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0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棉叶蝉(Empoasca biguttula Shiraki)迁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永年  陆荣生 《生态学报》2001,21(5):780-788
通过冬季田间调查和笼罩饲养、雌成虫卵巢解剖、发育积温和过冷却点等项测定,证实棉叶蝉Empaasca biguttula是迁飞性昆虫,据起飞行为和起飞日节律观察及飞翔力测定,及起飞与环境条件和虫体本身状况的关系、各地棉叶蝉始见日及突增日与天气关系的分析,提出:①棉叶蝉在湖南不能安全过冬,并基本上查明了在华南的主要越冬寄生。②起飞发生于一定季节,有一定日节律,具特定的起 行为,在成虫幼嫩期起飞,雌成虫在羽化后第2天为起飞高峰日。“迁飞型”较长,“居留型”却较短。光照强度、风速、温度及降雨等,对起飞有很大影响。③成虫有明显的异地同期突增现象,并与一定的天气条件相吻合。从此虫远距离迁移的天氯图分析表明,其迁入天气有2个类型:a.迁入Ⅰ型:迁入地区处在冷锋(静止锋)和切变线南部,也处在槽前西南气流中;b.迁入Ⅱ型:迁入地区正处在脊前、槽后的偏北气流中。  相似文献   
72.
2007年广西早稻田褐飞虱发生动态及虫源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在全国连续大暴发,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广西是境外虫源迁入我国的第一站,分析其早稻田褐飞虱的种群动态和迁飞规律,对全国褐飞虱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意义重大。采用田间系统调查与雌虫卵巢系统解剖的方法研究了2007年南宁地区早稻田的褐飞虱发生动态和世代种群特征,分析全区灯诱数据确定迁入高峰期,并运用美国NOAA网站的HYSPLIT平台对2007年广西褐飞虱早期的6段迁入高峰期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虫源地分析。结果表明:(1)2007年广西南宁地区褐飞虱在晚熟品种田的发生虫量明显高于早熟品种田,发生、危害期明显延长,为我国北方其他稻区的褐飞虱的迁入积累了充足的虫源基数。(2)确定了南宁地区的早稻田褐飞虱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第2代属于大部迁入型;第3代前期属于本地繁殖,部分迁入型,后期属部分迁出型;第4代属于大部分迁出型。(3)4月下旬-5月上旬,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中部的地区(18°-20°N);5月中下旬,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较北的地区(20°-22°N),部分来自我国海南省和雷州半岛;而6月上旬桂北地区大规模迁入的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东北部、广西西南部;低空急流为广西褐飞虱大规模迁入提供了运载气流,而当时的降雨是迫使褐飞虱集中降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3.
华北地区昆虫秋季迁飞的雷达观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吴孔明  程登发  徐广  翟保平  郭予元 《生态学报》2001,21(11):1833-1838
1999年9-10月利用昆虫雷达对华北地区昆虫秋季回迁的观测表明,秋季迁飞主要发生于19:00-05:00时,飞行高度一般在300-2000m。迁飞方向与风向一致,多为从东北向西南方向迁飞。运行速度和飞行高度成正相关,迁飞个体的平均运行速度由392m高度的4.8m/s增加到2000m处的27.8m/s。空中灯光诱捕表明,甜菜夜蛾和棉铃虫为优势迁飞种类。  相似文献   
74.
河南伏牛山北坡野猪夏季觅食生境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05年6~8月,在伏牛山北坡对野猪的觅食地特征进行了研究.野外设置了 42个20×20 m2样方和14个生态因子.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野猪觅食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野猪在觅食时比较喜欢的生境为:海拔1000~1200 m、郁闭度和隐蔽程度中等以上的阔叶林,乔木距离中等、灌木距离近,倒木和树桩距离远以至于没有;对水源距离≤100 m和人为干扰~<500 m的生境有一定的选择性;对地理性凶子没有明显的偏好.  相似文献   
75.
草地螟2007年越冬代成虫迁飞行为研究与虫源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草地螟 Loxostege sticticalis L.是危害我国北方农牧业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明确草地螟的虫源地及迁飞路线对其早期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的长期观测,迁飞高峰期雌虫卵巢解剖、大区环流分析、各地虫情信息收集和利用Hysplit_4模型进行轨迹分析,研究了2007年越冬代草地螟的空中迁飞行为和东北地区严重暴发的草地螟虫源。结果表明:6月7–9日,雷达观测点诱虫灯内草地螟具有典型迁飞昆虫生理特征;草地螟主要在夜间迁飞,飞行高度集中在300~500 m,400 m是主要飞行高度,迁飞高峰期夜间迁移可持续9 h。东北地区严重发生的草地螟虫源,一部分来自内蒙古乌盟地区,一部分来自蒙古共和国中东部及中俄边境地区。据此推测我国与国外草地螟存在虫源交流。  相似文献   
76.
我国草地螟的迁飞规律及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L.是一种重要的迁飞害虫,曾给我国三北地区的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在列举大量草地螟迁飞证据的同时,总结分析了成虫的迁飞过程及行为生理特征、迁飞途径以及在我国主要发生危害区的虫源关系。有资料显示,成虫通常在黄昏前后自主起飞,起飞的适宜温度为20℃左右。当成虫进入边界层后,便在距地面400 m左右的高空成层,并随气流运载至远处。黎明前后,成虫降落。脂类是成虫飞行的主要能源物质。在我国,越冬代和1代之间可能可以“互为虫源地”。越冬代成虫随西南气流迁飞至我国东北地区,在当地繁殖1代后,成虫可能回迁至华北地区,尽管目前还缺乏直接的证据。最后,还讨论了草地螟迁飞规律研究中尚待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77.
甘肃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夏季岩羊种群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7月和8月,通过样线调查、野外直接跟踪观察和瞬间取样的方法,首次对东大山自然保护区的岩羊种群进行了初步调查。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夏季岩羊以小群为主,在观察到的720只岩羊中,719只组成了50个群,最大群82只,最小群2只,平均为14.38只,2~10只群占总群数的66%;雌性群占30%,雄性群占26%,混合群占44%,整个东大山的岩羊密度为34.8±19.2只/km2;岩羊的雌雄性比为1∶0.63,成年雌体、亚成体和幼体之比是1∶0.4∶0.24。研究结果表明,东大山近几年的狩猎对岩羊的种群并未造成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
奶牛场夏季坏奶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城区奶牛场饲养107头黑白花奶牛。该场一到夏季,经常发生环奶,1988-1994年,每年环奶2万多公斤,经济损失较大。笔者进行了坏奶情况调查和乳质检测试验研究,查明了夏季坏奶原因,并提出了防止坏奶措施,使该场夏季坏奶率降低了94%,收效较大。1试验方法1.1牛乳新鲜度测定1.1.l@精R$R&我们在不显乳房炎临床症状的107头产乳牛早、午、晚”三次挤奶时,分别用灭菌容器在接接取鲜乳乳样。吸取ZInl牛乳于15X150rum试管中,加入等量力。中性酒精,振摇后观察有无絮片状凝集物出现。判定标准:出现絮片即为酒精阳性乳,其酸度为18”…  相似文献   
79.
安徽省广德县迁飞性水稻害虫发生的特点与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据调查 ,2 0 0 2~ 2 0 0 3年安徽省广德县的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初见期、迁入主峰日较历年平均值显著提前 ,仍以第 2代为主害代次外 ,大发生年第 1代往往即可达到防治指标 ,第 3代仍居留为害。褐飞虱首次出现第 4代危害单季稻记录。 3种迁飞性害虫在单季稻上居留时间延长 ,危害代次增多。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时空分布差异增大 ,多种影响因子则有利于害虫的发生。  相似文献   
80.
小地老虎是一种远距离迁飞害虫。通过对成虫种群消长资料的分析表明,在我国境内的越冬基地,成虫种群具有两次(冬、春季)出现高峰;春季蛾量较高,其消长为典型的先坡后陡型。在一代为害区,成虫种群常有三次出现峰(春、夏、秋季);春季成虫均为迁入蛾,其消长为先陡后坡型;夏季蛾蜂高而蛾期短,消长动态属先坡后陡型。影响成虫种群消长的主要原因为虫源及性质、蛾子迁飞特性、气温与天气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