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8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581篇
  144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在群落水平上重建植物系统发育关系是当前植物系统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DNA条形码技术的出现为这一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本文选取国际通用的植物DNA条形码(rbcL,matK和psbA trnH),对鼎湖山大样地的183个物种(隶属于24目51科110属)进行测序;分别利用两位点和三位点DNA条形码组合构建该样地植物群落的系统发育关系,并比较不同位点组合构建出的群落系统发育关系的拓扑结构和节点支持率;最后选出一个具有最好拓扑结构和最高节点支持率的鼎湖山大样地群落系统发育关系。在目、科和属这三个水平上,三位点条形码片段组合构建的群落系统发育关系与APG系统获得较好匹配;有些进化分支在相应的APG系统位置解决得不好,却在条形码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中得到了较好解决。表明综合使用不同进化速率的DNA条形码片段并采取三位点超级矩阵的组合策略,在未采用APG系统大框架的情况下,也能快速而又相对准确地构建出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植物群落的系统发育关系。  相似文献   
992.
微小长蝽族Antillocorini为半翅目地长蝽科内较小的一个族.全世界已纪录29属(Slater& O'Dornell,1995),约有半数以上的属分布在新热带区.中国原记载有l属,微小长蝽属Botocudo Kirkaldy,本文新增平长蝽属Baeocoris Slater,波长蝽属Lethaeaster Breddin,雷长蝽属Lethaeastroides Malipatil & Woodward和凹长蝽属Siniasinensis Scudder在中国的分布纪录,包含中国4新纪录种:柔平长蝽Baeocoris mollicuslus Slater,1983,尖角雷长蝽Lethaeastroides sarawakensis Malipatil& Woodward,1989,翁雷长蝽Lethaeastroides vooni Malipatil &Woodward,1989和短凹长蝽Siniasinensis brevis (Motschulsky,1863).描述了l新种,斑盾波长蝽Lethaeaster maculatum sp.nov.,提供了新种的整体图,形态特征图和雄性外生殖器图.文中给出中国微小长蝽族分属检索表.斑盾波长蝽,新种 Lethaeaster maculatum sp.nov.(图1-5)新种革片中部无贯穿革片的深色横斑,与Lethaeaster helvipennis Bergroth和Lethaeaster oenonotum Slater相似.但Lethaeaster helvipennis Bergroth触角黄褐色,第3节基部和第4节黑褐色,触角第1节与第3节等长,小盾片端部2/3全部浅黄色,而新种触角一色黄褐色,第1节短于第3节,小盾片端部具“V”型淡色斑.Lethaeaster oenonotum Slater触角红褐色,第1节黄色,头较窄,头宽不及触角第1节长的2倍(66:42,Slater,1983),而新种触角一色,头较宽,头宽大于触角第1节长的2倍,而且二者雄性外生殖器的特征不同,Lethaeaster oenonotum Slater生殖节的背面向后伸出一片状结构(lip),抱握器叶片向端部明显变尖,外突圆,而新种生殖节背面无上述片状结构,抱握器叶片较直,且端部钝圆,外突略呈截型.正模♂,广西那坡德孚,海拔1 350 m,2000-05-19,李文柱采.副模:1 ♂,同正模:1♂,3♀♀,广西大新,海拔280 m,1998-03-29,李文柱、武春生采;2♀♀,广西防城扶隆,海拔240 m,1998-04-20,武春生采.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词源:新种种名以其小盾片具浅色斑“maculatum”而命名.  相似文献   
993.
微小长蝽族Antillocorini为半翅目地长蝽科内较小的一个族。全世界已纪录29属(Slater&O’Donnell,1995),约有半数以上的属分布在新热带区。中国原记载有1属,微小长蝽属Botocudo Kirkaldy,本文新增平长蝽属Baeocoris Slater,波长蝽属Lethaeaster Breddin,雷长蝽属Lethaeastroides Malipatil&W oodward和凹长蝽属Siniasinensis Scudder在中国的分布纪录,包含中国4新纪录种:柔平长蝽Baeocoris molliculus Slater,1983,尖角雷长蝽Lethaeastroides sarawakensis M alipatil&W oodward,1989,翁雷长蝽Lethaeastroides vooni M alipatil&W oodward,1989和短凹长蝽Siniasinensis brevis(M otschulsky,1863)。描述了1新种,斑盾波长蝽Lethaeaster maculatum sp.nov.,提供了新种的整体图,形态特征图和雄性外生殖器图。文中给出中国微小长蝽族分属检索表。斑盾波长蝽,新种Lethaeaster maculatum sp.nov.(图1~5)新种革片中部无贯穿革片的深色横斑,与Lethaeasterhelvipennis Bergroth和Lethaeaster oenonotum Slater相似。但Lethaeaster helvipennis Bergroth触角黄褐色,第3节基部和第4节黑褐色,触角第1节与第3节等长,小盾片端部2/3全部浅黄色,而新种触角一色黄褐色,第1节短于第3节,小盾片端部具"V"型淡色斑。Lethaeaster oenonotum Slater触角红褐色,第1节黄色,头较窄,头宽不及触角第1节长的2倍(66∶42,Slater,1983),而新种触角一色,头较宽,头宽大于触角第1节长的2倍,而且二者雄性外生殖器的特征不同,Lethaeaster oenonotum Slater生殖节的背面向后伸出一片状结构(lip),抱握器叶片向端部明显变尖,外突圆,而新种生殖节背面无上述片状结构,抱握器叶片较直,且端部钝圆,外突略呈截型。正模♂,广西那坡德孚,海拔1350m,2000-05-19,李文柱采。副模:1♂,同正模:1♂,3♀♀,广西大新,海拔280m,1998-03-29,李文柱、武春生采;2♀♀,广西防城扶隆,海拔240m,1998-04-20,武春生采。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词源:新种种名以其小盾片具浅色斑"maculatum"而命名  相似文献   
994.
高寒山区混播草地燕麦和毛苕子种间竞争对密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播草地种内与种间竞争的强弱和转化受混播牧草相对密度的制约。2010年6-9月采用取代系列实验方法,在石羊河上游建立燕麦(Avena sativa)和毛苕子(Vicia villo-sa)混播草地,按燕麦与毛苕子相对密度设置1∶0(KY)、8∶2(A)、6∶4(B)、5∶5(C)、4∶6(D)、2∶8(E)和0∶1(KM)7个处理,研究了密度制约下混播草地一年生牧草种间竞争的变化。结果表明:混播草地在密度影响下各物候期的种内与种间竞争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化,所有混播处理中燕麦相对产量(RYy)随牧草的生长逐渐增加;混播处理A、B和C中毛苕子相对产量(RYm)随牧草的生长逐渐减小,混播处理D和E中逐渐增加;在燕麦出苗期和分蘖期除混播处理A外其余混播处理中两牧草为敌对关系(RYT<1),在牧草生长后期所有混播处理中两牧草转化为共生关系(RYT!1),且燕麦的竞争能力强于毛苕子(RCCy!1、RCCm"1);所有混播处理在牧草整个生长阶段的竞争偏利于燕麦(AG<1)。混播草地内种间竞争在各物候期表现出明显的密度制约现象,实现了资源协同利用目标。  相似文献   
995.
在比较研究标本室标本、野外考察、杂交实验和DNA片段序列分析的基础上,确认高地黄(Rehmannia elataN.E.Brown)与裂叶地黄(R.piasezkii Maxim.)为同种植物,并把前者作为后者的异名处理。  相似文献   
996.
马金双(2011).东亚高等植物分类学文献概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 978-7-04-032948-3马金双教授所著的《东亚高等植物分类学文献概览》一书详细地介绍了东亚的中国、日本、朝鲜和韩国及其周边国家与地区的高等植物分类文献,共有10大类近1200种。该书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  相似文献   
997.
藏鸡生活在青藏高原, 它对高原低氧具有一定的遗传适应能力. 丝羽乌骨鸡和寿光鸡都是低地鸡种, 缺乏对低氧环境的遗传适应能力. 鸡的线粒体基因组总长16785 bp, 共编码37个基因, 这些基因的编码产物均与线粒体的呼吸作用和氧化磷酸化相关, 它们的突变均有可能影响线粒体的功能, 因此均可被选为藏鸡低氧遗传适应的候选基因. 测定比较藏鸡和低地鸡的线粒体基因组, 可以为进一步研究藏鸡的低氧遗传适应机理提供线索. 本研究测定和比较了藏鸡、丝羽乌骨鸡和寿光鸡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 发现藏鸡线粒体基因组总长为16784~16786 bp, 丝羽乌骨鸡为16785 bp, 寿光鸡为16784 bp; 比对后共发现突变(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单碱基缺失和插入)120个, 其中tRNA基因突变4个, rRNA基因突变10个, D-LOOP区突变39个, 基因间隔区突变1个, 编码蛋白质亚基的碱基突变66个(包括同义突变48个, 错义突变18个).  相似文献   
998.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格花箐滇金丝猴夜宿地的季节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南端的格花箐,对一群(约250只)滇金丝猴的夜宿地选择与利用情况进行调查.整个调查历时13个月,确认研究群的夜宿点54个,共记录夜宿地的利用次数137次,提示研究群在其中一些地点多次夜宿.滇金丝猴夜宿地在平均海拔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夏季猴群夜宿地的平均海拔为3 352 m,为一年中夜宿地分布最高的时期;春季猴群则多选择在低海拔地区夜宿,平均海拔在一年中最低(3 082 m).猴群夜宿地集中分布于3 200~3 400 m的海拔范围,随季节变化,不同海拔梯度上的夜宿地数量和利用频次差异明显.虽然猴群夜宿地主要位于针阔混交林中,但是不同季节猴群夜宿地植被的组成明显不同.猴群明显偏好在位于南坡面和西坡面的地点过夜,在夏季和秋季尚未发现北坡向的夜宿地.研究还表明,不同季节,猴群都会不同程度地在少数几个地点多次过夜,但大多数夜宿地在一年中仅利用一次.滇金丝猴为什么会对某些地点多次利用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999.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地上部植物信息化合物在植物一害虫一天敌三营养级关系中的信息联系,分析地上部植物信息化合物在植物一害虫、植物一天敌、植物个体内和个体间信号传递的生态学功能,阐明地上部植物信息化合物在害虫治理中的应用潜力,包括害虫诱捕和诱杀、昆虫种群监测、植物拒避剂、干扰害虫对寄主搜索、“推一拉”策略和植物内源激发子的应用等,讨论了地上部植物信息化合物与其他控害手段的协同作用,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旨在为地上部植物信息化合物在害虫持续治理中的应用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000.
总结了连续几年的石斛兰引种与驯化实践,探讨了石斛兰生长习性与栽培措施的特殊性,对其抗寒、耐旱及繁殖特性及对应的管理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