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0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将松蜕盾蚧Florinia pinicola Maskell接种于盆栽马尾松上饲养,得到大量标本,通过对这些标本的观察研究,结果发现:臀背边缘管腺的大小.数量以及触角的形态等特征变化很大;研究表明松蜕盾蚧F.pinicola、日本蜕盾蚧F.japonica、柏蜕盾蜕F.externa和霜蜕盾蚧F.prulnosa,实际上是同一个种,即松蜕盾蚧F.pinicola。  相似文献   
412.
作为全球性入侵昆虫,扶桑绵粉蚧被列为农业和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严重威胁着我国生物安全。生态位保守性是物种分布模型的关键假设,明确利用生态位模型评估扶桑绵粉蚧入侵风险的适用性,并进一步优化模型复杂度,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706个分布点和关键生物气候变量,本研究首次利用n维超体积生态位分析方法,量化扶桑绵粉蚧在原产地和入侵地的超体积气候生态位,检验其生态位保守性,并优化MaxEnt模型参数,预测扶桑绵粉蚧在我国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下的入侵风险。结果表明:年均温、最湿季均温、最暖季均温和最干季降水量是影响扶桑绵粉蚧分布的关键气候因子。与原产地气候生态位(超体积空间大小为40.43)相比,扶桑绵粉蚧在入侵地的生态位明显减小(超体积空间大小为6.04),生态位收缩(空间净差异为0.84)解释了98.8%的生态位差异,而生态位漂移(空间置换值为0.01)贡献不足2%,在不同入侵区域扶桑绵粉蚧气候生态位收缩方向并不完全一致。MaxEnt模型默认参数并不可靠(ΔAICc=14.27),最优参数组合中特征组合为线性-二次型-片段化-乘积型,调控倍频为0.5。扶桑绵粉蚧的核心适生区主要集中在秦岭淮河一线...  相似文献   
413.
本文记述了枝圆盾蚧属Diaspidiotus Cockerell一新种,危枝圆盾蚧Diaspidiotu perniciabilus sp.nov.,该属是盾蚧科Diaspididae中的一个小属。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414.
谭清  庞仁乙  高熹  张忠  袁远  陈斌  张海涛  吴国星 《昆虫学报》2014,57(10):1245-1252
【目的】为解释蜡蚧轮枝菌Lecanicillium lecanii对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成虫、蛹和幼虫等 3种虫态的致病性差异,研究分析了蜡蚧轮枝菌L. lecanii分生孢子在3种虫态体表的附着能力及与寄主体表结构的关系。【方法】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测量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在棕尾別麻蝇B. peregrina成虫、蛹和幼虫体表的附着数量,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显微技术观察供试虫体体壁外长物分布情况以及附着分生孢子情况。【结果】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在棕尾別麻蝇3种虫态上的附着数量差异显著(P=0.0001),成虫附着孢子数量为(1.35±0.12)×106个/头,而蛹和幼虫分别为(0.57±0.09)×106个/头和(0.45±0.06)×106个/头。成虫周身微毛上均有孢子附着;整个蛹体仅棘刺底部呈“绳索状”的褶皱处可发现有孢子的附着;幼虫的体表未发现有孢子的附着。【结论】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在棕尾別麻蝇成虫、蛹、幼虫体表的附着能力与寄主体表结构有密切关系,是蜡蚧轮枝菌对该虫不同虫态间存在致病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15.
采用光学显微镜研究了枣球蜡蚧Eulecaniumgiganteum (Shinji)雄虫在不同发育期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 :该虫雄性完成其生活史需经历初孵若虫、固定若虫、预蛹和蛹、雄成虫 4个阶段。初孵的 1龄若虫为扩散活动期 ,虫体具有发达的单眼、触角和 3对胸足 ,便于寻找寄生场所 ,但泌蜡腺体很少。 1龄后期和 2龄若虫为固定取食期 ,虫体缘毛粗大 ,泌蜡腺体很多 ,蜡泌物在虫体背面堆积成龟背状蜡壳 ,自我保护性很强。预蛹和蛹不再取食 ,虫体隐藏在白色的半透明蜡壳内。与若虫相比 ,体形变化很大 ,预蛹出现翅芽 ,而其它各器官退化 ,眼无 ,触角和足短小且分节不显。到蛹期 ,翅芽、触角和足明显长大 ,并出现感觉毛。成虫期为活动交配期 ,头部出现发达的 5对单眼 ,触角 1 0节 ,密布各种刚毛等感觉器。前翅和足发育完好。  相似文献   
416.
嘴壶夜蛾的形态、生活史及昼夜节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波  胡武新  潘华  杜永均 《昆虫学报》2013,56(12):1440-1451
嘴壶夜蛾Oraesia emarginata (Fabricius)是危害水果果实的重要害虫之一, 其成虫和幼虫取食不同的寄主植物, 可以作为理想的嗅觉研究模式昆虫。为了全面地了解嘴壶夜蛾的形态特性和生物学特性, 本实验通过室内饲喂和红外摄像机观察, 对嘴壶夜蛾各虫态的外部形态、 发育以及昼夜活动节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嘴壶夜蛾的各龄幼虫可以通过体色, 体表色斑的类型、 位置和数量, 以及腹足的数量进行区别。通过蛹的生殖孔和成虫触角能够很好地区别雌雄。在室内饲养条件下, 嘴壶夜蛾的寿命为53.18±1.70 d, 存活率为63.62%±2.15%, 其中幼虫的发育历期最长, 存活率最低, 卵的发育历期最短, 存活率最高, 雄成虫的存活时间显著长于雌成虫(P=0.008)。6龄幼虫的发育历期(5.29±0.15 d)显著长于其余各龄幼虫(P<0.001)。同一龄发育中期幼虫的体长和体重显著大于将蜕皮幼虫和刚蜕皮幼虫(P≤0.037); 第2-6龄刚蜕皮幼虫的体重和体长与前一龄发育中期幼虫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106)。幼虫在光期的孵化、 蜕皮和化蛹比例高于暗期, 而成虫在暗期的飞行、 产卵比例高于光期, 成虫的飞行随着暗期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变少, 光期成虫的飞行主要在开灯之后1 h。成虫交配集中在暗期的第3-5 小时。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嘴壶夜蛾防治措施, 而且为嘴壶夜蛾作为嗅觉研究模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17.
为了探明温度对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发育的影响, 本研究在光周期14L∶10D, 相对湿度75%±1%及不同温度(18, 20, 24, 26, 28和30℃)的实验室条件下, 测定了以南瓜为寄主的扶桑绵粉蚧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 组建了扶桑绵粉蚧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 在18~30℃温度范围内, 随着温度的升高扶桑绵粉蚧的发育速率加快, 且其温度与发育速率的关系符合 Logistic模型。在18~30℃恒温条件下, 扶桑绵粉蚧的雌虫世代发育历期为40.24~80.64 d, 雄虫世代发育历期为25.21~54.31 d; 雌虫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39℃, 有效积温为889.89日·度; 雄虫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58℃, 有效积温为523.47日·度。在26℃时, 扶桑绵粉蚧的世代存活率最高(77.03%), 种群趋势指数也最高(22.98), 有利于种群增长; 而在18℃和30℃, 扶桑绵粉蚧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2.99和9.80。扶桑绵粉蚧有较强的种群发展能力, 但高温和低温都不利于其种群增长。扶桑绵粉蚧发育历期和实验种群表的研究为其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18.
为了探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针叶营养物质含量与其对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抗性的关系, 选择了不同抗性的10个马尾松家系, 分别测定未受松突圆蚧危害植株与受害植株针叶中可溶性糖、 总糖、 可溶性蛋白、 全N、 游离氨基酸、 粗脂肪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和总糖/全N等7个指标, 并采用判别分析法分析这7个指标与马尾松家系对松突圆蚧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马尾松家系不论是否受松突圆蚧的危害,能明显区别抗性组别的指标都是可溶性蛋白(X3)、全N(X4)和游离氨基酸总量(X7),随抗性的降低, 它们的含量呈上升趋势, 受害植株中上述3个指标的含量低于未受害植株; 受害后, 各指标变化量中能明显区别抗性组别的是全N(X4), 随着植株抗性的降低, 针叶中的可溶性蛋白(X3)、全N(X4)和游离氨基酸总量(X7)的含量变化量减小。据此得出:(1)可溶性蛋白(X3)、全N(X4)和游离氨基酸总量(X7)是与抗性关系最密切的指标, 含量与抗性呈负相关关系,变化量与抗性呈正相关关系;(2)受到危害后, 无论含量或变化量, 7个指标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都表现出与抗性的相关性, 构成了有效判别函数的组成变量;(3)因判别分析方法可以分析各指标的综合作用, 应用该方法分析各营养成分与马尾松对松突圆蚧抗性的关系, 比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方法更有优越性。上述研究结果为抗松突圆蚧马尾松家系的选育及其抗性机理的深入研究, 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19.
1996-2008年在韩国入境口岸进口植物上截获了发生于13个国家的盾蚧类昆虫总共51种。本文提供了这些种类的检索表及照片,可供分类鉴定参考。  相似文献   
420.
本文旨在找出重要的指标,从而揭示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的数量变化与环境因素变化、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所受危害程度间相互存在的重要关系。于福建省松突圆蚧发生区选取了4块调查标准样地,对松突圆蚧的6个数量指标和6个环境因子及其对马尾松受危害程度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综合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因子与松突圆蚧数量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综合负相关,全N、全P、温度、雌成虫虫口密度、雄成虫虫口密度、2龄若虫虫口密度都是重要指标。松突圆蚧数量指标与马尾松受危害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综合正向相关性,环境因子与马尾松受危害程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综合相关性。综合相关系数分析所得的各种结果之间非常协调一致,与实际也基本相符。结论认为:环境因子对松突圆蚧数量变化有重要影响,松突圆蚧数量变化对马尾松危害程度有重要影响,而环境因子对马尾松危害程度影响不大;综合相关系数分析法是科学合理的,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值得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