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1篇
  免费   288篇
  国内免费   1575篇
  5014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220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243篇
  2010年   206篇
  2009年   208篇
  2008年   251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75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107篇
  1994年   85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69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在云南省新平县(24°N,101°32’E)采集的华西雨蛙Hyla a.annectans膀胱内检获多盘虫属1新种,新平多盘虫Polystoma xinpingensis sp.nov.。124只华西雨蛙中18只华西雨蛙感染,自然感染率为14.5%。新种与多盘虫属记录种最显著的区别在于:虫体体型小,其体长仅为2967μm。内侧肠管于虫体后1/3处仅形成2条横跨虫体的联合肠管,其它记录种肠管分支多数或形成较复杂的网状。睾丸巨大,呈滤泡状,分散分布直达虫体中部。新种的正、副模式标本保存在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122.
报道了产于新疆的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L) Guedenst)2个新变种及昆仑山驼绒藜(K.compacta(Losinsk.)Grub.)1个新变种:叶城驼绒藜(K.compacta var.yechengensis A L Fu.f.nov.)。每一新分类群均有插图。荒漠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eraroides var. deserticola(Losinsk.)G.Yang comb.nova)主要生于平原荒漠或低山区,常在下部分枝,形成垫状灌丛,叶片狭窄,披针形、狭椭圆形、狭长圆形,两面均被细绒毛。因而两面同色;草原驼绒藜(K.ceratoides var. pratensis(Losinsk.)Z Li comb.nova)主要生在山地草原,分枝也多在上部,叶上面无毛,下面疏毛,因而两面不同色;叶城驼绒藜(K.compacta var. yechengensis A L Fu var.nov.)的叶片跟博乐驼绒藜(变型)很近似,但雌花苞片为淡绿色,分离部分远长于连合部分,而甚易区别,也仅见于叶城昆仑山。  相似文献   
123.
以富马酸产量和生产速率为目标,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种龄,接种量,葡萄糖和尿素浓度对两者的影响,进一步利用基于响应曲面方法的Desirability函数确定了葡萄糖和尿素的最佳浓度。结果表明,最佳的种龄和接种量分别为36h和15%,葡萄糖和尿素的优化浓度为132.73和0.0586g/l,此时模型预测的富马酸产量和生产速率达到71.42g/l和0.804g/(l.h),Desirability的函数值高达0.966。该条件下在5L发酵罐水平上进行验证试验,经过88h的发酵最终生成富马酸66.5g/l,生产速率达到0.755 g/(l.h),与未优化前相比,产量和生产速率分别提高了13.9%和15.8%,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实现了产量和生产速率的同时优化,为发酵法制备富马酸的工业化放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4.
应用能断糖蛋白N-糖链合成的衣霉素(TM),研究了N-糖链缺失对HT1080细胞分泌纤连蛋白(Fn)以及纤连蛋白受体(FnR)与配体结合的影响。结果表现,1μg/ml的TM可抑制N-糖链的合成(此时,3H-甘露糖掺入下降63%),但细胞分泌Fn的量仅下降3%,这主要是由于蛋白合成受TM抑制(25%)而引起。因而,N-糖链缺失可能并不影响Fn的分泌,而在同样条件下,单个细胞结合125I-Fn的量显著  相似文献   
125.
目的:建立3种不同品种百合鲜品HPLC指纹图谱,并同时测定其中5种成分。利用聚类(CLA)、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考察不同来源百合质量,为其质量控制评价提供参考。方法:HPLC梯度洗脱法建立了20批百合鲜品的指纹图谱,通过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进行相似度评价,采用聚类、主成分分析等进行分析。并同时测定5种成分的含量。结果:标定15个色谱共有峰,20批药材共有峰相似度为0.930~0.997;通过聚类分析分为2类;PCA筛出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6.70%的2个主成分;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百合药材存在明显差异,对样品有显著影响的色谱峰分别为3号、6号(王百合苷C)和10号。三种分析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结论: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和多指标成分定量方法可行,可为系统评价不同品种百合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6.
【目的】克隆表达单增李斯特菌膜表面蛋白InternalinA(InlA),经免疫家兔获得多克隆抗体,为建立其免疫磁珠富集快速检测方法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生物软件设计单增李斯特菌inlA基因的引物,通过PCR扩增出inlA基因,并将其克隆至pET28a()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进行优化表达。镍柱纯化表达产物,质谱鉴定重组蛋白,ELISA分析其免疫原性。免疫家兔,制备其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检测多抗的效价及交叉性,免疫荧光分析多抗与单增李斯特菌菌体结合的特异性。【结果】成功表达了InlA蛋白,融合表达产物分子量约为92 kD,质谱鉴定其为InlA蛋白;免疫家兔获得的抗血清效价为1:100 000,除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约20%的交叉外,与副溶血弧菌等其它病源菌均无交叉;免疫荧光证实该多抗特异性结合于单增李斯特菌膜表面,与同种属的威尔斯李斯特菌不结合。【结论】成功制备了单增李斯特菌特异性的兔多克隆抗体,为单增李斯特菌免疫磁珠富集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7.
通过研究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的生态适宜性,为其野生资源保护及人工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收集237份多花黄精分布位置和55个生态因子,导入最大熵(MaxEnt)模型运算,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其适合生长区域。结果表明,影响多花黄精生态适宜性的主要生态因子是3月降水量、年均降水量、6月降水量、5月降水量、4月降水量、2月降水量和最冷季降水量,在福建省具有广泛适宜生长区域。模型预测结果可靠,可为多花黄精野生资源保护提供参考,并为其科学种植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8.
为明确寄主植物挥发物在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 (Goeze)搜索猎物过程中的作用, 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多异瓢虫成虫对来自瓜蚜Aphis gossypii Glover、 健康植株、 有蚜植株及蚜害植株本身的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 高密度蚜虫(≥700头/L)、 有蚜植株以及密度≥400头/盆的蚜虫为害诱导的黄瓜挥发物和密度≥200头/盆的蚜虫为害诱导的搅瓜挥发物对多异瓢虫成虫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 而低密度蚜虫(≤500头/L)和健康植株挥发物没有引诱作用。应用动态顶空收集法提取健康植株、 有蚜植株及蚜害植株的挥发物, 进行气质联用仪分析鉴定。结果表明, 从黄瓜健康植株、 蚜害植株和有蚜植株中分别鉴定出8, 12和18种挥发物, 主要组分为十八烯、 E-5-二十碳烯、 正十六烷和正十七烷, 诱导出的新组分为对二甲苯、 邻二甲苯、 正十三烷、 α-法呢烯、 雪松醇、 正十八烷、 正二十六烷及7种未知种类; 从搅瓜健康植株、 蚜害植株和有蚜植株分别鉴定出11, 18和20种挥发物, 主要组分为石竹烯、 十八烯、 正十六烷和正十七烷, 诱导出的新组分为苯乙烷、 对二甲苯、 间二甲苯、 α-蒎烯、 正十四烷、 长叶烯、 α-石竹烯及2种未知种类。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挥发物中引诱多异瓢虫的有效组分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9.
旨在探究Ⅲ型纤连蛋白组件包含蛋白5(type Ⅲ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5,FNDC5)对C3H10T1/2细胞成脂分化的调控作用.利用q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FNDC5在C3H10T1/2细胞成脂分化过程中的时序性表达规律;构建慢病毒包被的过表达/干扰FNDC5载体,转染C3...  相似文献   
130.
百草枯和草甘膦对多刺裸腹溞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伟  席贻龙 《生态学杂志》2012,31(8):1984-1989
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方法研究了两种常见除草剂百草枯和草甘膦对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的48hLC50值,应用生命表实验方法研究了亚致死浓度的百草枯(0、0.01和0.04mg·L-1)和草甘膦(0、0.4和1.6mg·L-1)对多刺裸腹溞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百草枯和草甘膦对多刺裸腹溞的48hLC50值分别为0.626和26.287mg·L-1;百草枯浓度对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有显著影响(P<0.01),草甘膦浓度对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和种群内禀增长率有显著影响(P<0.01),百草枯和草甘膦的交互作用对多刺裸腹溞的世代时间和种群内禀增长率有显著影响(P<0.01)。多重比较显示:当忽略草甘膦的影响时,0.01mg·L-1的百草枯使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显著延长,而0.04mg·L-1的百草枯则相反,0.04mg·L-1的百草枯使多刺裸腹溞的净生殖率显著降低;当忽略百草枯的影响时,0.4和1.6mg·L-1的草甘膦均使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显著缩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0.01mg·L-1的百草枯和1.6mg·L-1的草甘膦混合液使多刺裸腹溞的世代时间显著延长;而0.04mg·L-1的百草枯和0、0.4、1.6mg·L-1的草甘膦混合液均使多刺裸腹溞的世代时间显著缩短,种群内禀增长率显著降低。随着草甘膦浓度的升高,0.04mg·L-1的百草枯对多刺裸腹溞的毒性显著降低,表现出明显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