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97篇 |
免费 | 42篇 |
国内免费 | 438篇 |
专业分类
157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31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33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43篇 |
2014年 | 48篇 |
2013年 | 41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64篇 |
2010年 | 73篇 |
2009年 | 75篇 |
2008年 | 82篇 |
2007年 | 58篇 |
2006年 | 64篇 |
2005年 | 51篇 |
2004年 | 55篇 |
2003年 | 59篇 |
2002年 | 54篇 |
2001年 | 59篇 |
2000年 | 57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46篇 |
1997年 | 55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48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37篇 |
1990年 | 30篇 |
1989年 | 31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大豆叶片CO2补偿点和光呼吸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CO2 补偿点 (Г)与光呼吸 (Rp)的关系 ,用CI 30 1光合气体分析系统观察了光强等因素对大豆叶片CO2 补偿点的影响。在高于生长光强的强光下 ,Г和Rp随着光强的增高而升高 ,实验表明这可能与强光下发生的无机磷限制有关 ;经 10mmol/L的甘露糖、0 .2 %PEG 6 0 0 0和 10mmol/L的DL 甘油醛处理后 ,Г显著上升 ,前两者使Rp下降 ,而后者使Rp上升 ;给叶片喂 5mmol/L的KH2 PO4 后 ,Г和Rp都降低。并且 ,衰老叶片的Г比刚完全展开的叶片高 ,但前者的Rp却比后者低。这些结果表明 ,光呼吸是影响CO2 补偿点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不是唯一因素 ,CO2补偿点总是随着光呼吸速率与羧化效率比值的变化而在同一方向上变化 相似文献
982.
用PCR和SDS-PAGE两种方法对转基因大豆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和SDS-PAGE电泳两种方法对转基因大豆(美国)和非转基因大豆(国内3个不同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转基因大豆可以检测出195bp的花椰菜花叶病毒启动子(CaMV35S)序列片段和320bp的抗草甘膦基因(EPSPS)片段;SDS-PAGE蛋白质电泳中有一约40kDa的蛋白带出现;而非转基因的3个国内大豆品种中均没有CaMV35S启动子序列片段和抗草甘膦基因片段,SDS-PAGE蛋白质电泳检测也没有发现转基因大豆中存在的40kDa的蛋白带. 相似文献
983.
大豆花叶病毒(SMV) 在大豆( Glycine max L.) 上引起严重病害。利用RT_PCR 扩增并克隆了SMV_ZK( 一个中国SMV 分离株) 基因组中全部蛋白质编码区的cDNA。通过对HC_PRO、NIb 和CP编码区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发现SMV_ZK 与SMV_G2 高度同源,从而在分子水平上证明在我国大豆作物中存在SMV_G2 类似株系。将SMV_ZKcDNA克隆于细菌表达载体,获得并提纯了6 种cDNA 的表达产物。这项工作将为进一步研究SMV 基因组的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84.
以大豆幼苗初生叶为材料研究了衰老过程中质膜蛋白激酶自磷酸化状态和催化活性的变化。结果发现质膜上一个57kD的蛋白激酶分子上有多个自磷酸化位点,而且自磷酸化反应能提高该酶催化组蛋白H1磷酸化的激酶活力。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诱导衰老处理造成的57kD蛋白激酶自磷酸化状态的变化,可能对调节它在衰老过程中催化活性的变化起重要作用;而外源6-BA预处理则能够维持57kD蛋白激酶体内高自磷酸化状态,保持该激酶在衰老过程中的催化活力。对衰老和6-BA处理过程中质膜上39和47kD蛋白激酶自磷酸化状态变化的研究表明,这两种激酶可能参与大豆叶片对6-BA刺激信号的传导和/或应答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985.
生长素几乎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每一个过程,是最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基于模式植物的研究证实,生长素通过合成、代谢、极性运输和信号途径协同建立生长素的浓度梯度和局部浓度差异,决定了植物器官的发生、极性建立和对环境的适应.伴随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何将生长素途径的理论成果应用于作物改良,通过优势基因的选择和聚合协调作物的理想株型/根型,是该领域聚焦的关键问题.本文总结了近五年模式植物中解析的生长素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以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大豆的株型和根型改良为目标,全面阐述和预测了生长素在大豆育种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86.
吉林省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吉林省近年来新育成的56份大豆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来自其他14个省份的16份大豆育成品种为对照,结果表明,吉林省育成品种15个SSR位点的等位变异数和特异等位变异数(76,12)均低于省外品种(78,18)。吉林省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0.63,1.23)均极显著低于省外品种(0.76,1.55)。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都表明,四川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育成品种与其他品种的遗传距离较远。通过对不同年份平均遗传相似系数的比较,明确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的发展趋势,表明吉林省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与省外品种相比,遗传变异较少,遗传基础较狭窄,应不断引入外省遗传变异大且亲缘关系较远的品种以拓宽其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987.
采用PCR-RFLP技术在不同水平上鉴定大豆根瘤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6S rRNA基因PCR扩增与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分析(RFLP)技术对选自弗氏中华根瘤菌(S.fredii)、大豆慢生根瘤菌(B.japonicum)和埃氏慢生根瘤菌(B.elkanii)的19株代表菌进行了比较分析,根据用3种限制性内切酶的RFLP分析结果,可将供试菌株分为S.fredii,B.japonicum, B.elkanii Ⅱ和B.elkanii Ⅱa等4种基因型。各类菌株之间没有交叉,因此本研究采用的PCR-RFLP技术不失为一种快速鉴别大豆根瘤菌的新方法。采用本技术已将分离自中国的22株快生菌和19株慢生菌分别鉴定为S.fredii和B.japonicum。对供试参比菌株和野生型菌株进行的16S~23S基因间隔DNA(IGS)的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S.fredii和B.japonicum菌株的IGS长度不同,所有供试S.fredii菌株的IGS为2.1 kb,而供试B.japonicum菌株则为2.0 kb。依据RFLP的差异,可将来自中国两个不同地区的S.fredii株区分为2个基因型,而来自中国东北黑龙江地区的19株B.japonicum菌株则可分为11个基因型。对上述野生型菌株还进行了REP-PCR和ERIC-PCR分析并确定其具有菌株水平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988.
大豆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rlpk2)RNAi双元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转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类受体蛋白激酶(plant receptor-like kinases RLKs)以其特有的结构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防御等多种生理生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RNA干扰技术(RNA interference RNAi)来研究RLKs的功能已日趋成熟。本文根据植物中hpRNA(hairpin RNA)的原理,以大豆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rlpk2为靶基因,在rlpk2-cDNA序列3'端选择312bp作为构建RNAi的序列,借助中间克隆载体,经过三次亚克隆,最后形成含rlpk2-RNAi表达盒的双元表达载体pART27-R2,并转入农杆菌LBA4404。采用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转化方法,共获得了三株转基因植株。转基因植株 RT-PCR分析表明rlpk2基因已被成功敲减(knock-down),并且发现敲减大豆叶片中的rlpk2基因表达明显改善大豆叶片的光合能力,结合前期研究结果,表明rlpk2基因可能在维持叶绿体的结构及保护叶绿体膜系统的完整性方面起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89.
【目的】为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无毒基因Avr1a、Avr1k和Avr3a快速分子检测提供方法,也为P.sojae其它无毒基因的快速分子检测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依据GenBank中公布的P.sojae无毒基因Avr1a、Avr1k和Avr3a的序列设计引物,分别筛选出特异性引物,在PCR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优化基础上,对已经接种鉴定过无毒基因Avr1a、Avr1k和Avr3a的86株P.sojae进行PCR检测,建立一套P.sojae无毒基因Avr1a、Avr1k和Avr3a的特异性检测体系。将分子鉴定和接种鉴定结果进行比对,将扩增出的真阳性条带和假阳性条带分别进行胶回收和克隆测序,测序结果分别与3个无毒基因的原序列比对,判定分子标记方法是否适于Avr1a、Avr1k和Avr3a的快速检测。【结果】筛选出的特异性引物均能从含有对应无毒基因的菌株中扩增出约550 bp的条带。Avr1a、Avr1k和Avr3a的分子鉴定及接种鉴定结果符合率依次为45.3%、84.9%和97.7%。3个无毒基因的真阳性条带序列与原序列一致性均达97%以上,Avr1a的假阳性条带与原序列一致性在80%左右,其余2个基因的都在30%以下。【结论】利用Avr1a、Avr1k和Avr3a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引物建立的检测体系可以用于Avr3a的快速检测,不适于Avr1a的快速检测,是否适合Avr1k的快速检测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990.
东北地区大豆种质资源的RAPD聚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东北地区不同类型大豆共32份材料进行了RAPD分析,并应用PSBAPC2软件按照最远法构建了聚类图。结果表明,东北不同地区的栽培大豆各以较近的关系聚在一起,基本反映了大豆品种生态类型的地理分布。野生种和半野生种大豆可以聚为一类,但二者与栽培大豆明显分开,故初步认为与野生种的亲缘关系较近,或应归类到野生种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