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9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74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308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2型糖尿病(T2DM)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与ApoE基因的多态性存在密切关系。本文从ApoE基因与脂代谢、ApoE基因与T2DM、ApoE基因T2DM并发症的关系讨论了ApoE基因多态性在T2DM及其并发症在发病方面的机制,为临床治疗T2DM及其并发症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72.
2009年10月27~30日,亚太地区化学生态学大会在美国夏威夷召开。这次大会的主题是“探索生命的多样性”。来自世界各地的约200名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参会代表就“果蝇的化学生态学”、“昆虫信息素的基础和应用”、“分子化学生态学”、“入侵物种化学生态学”、“水生生物化学生态学”、“三级营养关系”、“昆虫与植物的关系”、“次生物质多样性”、“次生物质的研究和应用”等方面,利用大会报告、分组报告、口头报告和墙报等形式,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交流。  相似文献   
973.
《昆虫知识》2010,(5):815-816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薛大勇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最近在一项关于鳞翅目高级阶元系统发育的研究中,根据分子证据提出了钩蛾总科的新系统,即钩蛾总科中仅包括钩蛾科一个科,其下分四亚科。这项结果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钩蛾科及邻近类群系统发育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974.
目的明确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在院内感染中的流行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用德灵MicroscanWalkAway96SI系统鉴定细菌和读取最小抑菌浓度。应用肠杆菌重复基因间隔共有序列(ERIC)-PCR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可扩增出丰富的区带,在药敏表型相似的情况下被分为9种基因型。结论流行于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在各科室患者中呈现出散发的状态。ERIC-PCR指纹图谱基因技术分型方法简便快捷,便于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监测。  相似文献   
975.
健康猪直肠粪便中沙门菌I类整合子与耐药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安徽省规模化猪场健康猪直肠粪便中沙门菌分离株多重耐药情况及其与I类整合子和耐药基因的携带关系。方法采用标准K-B纸片法对22株沙门菌分离株进行15种抗生素敏感试验;应用PCR技术对沙门菌分离株进行I类整合子及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22株沙门菌分离株中有20株(90.91%)对2种以上抗生素耐药,属于多重耐药株,羧氨苄青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氯霉素-氟苯尼考是主要多重耐药谱;22株沙门菌中有19株(86.4%)携带I类整合子,tetB、aph(3)-IIa和cmlA基因分别检出最高。结论沙门菌多重耐药性与整合子携带之间的关系密切,耐药表型测定结果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基因组DNA携带的耐药基因种类多于质粒。  相似文献   
976.
目的调查肺炎链球菌整合子携带状况,并分析整合子与其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用K-B纸片扩散法和E试验法检测42株肺炎链球菌(SPN)对8种抗生素的耐药状况,并采用多重PCR对其进行Ⅰ、Ⅱ、Ⅲ类整合子分析。结果 42株SPN对四环素、红霉素、复方新诺明和青霉素耐药率分别为90.5%、73.4%、59.5%和40.4%,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则呈高敏感性(100%);42株SPN共检测出整合子20例(47.6%),其中Ⅰ类整合子18例,Ⅱ类整合子1例,Ⅰ、Ⅱ类整合子混合携带1例,未检测出Ⅲ类整合子菌株;整合子阳性组对多种抗生素(大于3种)的不敏感率明显高于整合子阴性组(阳性组占88.7%,阴性组占2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青霉素类、喹诺酮类更为明显(P0.001)。结论整合子与细菌耐药及多重耐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77.
内蒙古地区锦鸡儿属3种植物叶脉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地区锦鸡儿属3种植物小叶锦鸡儿、中间锦鸡儿、柠条锦鸡儿为对象,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它们的叶脉序特征,并测定相应的数量指标.结果表明,3种锦鸡儿植物叶片在脉序类型、三级脉类型、高级脉类型、盲脉类型及分枝、网眼形态上没有明显的差别;在各级脉粗细、二级脉夹角、三级脉疏密度以及网眼发育等特征上均表现出随地理分布自东向西逐步递增、递减、密集和趋于完善的变化特点,且有交叉重叠现象;在一级脉的粗细、二级脉的分枝、二级间脉的类型、三级脉疏密等特征上,中间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差异较小.研究发现,内蒙古地区锦鸡儿属3种植物在多数叶脉序形态特征和一些数量化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其亲缘关系较为紧密,但中间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在种间关系上可能更为接近;3个种自东向西呈现很强的相似性和渐变性分布,表现出地理渐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978.
极端干旱条件下多年生植物水分关系参数变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生长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极端干旱区野外生境条件下的4种多年生植物胡杨、柽柳、沙拐枣和骆驼刺的主要水分关系参数(P100为膨压最大时的渗透势;P0为膨压为零时的渗透势;emax为最大细胞弹性模量;RWCa为细胞在质壁分离点时的相对含水量)在植物生长周期内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对植物清晨水势和土壤含水率变化的系统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种植物在低水势下保持膨压能力大小的排序为柽柳>胡杨>骆驼刺>沙拐枣。4种植物应对水分胁迫的共同反应是在细胞出现质壁分离时,保持高的体内含水量;在耐旱机理上,沙拐枣和骆驼刺属于高水势延迟脱水类型,胡杨和柽柳属于低水势忍耐脱水类型;在植物生长期内,4种植物清晨水势的变化特征是,骆驼刺的清晨水势值最高,沙拐枣和胡杨的清晨水势值的季节变化较为稳定,柽柳的清晨水势值最低;植物清晨水势的变化趋势同其水分关系参数的变化特性基本一致;4种植物没有受到严重的水分胁迫,灌溉对植物水分关系参数变化的影响不显著;植物处并利用地下水来满足其生存和生长需求,维持地下水位的基本稳定,是保证多年生植物恢复重建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979.
樊宝敏  李智勇 《生态学报》2010,30(20):5666-5676
历史时期陆地森林覆被的变化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通过应用历史回推、理论推导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过去4000a中国降水与森林变化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近4000a来全国年均降水量由918mm,下降为20世纪70-80年代的612mm,再提高到21世纪初年的628mm。全国森林厚度约由9.38mm,减少到20世纪70年代的1.03mm,再恢复到21世纪初的1.58mm。由于森林相对农田、草原、城市等土地利用类型具有更强大的蒸散作用,加之中国东南季风的特殊气候动力条件,致使中国的森林对降水有重要影响。森林厚度每变化1mm,则影响降水变化37mm。中国20世纪70-90年代出现的罗布泊干涸、青海湖水位降至历史顶点、黄河断流、土地沙漠化扩大等气候干旱现象不是偶然的,从大尺度上说,是我国近4000a来森林资源破坏达于极点而导致气候干旱化达于极点的必然结果。历史上森林破坏时空上的不均匀性可能导致了气候变化的阶段性和突变,280-1230年,受人口南迁和人口数量增长的影响,中国南方亚热带和热带森林受到大规模破坏,致使在此期间中国气候表现为持续干旱化。可见我国南方森林影响全国尤其是北方气候变化的作用值得重视。治理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在根本上要靠森林资源的增加,不仅要提高森林覆盖率,更要增加森林厚度。中国土地沙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在于气候的干旱化,而气候干旱化的主要原因则是中国森林资源的减少。在未来,只要中国森林的厚度增加了,全国年均降水量就会增加起来,中国的沙漠化就会得到治理,西北地区大面积土地的生产潜力就会逐渐得到挖掘和发挥。  相似文献   
980.
三江平原残存湿地斑块特征及其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建敏  马克明  赵景柱  王继丰 《生态学报》2010,30(24):6683-6690
景观破碎化是当前一个突出的生态学问题,破碎斑块的大小和形状特征对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选取三江平原别拉洪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调查残存湿地斑块的面积、形状和植物物种丰富度,利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残存湿地斑块特征及其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强烈的人为活动干扰下,三江平原湿地破碎化严重,残存湿地斑块面积较小,斑块形状规则、边界简单。斑块形状指数、分维数、形状特征点数和斑块面积、物种丰富度均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而斑块面积、周长和周长面积比对物种丰富度具有显著影响。但是斑块周长和周长面积比均受面积的直接影响,所以斑块面积是决定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因素,这点需在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予以重视。虽然斑块形状特征点数是农业景观物种丰富度的一个很好预测指标,但是该指标不适用于形状规则的残存湿地斑块物种丰富度预测。另外,对于残存湿地斑块种-面积关系的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