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在诱导出愈伤组织的基础上,对各种不同的培养条件进行分析研究,考察它们对愈伤组织生长和栀子黄色素产生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生长培养基:B5+TBA 1mg/1+kT0.23mg/、MG-5+IBA 1mg/+KT0.23mg/、B5+IAA1.5mg/l和生产培养基;M-9+IAA 1mg/l、M-9+IAA 1.5mg/l。并且,获得了几个色素含量较高的愈伤组织系。另外,还研究了含色素和不含色素的愈  相似文献   
72.
方鼎  覃德海   《广西植物》1985,(2):91-100
<正> 近年来,我们在中草药资源调查工作中,发现有一些广西未曾记录过的植物,现在整理出来,以供有关部门参考。本文引用的标本,除圆叶西番莲外,其余均收藏在广西中医药研究所植物标本室(GXMI)。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究大花杓兰根内与根际土壤内生真菌的组成与相关性,为其种群恢复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大花杓兰根内与根际土壤真菌的核基因ITS2片段进行扩增测序。结果:除极个别样本外,在OTU、属、科、目、纲和门等分类级别,大花杓兰根部内生真菌数量与根际土壤真菌数量差异较大,所有根际土壤样本内生真菌数量均大于根样本。不同样本间无共有OTUs和属。Alpha多样性结果显示,根际土壤的真菌群落丰富度大于根样本,但多样性差异不明显。在科水平上,根与根际土壤无共有优势菌。PCoA主成分分析和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根样本与根际土壤样本在组成上存在差异。在真菌的特异性组成方面,Rozellomycota真菌在根样本和根际土壤样本中相对丰度接近,分布较为均匀,Malassezia真菌只在植物根样本中检测到,为植物根样本的特有真菌,蜡壳耳属(Sebacina)只在根际土壤中检测到,为根际土壤的特有属。结论:大花杓兰根与其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存在差异性,根际土壤真菌的丰富度大于根样本,二者真菌群落相关性小,无共有优势菌科。  相似文献   
74.
75.
以人工栽培的栀子为材料,研究了其叶片低温半致死温度及膜保护系统随气温下降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半致死温度降低的同时,SOD、POX活性增强,Vc含量增加,使膜保护系统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加强,O2-水平降低,MDA含量下降。膜保护系统的适应性变化导致低温半致死温度的下降是抗寒性提高的基础。  相似文献   
76.
栀子兰色素可能为栀子粉末外用抗炎消肿时的活性物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传统中药山栀子中的环烯醚萜成分及尼平(genipin)与甘氨酸反应可形成兰色素,初步药理实验显示,该兰色色素对小鼠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推测栀子兰色素可能为民间将栀子粉末外用抗炎消肿时的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77.
大花蕙兰的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应用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技术对大花蕙兰开展了茎尖培养、试管苗微繁和成苗培育的研究,结果表明,有利于原球茎增殖的培养基为MS+6BA1.0mg/l+NAA0.5mg/l+2%~3%蔗糖;有利于原球茎分化的培养基为MS+6BA0.4mg/l+NAA0.2mg/l+2%~3%蔗糖。四年生以上试管苗可以开花,为其大规模工厂化育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8.
利用多种色谱学技术从水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var.radicans果实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并应用多种波谱学手段将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Z-甲基-6-氧代-Z,4-庚二烯酸O-β-D-龙胆二糖苷(1)、jasminoside O(2)、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3)、5-羟甲基糠醛(4)、(5R,2E)-5-羟基-2-甲基-庚-2-烯-1,6-二酮(5)、1-O-对香豆酰基葡萄糖苷(6)、6,7-二甲氧基-4-羟基-1-萘甲酸(7)、10-O-E-p-香豆酰京尼平苷酸(8)、6'-O-反式-肉桂酰基京尼平龙胆二糖苷(9)、丁香脂素(10)、松脂素(11)。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9.
【背景】栀子为多年生常绿灌木,经过连续多年种植会导致土壤微生态环境恶化、病虫害加剧、品质降低等问题。研究发现间作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土壤养分及酶活性,是生产中常用的有效栽培措施。【目的】通过对不同间作模式下栀子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酶活性及养分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为揭示栽培措施改良土壤生态环境及提升栀子产量的土壤微生态学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为了解不同间作模式对栀子根际微生态的影响,本试验选择3年生栀子进行了大田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栀子单作及栀子/白及、栀子/金钱草、栀子/射干3种间作处理,以栀子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全生育期取样。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细菌16S rRNA基因V3-V4区序列及真菌rDNAITS1-ITS2区序列,并测定各时期土壤的理化性质,以明确栀子间作不同作物对其根际微生物群落及土壤理化性质随栀子生育期的动态变化。【结果】在栀子整个生育过程中,根际细菌群落中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为39%和18%,为细菌优势菌门。真菌群落中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被孢霉门相对丰度所占比例依次为51%、22%和19%,为主要真菌类群。在果实膨大期,与单作栀子相比,栀子/射干和栀子/白及可以显著增加土壤细菌群落Shannon指数,增幅分别为6.55%和3.45%(P0.05),其他时期差异不显著。盛花期,栀子/射干间作不会显著降低根际真菌的多样性,而与金钱草或白及间作则显著降低其多样性;果实膨大期,栀子/射干和栀子/白及间作均可以显著提高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增幅分别为29.19%和9.12%。土壤养分方面,不同间作模式下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存在一定差异。单作栀子根际土壤仅有机质、全氮、速效磷的含量较高,而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均低于3种间作处理。土壤酶方面,单作栀子除酸性蛋白酶外,其余几项土壤酶活性均处偏下水平。土壤理化性质与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细菌多样性指数Shannon与根际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真菌多样性指数Shannon与根际土壤全钾、脲酶、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速效钾、蔗糖酶、酸性磷酸酶、酸性蛋白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合理间作可以改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同时提高土壤综合肥力。  相似文献   
80.
以栀子为原料提取栀子黄色素,将混合酶-超声波技术相结合,对栀子黄色素进行了提取的研究。为了获得提取栀子黄色素最佳工艺条件,采用响应面法组合设计试验方法,建立了酶的用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之间关系。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酶的用量4.33%,提取温度61.84℃,提取时间65.06 min,在此最佳提取条件下,栀子黄色素的吸光度为0.9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