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大花金挖耳内生菌的分离及抑菌活性筛选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从菊科植物大花金挖耳(Carpesium macrocephalum)的花、茎、叶、果实和根中分离出92株内生菌,其中真菌68株,细菌16株,放线菌8株;对峙法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其中22株内生菌分别对小麦赤霉病菌、黄瓜灰霉病菌、辣椒疫霉病菌、玉米大斑病菌和苹果炭疽病菌均有较好的拮抗作用;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22株内生菌发酵产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内生细菌H-32的发酵液稀释10倍和内生真菌H-18、Y-12、G-4、G-6的菌丝丙酮提取物在0.5 mg·mL^-1(菌丝干重)的剂量下,均对番茄灰霉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具75%以上的抑制效果;活体组织法测定结果,H-32的发酵液和H-18、J-1、Y-17、G-6的菌丝丙酮提取物在2.0 mg·mL^-1(菌丝干重)的剂量下,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均在50%以上.综合分析认为,H-32、H-18和G-6等内生菌的抑菌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2.
报道了中国茜草科Rubiaceae栀子族tribe Gardcnieae一新记录属和二新记录种:越南茜属Rubovietnamia Tirveng.、长管越南茜R.aristata Tirveng.和中越大果茜Fosbergia pettelotii Merr.ex Tirveng.&Sastre;以及越南茜草科栀子族的一新记录种,即大围山紫冠茜Rothmannia daweishanensis Y.M.Shui&WH.Chen。  相似文献   
23.
经过对标本馆馆藏标本的研究,确认原四川特有的峨眉带唇兰[Tainia emeiensis (K. Y. Lang) Z. H. Tsi]与大花带唇兰(T.macrantha Hook. f.)为同种植物,因此予以归并。  相似文献   
24.
以栀子为原料提取栀子黄色素,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有机溶剂萃取相结合的集成技术,从栀子中分离纯化得到高色价的栀子黄色素.先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对栀子黄色素进行初步精制,以306型大孔吸附树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大孔树脂对栀子黄色素的静态吸附率、吸附流速和洗脱剂浓度对吸附的影响,从而得到较为合适的工艺:吸附流速2.O mT/mi...  相似文献   
25.
为解决藏红花资源问题,研究了栀子愈伤组织的诱导,并首次应用目视法和HPLC 方法对产藏红花素细胞系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栀子叶子愈伤组织优化的诱导条件为: 在添加1mg/L 2,4-D和 0.25 mg/L 6-BA的MS 培养基上, 25±1℃和31.74 mmol/m2s光照强度下每天光照16小时,培养15d后可获得100%的诱导率。种子愈伤组织也易诱导,在添加0.5mg/L 2,4-D 和 0.25 mg/L 6-BA的MS培养基上,25±1℃全时暗培养15d后可获得100%的诱导率。首次应用建立的目视法和HPLC 方法, 从90株细胞系中筛选出细胞系seed4,其藏红花素1 的含量是0.348mg/g,生长较快、不易褐化,兼顾了此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和细胞的生长速度,为采用植物细胞工程法解决藏红花素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26.
栀子对自然降温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寒静  谈锋 《植物研究》2006,26(2):238-241
以多年生栀子为材料,对其在自然降温过程中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温度的降低,低温半致死温度不断降低;渗透调节物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淀粉含量下降;内源激素ABA含量上升,与低温半致死温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 -0.967 3),GA含量下降与低温半致死温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12 5)。综上所述在自然降温过程中,这些物质的适应性变化导致低温半致死温度的下降,从而使栀子的抗寒性增强,能很好的适应栽培地的低温条件而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27.
以栀子黄色素为原料,对其水解反应制备藏红花酸及其纯化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栀子黄色素经碱水解法制备藏红花酸的最佳条件为:KOH溶液10%、温度为60℃、反应时间120 min,水解所得藏红花酸通过甲醇除杂,重结晶后,所得结晶其mp.、uv与文献报道一致,其质谱的诱导碰撞解离技术获得碎片裂解信息均表明所得到的结晶为藏红花酸,经HPLC检测纯度达到98.43%,得率为8.42%。  相似文献   
28.
多效唑对大花高代组培苗生长的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MS0、MS+PP3330.5mg·L-1、MS+PP3331mg·L-1和MS+PP3332mg·L-14种培养基研究多效唑(PP333)对大花高代组培苗生长影响的结果表明,PP333对大花高代组培苗有明显的矮化效应,在0.5 ̄2mg·L-1PP333范围内,浓度越高,植株越矮,节间越短,叶形指数越小。根据组培苗的真叶和根的发生动态、矮化和黄化程度综合考虑,认为MS+PP3331mg·L-1是较理想的矮化大花高代苗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29.
本文对外来入侵害虫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Tinsley雌成虫在大花马齿苋(Portulaca grandiflora Hook)上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平上的空间分布表现为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雌成虫密度m和平均拥挤度m*间的回归方程为:m*=12.4595+1.2649m;雌成虫在大花马齿苋枝条上、中层虫口数量均显著多于下层。确定了不同虫口密度及不同允许误差下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30.
大花栀子植物挥发物成分测定及其日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大花栀子植物挥发物成分组成及其一天内早、中、晚的差异,采用热脱附气质联用技术对其进行香气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全天从其花朵中共鉴定出62种成分,主要为萜烯类、酯类、醇类物质,且不同时间其成分差异显著,如早、中、晚3个时间段,β-蒎烯相对含量分别为1.93%、1.69%、8.81%,顺式-β-罗勒烯分别为28.22%、4.35%、16.47%。3-蒈烯(3.45%)、异丁子香酚(0.21%)等只在早上检出;月桂烯(0.38%)、伞花烃(2.46%)等只在晚上检出;芳樟醇、金合欢烯等在早上和午间两个时间段相对含量较高,而在晚上却未检测出。从植物VOCs角度结合其日变化动态,为大花栀子园林配置及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