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0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431.
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伴壶腹周围癌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09年8月到2013年6月间收治的胰头癌伴壶腹周围癌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姑息性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2年及3年生存率、术后1年复发率以及肿瘤根除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的住院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41.46%)明显高于对照组(22.96%)(P=0.03),术后2年和3年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4),肿瘤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伴壶腹周围癌虽可延长手术时间,提高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风险,但肿瘤根治效果更好,可减少术后复发,明显提高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432.
新菠萝灰粉蚧Dysmicoccus neobrevipes(Beardsley)是一种严重为害剑麻、番荔枝等经济作物的入侵性害虫。由于粉蚧类昆虫体型较小,且外部形态十分相似,难以达到快速准确识别。本文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新菠萝灰粉蚧的快速鉴定方法。通过对新菠萝灰粉蚧、扶桑绵粉蚧、双条拂粉蚧、杰克贝尔氏粉蚧、大洋臀纹粉蚧、木槿曼粉蚧、甘蔗粉蚧和木瓜粉蚧等8种粉蚧的序列进行分析,针对新菠萝灰粉蚧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其扩增片段大小为552 bp(Gen Bank登录号为MF 363108),该引物对其它7种粉蚧没有扩增能力。该引物不仅对新菠萝灰粉蚧成虫具有扩增效能,对1龄若虫、2龄若虫和3龄若虫都具有同样的扩增能力,其最低检出阈值为437.5 pg/μL。该技术的建立,实现了在剑麻等苗木调运过程中对新菠萝灰粉蚧的快速准确鉴定,同时对新菠萝灰粉蚧的检疫和监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33.
采取4种不同退耕还林(草)模式对喀斯特严重侵蚀区进行了10年定位治理,2003年对各退耕模式及相应对照的土壤理化学性质、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土壤呼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治理后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总数明显增加,土壤水解性酶和氧化还原酶活性及土壤呼吸作用强度得到显著加强,土壤养分贮量和速效养分供应强度得到明显改善,土壤肥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土壤综合肥力评价表明,土壤综合肥力指标值(IFI)呈增长趋势.因此,采用合适的生物措施,辅于必要的工程措施,是改善喀斯特地区土壤肥力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34.
松突圆蚧虫口数量与危害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大面积的野外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松突圆蚧每针束平均虫口数量(a)、针束最高虫口数量(b)、有虫针束率(c)和危害程度(d)4个指标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野外虫口数量调查中可用针束最高虫口数量替代每针束平均虫口数量指标,以有虫针束率指标作为每针束平均虫口数量和针束最高虫口数量的有效参考指标。在危害程度的调查中,可用有虫针束率作为替代指标,以针束最高虫口数量和每针束平均虫口数量分别作为第1和第2参考指标。3个虫口数量指标中以有虫针束率对危害程度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针束最高虫口数量,每针束平均虫口数量最低。在间接作用中,针束最高虫口数量通过有虫针束率对危害程度的影响最大,每针束平均虫口数量通过有虫针束率的间接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35.
湖南省雀形目鸟类新纪录4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11年5月~2012年6月,作者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鸟类资源调查和种群监测的过程中,拍摄到4种雀形目鸟类,经分类鉴定为灰翅鸫(Turdus boulboul)、蓝喉仙鹟(Cyornis rubeculoides)、灰眉岩鹀(Emberiza godlewskii)和银脸长尾山雀(Aegithalos fuliginosus),均为湖南省鸟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436.
西伯利亚鲟仔鱼侧线系统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ong W  Song JK 《动物学研究》2012,33(3):261-270
鲟鱼属软骨硬鳞鱼,在电感受器的进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该文以光镜和扫描电镜手段研究了西伯利亚鲟侧线系统早期发育,包括侧线基板发育及感觉嵴的形成、侧线感受器的发育和侧线管道的形成。1日龄,听囊前后外胚层增厚区域出现6对侧线基板;除后侧线基板细胞向躯干侧面迁移外,其他侧线基板均形成感觉嵴结构;每一侧线基板中均有神经丘原基形成。7日龄,壶腹器官在吻部腹面两侧出现,壶腹器官的发育比神经丘晚一周左右。9日龄,神经丘下的表皮略有凹陷,侧线管道开始形成。29日龄,在吻部腹面两侧可见少数个别的壶腹器官表皮细胞覆盖壶腹器官中央区域留下3~4个小的开口;壶腹管内可见大量的微绒毛存在,在其他鲟形目鱼类、软骨鱼类中也存在类似的结构。57日龄,躯干侧线管道已完全埋于侧骨板中;壶腹器官主要分布在吻部腹面,3~4个聚集在一起,呈"梅花状",分布紧密,并且该部分皮肤表面凹陷,形成花朵状凹穴;侧线系统发育完善。  相似文献   
437.
【目的】中国是水果生产大国和进口大国。水果是最容易携带虫害的产品之一,粉蚧是口岸水果检疫过程中常发现的害虫类群,中国口岸每年从进境水果截获大量粉蚧。通过分析中国进境水果携带粉蚧疫情,可为一线口岸检疫查验提供指导,为相关部门开展产地检疫和口岸监测提供依据,以防止危险性粉蚧的传入,保障中国水果生产安全,促进国际水果贸易健康发展。【方法】通过FAO网站、动植物检验检疫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等收集中国进境水果贸易数据及其携带粉蚧疫情,统计分析了中国水果进口贸易情况、粉蚧截获情况以及截获粉蚧的种类、来源地、截获口岸和寄主。【结果】2013—2016年,中国口岸从进境水果上截获的昆虫中粉蚧科昆虫截获量最大,占47.31%;其中截获量前十的粉蚧种类为杰克贝尔氏粉蚧、木槿曼粉蚧、双条拂粉蚧、大洋臀纹粉蚧、南洋臀纹粉蚧、柑橘棘粉蚧、甘蔗簇粉蚧、康氏粉蚧、菠萝灰粉蚧和李比利氏灰粉蚧;而这些有害生物的主要来源地为越南和泰国;粉蚧的主要截获口岸为广西、深圳和云南;而火龙果、榴莲、龙眼和山竹是截获粉蚧最多的进境水果。【结论】中国进境水果粉蚧疫情与水果的贸易量和贸易方式、输出国有害生物发生和检疫除害处理措施、口岸关注度和能力建设等情况相关。  相似文献   
438.
警惕检疫性害虫南洋臀纹粉蚧在中国大陆扩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洋臀纹粉蚧,又称咖啡粉蚧、可可粉蚧、紫粉蚧,主要危害饮料作物、果树、蔬菜和园林树木,是新近入侵中国大陆的一种危险性检疫性害虫,2012年以来在中国大陆的云南、海南等地陆续被发现。本文介绍了南洋臀纹粉蚧的识别特征、危害特性、寄主植物种类、生物生态学特点、地理分布范围、传播扩散途径和防治措施等,为预防该虫在我国的进一步蔓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39.
中国是典型缺硒大国,一条马鞍形土壤缺硒带呈东北-西南走向分布,占主要农耕区土壤面积的33.34%,但同时也存在点状分布的富硒-高硒地区,占主要农耕区土壤面积的8.69%,成为湖北恩施、陕西安康、安徽石台、广西巴马、江西宜春等地方农业转型升级的新抓手,得到大力开发利用。伴随着硒资源的开发利用,一些科学问题被广泛提出,如:硒摄入有何健康效果?天然富硒区人群是否有实证研究数据?硒-镉共生导致天然富硒农产品富硒的同时是否存在镉含量超标问题?硒资源中的硒形态组成有何重要意义?硒超积累植物-壶瓶碎米荠的超积累硒的机制是什么?这些关键科学问题亟待解答。基于对天然硒资源近10年的研究成果,对以上科学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探讨,以期为未来高效安全科学地利用硒资源提供一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40.
为明确黄玛草蛉Mallada basalis(Walker)对木瓜粉蚧Paracoccus marginatus Williams and Granara de Willink的捕食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黄玛草蛉2龄、3龄幼虫对木瓜粉蚧2龄、3龄若虫及成虫的捕食选择偏好,同时采用捕食功能反应方法评价了黄玛草蛉2龄、3龄幼虫对木瓜粉蚧各虫态的捕食效能.结果表明,黄玛草蛉2龄、3龄幼虫偏好捕食木瓜粉蚧若虫,对木瓜粉蚧各虫态的捕食量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符合HollingⅡ模型.其中,黄玛草蛉3龄幼虫具有较高的捕食能力,其对木瓜粉蚧2龄、3龄若虫及成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16头、81头和19头,a/Th值(a为瞬时攻击率,Th为处置单头猎物时间)分别为284.76、134.26和28.38.黄玛草蛉幼虫对猎物的寻找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呈线性下降,且在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黄玛草蛉3龄幼虫对猎物的搜寻效应明显高于2龄幼虫.研究结果表明,黄玛草蛉对木瓜粉蚧具有较好的捕食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