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3篇
  免费   217篇
  国内免费   1332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193篇
  2007年   171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44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96篇
  1992年   86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77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4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大豆组织培养再生植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62.
从新疆不同生态条件下生长的31属109种豆科植物根瘤分离获得373株根瘤菌,其中88株是从未报道过结瘤情况的39种豆科植物根瘤分离获得。它们与豆科寄主植物共生结瘤,95%以上为有效根瘤。不同种的根瘤固氮活性差异较大,黄芪属根瘤固氮活性较高,最高者为大豆根瘤固氮活性的42倍。 20属37种豆科植物根瘤中97%有吸氢活性。根瘤固氮活性、吸氢活性均与寄主植物生长发育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63.
中国张家川豌豆根瘤是一种很特殊的根瘤,它的侵入线体积较大,数量很多,在所确发育阶段的寄主细胞中几乎都存在。此外,它还有许多基质丰富,含细菌很少,通常没有壁的类侵入线结构,有时它们的膜、壁和基质还分别与附近侵入线的膜、壁和基质连在一起。在这种根瘤中,胞间细菌不仅能以侵入线方式向新形成的分生细胞扩展,而且也能通过胞间层和胞间隙向根瘤端部白色区域移动。虽然多数侵入线能向寄主细胞释放细菌,但有的直到寄主细胞衰败也无细菌释放,即使细菌在侵入线壁解体后有机会进入这些衰败细胞,它们也很快被细胞中的酶所消化。  相似文献   
964.
965.
首次报导了在白浆土和砂壤土上使用氢醌(HQ)抑制土壤脲酶活性,有效地缓解尿素分解产物及其随后的氧化产物对大豆结瘤和固氮活性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1.HQ浓度在40PPM以内对大豆幼苗生长及初生结瘤表现促进作用;进一步提高HQ浓度将使大豆根系生长受阻变态而阻止结瘤。2.HQ(10—50PPM)提高了离体活性大豆根瘤类苗体悬液的耗氧量(79.4—86.1%)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124.7—138.4%)。3.盆栽和田间试验证实,由于HQ缓解了尿素的分解,从而颇大减轻了尿素对大豆结瘤和固氮(乙炔还原活性)的抑制效应;通过大豆木质部中溶质氮形态(酰胺、酰脲和硝酸盐)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大豆植株从根部向地上部运输的氮素形态同土壤氮转化强度和根瘤固氮强度(酰脲相对丰度)之间的紧密联系。4.由于麦秸还田土壤脲酶活性提高,故应提高HQ剂量;与此同时,通过麦秸的“氮因子效应”便能完全解除尿素对大豆结瘤固氮的抑制,并为大豆籽实发育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氮源。  相似文献   
966.
发根农杆菌转化大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发根农杆菌感染大豆不同外植体,在成熟胚靠近子叶节部位诱导产生毛状根。经冠瘿碱检测表明,毛状根及由此产生的愈伤组织均有甘露碱存在,说明Ri质粒的T-DNA已整合到大豆的转化根及愈伤组织中。转化根再生实验表明,在含NAA和IAA8mg/L的MS培养基上得到不定根的分化,MS和B_3培养基及6%蔗糖对转化丛生芽的诱导有利。转化的丛生芽在MS基本培养基上进一步长成小植株。  相似文献   
967.
郭英兰  刘锡进 《菌物学报》1991,10(Z1):99-118
本文报导中国假尾孢属的30个种,其中有2个新种:透骨草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phrymae),槐假尾孢(P. sophorae), 6个新组合:无花果假尾孢(P. fici),爵床假尾孢(P. justiciae),木犀生假尾孢(P. osmanthicola),海桐花假尾孢(P. pittospori),色柱假尾孢(P. polygonorum),花椒假尾孢(P. xanthoxyli)和5个中国新记录。文中对新种和新组合进行了描述并绘图,其他种作了简要描述或讨论。研究的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968.
郭英兰 《菌物学报》1991,10(Z1):119-128
本文报导作者采自安徽枯牛降自然保护区的18种丝孢菌,分属于5个属,其中有3个新种:牛皮冻生尾孢(Cercospora paederiicola),山鸡椒假尾饱(Pseudocercospora litseae-cubebae),鸡血藤生假尾孢(P. millettiicola)和2个中国新纪录。文中对新种进行了描述及绘图,新记录种作了简要说明。研究的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969.
建立从离体培养高效率再生植株的程序是用细胞遗传操作改良农作物的一个先决步骤。从栽培大再组织培养能再生植株的报道,近年日渐增多(可参考文献)。其中,获得再生植株效率比较高的报道,所用的品种材料和  相似文献   
9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