸类型三萜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0.
双歧杆菌脂磷壁酸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双歧杆菌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LTA)的免疫激活、抗肿瘤、抗突变、抗衰老及粘附等重要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