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0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128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166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202篇
  2011年   212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268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143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43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28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篇
  1950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本文调查了402例(男197例,女205例)彝族成人的68项体质指标,计算了20项体质指数,对凉山彝族体质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凉山彝族头面部主要特征为圆头型、中鼻型、狭面型。体部特征为中躯干型、中骨盆型,彝族男性为亚中等型身材,女性为中等型身材;2)四川彝族与广西、云南彝族比较,头宽、额最小宽、形态面高值最大;头长值小;口裂宽、鼻宽居中;面宽值接近,鼻型均为中鼻型。四川彝族男性身高与云南彝族接近,明显高于广西彝族(p<0.01),四川彝族女性身材明显高于云南彝族和广西彝族(p<0.01);3)四川凉山彝族体质特征与阿昌族、怒族、仡佬族等南方少数民族较接近,与四川汉族最接近。  相似文献   
272.
陈淳  张萌 《人类学学报》2018,37(4):577-589
本文回顾了一百多年来细石叶工业在我国的发现和研究,以及从戈壁石核开始的各国学者对亚美史前文化联系的国际探索。目前细石叶的年代以俄国阿尔泰山地区的发现为最早,而在美国俄勒冈州则延续到公元1000年左右。早期的细石叶研究主要采取了分类描述和传播论的文化历史学范式。借鉴日本学者的方法,我国学者开始采用技术-类型学来根据细石核剥片过程对出土材料进行分类,命名了各种楔形石核的技法。之后,我国学者尝试从功能-适应的视角来对细石叶工业进行研究和解释。本文第二作者对以前的方法论做了再思,提出了"细石叶社群"的概念。旨在从环境适应和资源利用的角度思考细石叶社群的结构、信息交流和技术知识的互动,深入研究这类技术的发明和扩散的动因,以便更好了解这类石器技术在史前狩猎采集群中的文化意义和适应优势。  相似文献   
273.
《人类学学报》2018,37(2):158-158
吴新智先生对中国古人类化石特征及演化的研究发现,在整个更新世时期中国古人类化石具有一系列共同特征,并呈现镶嵌性表现特点;同时,部分中国古人类化石上有少量本土罕见但欧洲很常见的特征。基于这些发现,吴新智先生提出"连续进化附带杂交"解释中国地区的古人类演化。这张图展示了在北京周口店、陕西大荔、  相似文献   
274.
许昌人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镇,2005-2017年发掘,揭露面积500余平方米,2007、2014年在9号探方出土包括2颗"许昌人"头骨在内的5个古人类个体,大量的石制品和21种哺乳动物化石。头骨具有东亚古人类、欧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人的镶嵌特征,可能代表一种新型的古老型人类。石制品研究显示,石核类型多样,且以小型双锥形盘状石核为特色;小型工具类型分异明显、加工精细,显示出不同于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的工具技术,而与西方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工具技术上的特点较为一致。此外,遗址出土7件软锤工具,以动物长骨或鹿角为原料,用以修理石质工具。软锤工具的发现,对于认识中国旧石器时代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遗址形成过程的分析,"许昌人"生活时期的沉积环境经历了三个阶段:下部灰绿色滨湖相粉砂堆积所指示的水流动力相对较弱的沉积环境,中部综红色粉砂堆积所指示的水流动力相对较强的沉积环境,以及上部浅棕红色粉砂堆积所指示的相对冷湿、水动力仍然较强的沉积环境。尽管存在水动力强弱上的相对变化,但水动力总体上并不大,以低能量水流为主,文化遗物属于原地埋藏。今后将开展人类艺术行为能力、古人用软锤和压制法制作石器的技术、动物埋藏学和年代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75.
以军都山墓地为代表的"玉皇庙文化"系中国北方青铜时代的一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少数部族文化。本文对军都山墓地出土人骨牙齿标本作牙齿磨耗状况分析,试图为其饮食结构和社会经济形态的探讨提供线索。结果显示:军都山古代人群中,相同年龄组的男女两性牙齿磨耗差异不大;前部牙齿磨耗轻于后部臼齿,第一臼齿磨耗最重;臼齿磨耗样式大多呈现"正常平匀"式,臼齿磨耗角度大多较小,两者均随年龄而变化但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经与其他样本组的对比认为军都山古代人群牙齿磨耗的特点可能与其社会经济农牧兼营的性质有关,推测动物性食物(肉食)可能在军都山古代人群主要饮食结构中占据重要比例,并包含有一定的农业经济成分。不同游牧人群牙齿磨耗程度差异较大,只有结合了磨耗形态及其他信息才有可能更切实地反映其饮食状况。  相似文献   
276.
崔娅铭 《人类学学报》2018,37(2):228-240
额骨是连接面颅和脑颅的重要头骨组成部分,关于现代各个人种的额骨形态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别,这些人种额骨的基本形态如何,变异范围以及与其他人群的相似与差异等问题都尚未完全厘清。而额骨的很多特征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很难进行测量和准确的描述比较。鉴于这些问题,本文将采用基于三维表面半标志点的几何形态测量方法,研究东亚现代人额骨的表面形态及其变异范围,并与欧洲,东南亚,美洲,非洲以及澳洲的现代人群的额骨形态进行对比,为对比不同人群的形态研究建立基础数据。结果显示,额骨形态的变异主要表现在:1)额骨鳞部的额结节和正中矢状脊共同向前隆起或回缩以及相对额骨宽度;2)眉弓的粗壮程度,额结节的侧向发育程度和正中矢状脊的发育情况。为了进一步揭示中国现代人与其他人群在额骨形态上的关系,本文还探讨了额骨大小在不同人群中的差异。结果显示,东亚现代人和欧洲现代人额骨中心大小值的中位数最大,澳洲现代人的最小。东亚现代人的额骨形态与澳洲,欧洲和非洲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为了检验额骨的形态是否与遗传距离一致,作者还对额骨形态距离和遗传距离做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人群的额骨形态与其遗传距离呈显著的相关性,说明本研究结果中不同人群额骨形态上的差异大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遗传距离,并可能进一步反映人群历史。东亚现代人的额骨平均形态在与各个人群比较过程中表现出一致性特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亚现代人群的进化过程是相对独立的。未来额骨的三维几何形态测量可通过扩大标本数量进一步探讨不同性别和不同演化阶段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77.
华龙洞遗址发现于2004年,先后于2006和2014~2017年进行了5次发掘,期间发现了若干古人类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本文是对2014~2016年出土哺乳动物化石的初步研究成果。目前已鉴定出8目24科43种(含未定种)哺乳动物,其中以偶蹄类化石最丰富。化石保存状况较差,以碎骨为主,牙齿较少,完整骨骼更少;但骨骼上鲜见啮齿类啮咬痕迹。华龙洞动物群与南京汤山猿人遗址、和县猿人遗址及重庆盐井沟等动物群较为相似,尤其是与和县猿人遗址及南京猿人遗址动物群最为接近,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都含古人类化石;2)都不含第三纪动物群的孑遗分子;3)都含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大熊猫、剑齿象、巨貘及猪獾等),同时也都含一定量的北方属种,但华龙洞含北方成分相对较少,只发现翁氏麝鼩、麝鼹、变异仓鼠、布氏毛足田鼠、棕熊、李氏野猪、葛氏斑鹿及大角鹿等,华龙洞的大角鹿是该属分布最靠南的地点;4)都含有剑齿象而不含晚更新世常见的亚洲象;5)都含有大量头后骨骼,与以含单个牙齿为主的其它南方洞穴迥然有别。从化石保存状况及属种组成判断,华龙洞堆积时代与和县猿人遗址最为接近,也是中更新世。由于遗址尚未完全暴露,其堆积性质尚不清楚;但从蝙蝠类化石判断,很可能与洞穴堆积有关。  相似文献   
278.
目的:通过比较三种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小鼠NKT细胞功能改变情况,寻找一种在病理生理机制上更接近临床特点的免疫性肝损伤动物模型。方法:4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 A模型组、α-Galcer模型组、LPS/D-Gal N模型组,每组10只。Con A模型组尾静脉注射ConA溶液(18 mg/kg),α-Galcer模型组腹腔注射α-Galcer溶液(40 μg/kg),LPS/D-Gal N模型组腹腔注射LPS溶液(10 μg/kg)和D-Gal N溶液(700 mg/kg)。造模完成后8 h,检测小鼠血清转氨酶ALT、AST水平,计算肝指数,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肝组织NKT细胞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TNF-α、IFN-γ、IL-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肝指数增加(P<0.01或P<0.05),肝组织病理损伤明显,NKT细胞含量显著增加(P<0.01或P<0.05),TNF-α、IFN-γ、IL-6表达均明显上调(P<0.01);各模型组之间比较,α-Galcer模型组血清ALT、AST含量显著低于Con A组(P<0.05),病理损伤也相对较轻,LPS/D-Gal N模型组NKT细胞含量明显低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Con A、α-Galcer和LPS/D-Gal N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小鼠NKT细胞明显激活,介导炎症紊乱;其中,以Con A诱导的动物模型肝脏病理损伤及免疫紊乱最为明显,更符合疾病临床特点,可作为免疫性肝损伤的首选模型。  相似文献   
279.
目的:探讨白花蛇舌草(HD)对Ⅱ型胶原蛋白诱导的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CIA)的治疗作用。方法:取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造模组50只,造模组于背部皮内注射Ⅱ型胶原乳剂建立CIA大鼠模型,采用大鼠关节炎评分法评价其模型是否复制成功。造模组再随机分为模型组、雷公藤多苷(GTW)6 mg/kg组、白花蛇舌草3、6、12 g/kg组,每组10只,每天灌胃给予相应的试剂。每周观察关节炎指数和痛阈,于连续干预28 d后,各组大鼠眼眶静脉取血,观察白细胞介素1β(IL-l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及护骨素(OPG)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关节炎指数,血清IL-lβ、TNF-α、PGE2、RANKL、OPG及RANKL/OPG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光照阈值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雷公藤多苷组、白花蛇舌草低、中、高剂量组关节炎指数,血清IL-lβ、TNF-α、PGE2、RANKL、OPG及RANKL/OPG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光照阈值明显升高(P<0.05)。结论:白花蛇舌草可明显降低CIA模型大鼠关节炎指数,升高痛域阈值,下调IL-lβ、TNF-α、PGE2、RANKL、OPG水平,从而有效的防治CIA。  相似文献   
280.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对磷酸三钙(TCP)磨损颗粒诱导的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36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3组(n=12):假手术(Sham)组、TCP磨损颗粒(TCP)组和N-乙酰-L-半胱氨酸(NAC)组。将TCP磨损颗粒30 mg包埋于小鼠颅骨顶部构建假体周围骨溶解模型,于术后第2天颅顶骨膜局部注射NAC(1.0 mg/kg),隔日1次,持续2周后处死动物采血、取颅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小鼠颅骨假体周围骨溶解情况;ELISA和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Western blot检测假体周围骨组织中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磷酸化PERK(p-PERK)、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2α(eIF2α)和磷酸化eIF2α(p-eIF2α)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TCP组小鼠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及假体周围骨溶解面积显著增加(P<0.05),T-AOC含量和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GRP78蛋白质表达、p-PERK/PERK和p-eIF2α/eIF2α值显著升高。与TCP组比较,NAC组小鼠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及骨溶解面积明显减少(P<0.05),血清T-AOC含量和SOD活性明显增加(P<0.05),GRP78蛋白质表达、p-PERK/PERK和p-eIF2α/eIF2α值明显降低。结论:抑制氧化应激可阻止TCP磨损颗粒诱导的假体周围骨溶解,其机制可能与PERK/eIF2α通路的失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