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31篇 |
免费 | 321篇 |
国内免费 | 1670篇 |
专业分类
36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59篇 |
2022年 | 91篇 |
2021年 | 104篇 |
2020年 | 120篇 |
2019年 | 81篇 |
2018年 | 84篇 |
2017年 | 108篇 |
2016年 | 110篇 |
2015年 | 108篇 |
2014年 | 151篇 |
2013年 | 127篇 |
2012年 | 147篇 |
2011年 | 150篇 |
2010年 | 153篇 |
2009年 | 173篇 |
2008年 | 279篇 |
2007年 | 152篇 |
2006年 | 132篇 |
2005年 | 138篇 |
2004年 | 159篇 |
2003年 | 117篇 |
2002年 | 105篇 |
2001年 | 90篇 |
2000年 | 102篇 |
1999年 | 80篇 |
1998年 | 59篇 |
1997年 | 57篇 |
1996年 | 58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38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52篇 |
1990年 | 32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58年 | 4篇 |
1956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195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通过组织化学染色、电镜观察、酶活性分析对水分胁迫诱导玉米叶片质外体产生H2O2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分胁迫能够诱导玉米叶片内源ABA的积累,ABA参与了水分胁迫诱导的玉米叶片H2O2的产生,质膜NADPH氧化酶、细胞壁过氧化物酶(POD)以及质外体多胺氧化酶(PAO)是水分胁迫诱导玉米细胞在质外体产生H2O2的来源,其中质膜NADPH氧化酶是主要来源;内源ABA的积累参与了水分胁迫激活的质膜NADPH氧化酶、细胞壁POD和质外体PAO活性的提高。研究认为,水分胁迫诱导玉米细胞在质外体产生H2O2可能是由于水分胁迫下内源ABA的积累通过激活质膜NADPH氧化酶、细胞壁POD以及质外体PAO的活性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2.
两种药用植物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田间持水量的30%、50%和75%为3个水分处理梯度,研究了决明子和菘蓝2种药用植物在不同水分处理和生长阶段的生长特性,并对稳定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田间持水量的50%和30%相比,决明子和菘蓝在田间持水量75%的条件下具有较高的生长指标,说明这2种植物在充足或适当的水分条件下具有较高的生产力.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决明子和菘蓝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的Δ13C均逐渐减小,而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的WUE均逐渐增加.决明子和菘蓝在不同水分处理之间各指标差异较小,说明这2种药用植物对干旱胁迫反应不敏感.菘蓝WUE与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决明子WUE与根冠比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3.
磨盘山天然次生林凋落物数量及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磨盘山5.76hm2天然次生林群落固定监测样地为平台,均匀布设144个凋落物收集器,于2006年每月末(4—11月)连续收集其凋落物,用以分析群落尺度上的凋落物产量、组成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年凋落量为3039.6 kg/hm2,以凋落叶(2499.2 kg/hm2)所占的比例最大,占年凋落量的82.22%,而凋落枝仅占年凋落量的9.92%,花果皮等所占比例更小,占总量的5%以下。1a内,凋落物收集器内共收集到42种树木的凋落叶,占样地内树种总数(46种)的91.30%,其中花曲柳(Fraxinus rhynchophylla)、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和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3个树种的凋落叶占落叶总量的82.97%,为叶凋落量的主要来源。不同收集器之间凋落量存在较大差异,99个收集器的年凋落量在200—400 g,2个收集器超过600 g;单个收集器全年最多可收集到19种树种的凋落叶,收集到凋落叶种数12种的收集器最多(29个)。凋落量月动态呈单峰型,69.78%的凋落量产生于9—10月份,叶凋落量月动态与凋落总量变化相同。落叶以秋季为主,但树种间叶凋落节律存在差异,其中核桃楸叶的凋落高峰集中在8—9月,花曲柳和春榆(Ulmus japonica)集中在9—10月,色木槭(Acer mono)为10月,蒙古栎叶为10—11月。 相似文献
104.
两种五倍子蚜虫冬寄主藓类植物的光合特性及其与光照、温度和植物体水分含量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CI-301PS(CID Inc.USA)对生长于冬季和春季的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与垂藓(Chrysocladium retrorsum)的净光合速率(Pn)及其与光照、温度和植物体水分含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羽藓和垂藓的光合能力分别达到141和117μmolCO2kg-1·dw·s-1,光合能力从冬季到春季呈上升趋势.这两种藓类植物的光响应曲线比较相似,光饱和点高达800~900μmol·m-2s-1,光补偿点为40~50μmol·m-2s-1,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在春季为25~36℃,而冬季为20~30℃.同时对于低温又具有很强的抗性,在冰点以下的温度条件下(-15~0℃)能够保持一定的净光合.净光合速率的水分响应曲线表明,这两种藓类的最适水分含量为200~300(400)%dw,水分含量降低到150%dw时光合作用开始受到抑制,在40%~50%dw时净光合降低到零或略变为负数.结果表明,大羽藓和垂藓都属于耐干旱、强阳性的藓类,但垂藓在这几个方面略逊于大羽藓.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优秀赛艇运动员不同部位肌肉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的变化特点,为无创微循环相关指标更好的应用于运动员机能监控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运用PeriFlux System5000系列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对12名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不同部位肌肉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进行无创测试,测试环境为室内,温度(25±3)℃,湿度45.O%~65.O%。结果:①基础值:肱二头肌〉肱桡肌〉股四头肌〉腓肠肌,且肱二头肌显著高于肱桡肌(P〈0.05),极显著高于股四头肌和腓肠肌(P〈0.01);②加热后值及加热前后差值:肱桡肌〉肱二头肌〉股四头肌〉腓肠肌,且肱二头肌、肱桡肌显著高于腓肠肌(P〈0.05)。结论: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上肢肌肉值MBF值要明显高于下肢肌肉,尤其加热后值上肢肌肉明显高于下肢肌,而上肢肌肉或下肢肌肉之间则不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为了使监测结果更具有代表性,赛艇运动员进行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及其相关指标监测时应选取上肢相同肌肉上同一空间的解剖位点。 相似文献
106.
树干液流对环境变化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大气中CO2浓度和其它温室气体的上升,预计全球和区域尺度的温度会增加,由于增温导致地球上一些地区降水增加,一些地区可能面临干旱的加剧.要分析气候、环境变化对植被的影响,需要深入了解植被和大气之间能量、水汽和CO2交换,蒸腾是这个交换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分和能量离开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目前,树干液流测定技术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能比较可靠的估计整树蒸腾,逐步被应用于研究树木水分利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介绍比较成熟的树木(林分)蒸腾估算方法,就树木(林分)水分利用对环境变化响应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了总结:(1) 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对树木水分利用、气孔导度和冠层结构的影响,环境条件决定树木水分利用对CO2的响应幅度.(2) 树木蒸腾对降雨的响应类型,降雨格局改变导致的土壤干旱对林分蒸腾的影响.(3) 树体储存水的生理意义.随着液流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其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技术与手段将会受到更多学者的重视,也必将推进树木水分利用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7.
覆盖材料和沟垄比对土壤水分和紫花苜蓿干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寻求半干旱黄土高原区种植紫花苜蓿的适宜覆盖材料和最佳沟垄比,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布置大田试验,以传统平作为对照,研究不同垄覆盖材料(土壤结皮、生物可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和不同沟垄比(沟宽:垄宽分别为60∶30、60∶45和60∶60,单位是cm)对土壤水分和紫花苜蓿干草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对2012年和2013年紫花苜蓿生育期降雨量统计,2a平均值显示,无效降雨次数(53次)大于有效降雨次数(27次),无效降雨对总降雨量的贡献率(19%)小于有效降雨(81%)。就紫花苜蓿全生育期而言,与平作相比,SR_(30)、SR_(45)、SR_(60)、BMR_(30)、BMR_(45)、BMR_(60)、CMR_(30)、CMR_(45)和CMR_(60)(SR、BMR和CMR分别代表土垄、生物可降解膜垄和普通膜垄,下标分别表示垄宽为30、45cm和60cm)连续2a的平均根层(0—140 cm)土壤贮水量分别提高12.8、19.2、24.4、26.0、30.7、40.5、29.9、37.1 mm和47.7 mm。垄沟集雨种植第1年龄和第2年龄紫花苜蓿根层没有出现明显干层。与平作相比,SR_(30)、SR_(45)和SR_(60)的连续2a紫花苜蓿平均实际干草产量分别降低3%、8%和13%,WUE分别提高52%、58%和55%;BMR_(30)、BMR_(45)、BMR_(60)、CMR_(30)、CMR_(45)和CMR_(60)的连续2a紫花苜蓿平均实际干草产量分别提高14%、12%、7%、17%、19%和9%,WUE分别提高49%、62%、59%、51%、67%和56%。当紫花苜蓿生育期降雨量为380.7—427.6 mm和沟垄比为60 cm∶35—36 cm时,生物可降解膜垄和普通膜垄的紫花苜蓿实际干草产量达到最大值,为该地区垄沟集雨种植紫花苜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8.
丛枝菌根真菌对百喜草的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法研究了丛枝菌根(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对水分胁迫条件下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生长、渗透调节及抗氧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显著提高了百喜草的株高、地上部与根部鲜重、地上部P、K、Mn及根部P、Ca、Mn含量,明显降低了地上部Zn及根部Fe、B、Cu水平;随着干旱程度的加深,接种株的地上部相对含水量及叶绿素含量相对稳定且均显著高于未接种株,接种株地上部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均显著低于未接种株,接种株的地上部POD活性与脯氨酸含量均显著增加且均显著高于未接种株,AM侵染对SOD活性的影响较小。可见,接种AM真菌Glomus mosseae提高了植株体内保护酶活性(如POD)及渗透调节能力(如脯氨酸、P、K、Ca等渗透调节物含量的增加),从而显著增强了百喜草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09.
本文以干旱区植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自然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降水与固沙植物耗水之间的制约关系。通过扩展经典生态位理论的内涵,用数学抽象的方法定义植物水分生态位适宜度为其水分最适生态位点与现实生态位的贴近度,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固沙植物生态位适宜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建立了生态位适宜度过程模拟方法。依据实验结果进行了有关计算与数值模拟,所做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相吻合。结果表明,柠条与油嵩混播为实验条件下的最佳种植方式,密度为5000株/hm^2时其水分生态位适宜度最高,林木覆盖率也最大。文中进一步讨论了有限降水限制和沙地土壤水分亏缺胁迫下油篙和柠条对水分的竞争行为,混播下的生态位适宜度变化及稳定共存格局形成的机理。该结果为干旱区人工林的营建提供了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10.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质量的数值化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9年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条件下深松耕(ST)、旋耕(RT)、秸秆还(SR)、免耕(NTS)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及传统耕作(TT)对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土壤质量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模式提高了土壤肥力质量,改善了土壤物理环境条件;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除秸秆覆盖免耕处理的玉米和小麦产量低于传统耕作外,其他保护性耕作措施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作物产量,其中小麦增产13%~28%,玉米增产3%~12%.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土壤质量指数提高了19.8%~44.0%.综合考虑经济效应和生态效益,隔年深松、秸秆粉碎联合旋耕作业以及秸秆覆盖联合深松作业不仅能增加作物产量还可改善土壤质量,可在研究区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