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6篇
  免费   244篇
  国内免费   1227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430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167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43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Plants reorient their growth towards light to optimize photosynthetic light capture--a process known as phototropism. Phototropins are the photoreceptors essential for phototropic growth towards blue and ultraviolet-A (UV- A) light. Here we detail a phototropic response towards UV-B in etiolated Arabidopsis seedlings. We report that early differential growth is mediated by phototropins but clear phototropic bending to UV-B is maintained in photl phot2 double mutants. We further show that this phototropin-independent phototropic response to UV-B requires the UVoB photoreceptor UVR8. Broad UV-B-mediated repression of auxin-responsive genes suggests that UVR8 regulates directional bending by affecting auxin signaling. Kinetic analysis shows that UVR8-dependent directional bending occurs later than the phototropin response. We conclude that plants may use the full short-wavelength spectrum of sunlight to efficiently reorient photosynthetic tissue with incoming light.  相似文献   
992.
王艳  王耀  查小霞  游岚岚  周江英  周辉 《生物磁学》2013,(24):4667-4670
摘要目的:比较超声造影(CEUS)和增强CT(CECT)鉴别诊断肾实质性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将93例肾脏肿瘤患者分别给予CEUS与CECT检查,将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作对照,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两种诊断方法的特异度无显著差异,P〉0.05;而CEUS对肾脏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度及准确率均显著优于CECT,P〈0.05。结论:CEUS在鉴别诊断肾实质性肿瘤方面较CECT在敏感度和准确率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临床上二者联合应用可优势互补,提高肾脏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以化脓性肝脓肿(PLA)为初始表现的原发性肝癌(PLC)的临床特点,总结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脏外科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0例以PLA为初始表现的PLC患者以及269例同期收入院的PL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以PLA为初始表现的PLC患者可表现为发热、寒战、右上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体重减轻以及黄疸等。实验室检查显示以PLA为初始表现的PLC患者甲胎蛋白(AFP)和糖类抗原19-9(CA19—9)升高的比例显著高于PLA患者,但其他实验室检查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除静脉抗生素治疗外均接受了有创治疗,生存时间最长为13个月,最短仅为2个月。结论:对于AFP及CA199升高的PLA患者要警惕伴发PLC的可能。肝脏增强CT检查对AFP及CA199正常的此类患者有较大的诊断价值。早期准确诊断,把握手术时机是提高此类患者预后的根本。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大鼠后肢移植是带血管的骨髓移植的主要模型,同时含有骨髓和骨髓微环境,有利于免疫耐受的诱导.但其成分复杂,为研究其中骨髓的作用,构建一个成分相对单一的带血管的骨髓移植模型.方法:以MHC不相符的近交系Lewis和BN大鼠分别作为供体或受体,将含血管蒂的供体2/3股骨移植到受体腹股沟区,显微吻合供受体间的股动静脉.实验分为3组:同基因移植组Lewis→Lewis;排斥组Lewis→BN;免疫抑制组Lewis→BN,术后给予环孢素A.通过大体和病理学检查观察各组移植物存活情况,外周血流式监测排斥组和免疫抑制组的嵌合水平.结果:术后7d,排斥组排斥反应显著,骨髓细胞明显减少、坏死,外周血嵌合水平几乎为0,而同基因移植组股骨存活良好,骨髓HE染色大致正常,可见髓腔内有大量的嗜碱性骨髓细胞;术后60 d,同系移植组和免疫抑制组的大体观察及组织病理学大致相同,均证实移植物存活良好,同时流式可见免疫抑制组术后7、28、60 d外周血中存在供体特异性的嵌合.结论:带血管蒂的部分股骨移植物是一个简便可靠的带血管的骨髓移植模型,嵌合分析表明其具有诱导耐受的潜能,有利于阐明异体复合组织中骨髓对免疫耐受诱导的作用和机制.  相似文献   
995.
生物钟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生物界细胞的内源节律性保持机制。生物钟机制的存在可以使生物体的代谢行为产生并维持以24 h为周期的昼夜节律,从而更好地适应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环境条件昼夜间节律性变化。蓝藻是目前生物钟分子机制研究中的模式生物,其依赖于k ai基因家族成员的核心生物钟调控模式已经被众多研究者详细阐明。蓝藻生物钟的核心振荡器是由蓝藻k aiA/B/C的编码产物来调控的,Kai蛋白的表达模式具有节律性。KaiC蛋白磷酸化状态的节律性循环及输入、输出途径相关组成蛋白的翻译后修饰状态节律性循环共同组成其反馈回路,负责维持生物钟节律性振荡的持续进行并与环境周期保持同步。传统的蓝藻生物钟分子机制模型认为,节律性表达基因翻译产物的转录/翻译负反馈抑制环是生物节律性维持和输出的关键。遗憾的是,在其它物种生物钟分子机制研究中未发现由kai基因家族成员同源基因组成的节律性标签,这表明以k aiA/B/C为核心振荡器的生物钟系统并不是一种跨物种保守的生物钟系统。近期,人们发现非转录/翻译依赖的振荡器(NTO)也具有成为生物节律性产生和维持的“源动力”的可能。过氧化物氧化还原酶(PRX)氧化还原状态节律性是第一种被报道的跨物种保守的NTO节律性标签,这也日渐成为蓝藻生物钟分子机制研究新的热点。  相似文献   
996.
以哥伦比亚生态型(Columbia-0)的野生型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为实验材料,分别采用12.96KJ.m-2.d-1、17.28 KJ.m-2.d-1、21.60 KJ.m-2.d-1三种不同的UV-B剂量对9日龄拟南芥幼苗进行辐射处理,然后对微管蛋白进行纯化,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和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初步研究了增强UV-B对不同处理组微管蛋白的影响,进一步用免疫印迹鉴定微管蛋白并比较不同处理组微管蛋白差异。结果表明,增强UV-B辐射对拟南芥叶片微管蛋白的含量有影响,与对照相比,不同剂量UV-B辐射处理组微管蛋白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97.
李术艺  冯旗  董依然 《微生物学报》2021,61(6):1632-1649
地质封存将工业和能源相关领域生产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CO2)进行捕集并注入到深部地下岩石构造中,以实现长期储存的目标,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CO2长期封存的重要可行性手段之一。向深部地下地质构造中注入大量CO2会导致深地环境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引起原生微生物活性及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因此,地质封存CO2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深地微生物驱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同时,微生物在短期和长期的超临界CO2(scCO2)胁迫作用下,也会通过不同的适应性进化方式影响CO2在地下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赋存形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发展现状以及地质封存CO2影响条件下的scCO2-水-微生物-矿物的相互作用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并展望了利用深地微生物强化CO2固定以及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产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观察研究年轻健康正常人的静息桡动脉脉搏波特征及单次个体化运动后脉搏波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阜外医院年轻健康、无任何疾病诊断的正常人16例,首先完成症状限制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根据CPET计算Δ50%功率为个体化精准运动强度,完成持续30 min的单次运动。于运动前和运动后10 min、20 min、30 min分别测量50 s桡动脉脉搏波,先用软件自动定点再人工复检得到每个脉搏波特征点:起始点(B)、主波波峰点(P1)、重搏波波谷点(PL)、重搏波波峰点(P2)、结束点(E),从仪器中导出各点对应的横坐标(时间T)和纵坐标(幅值Y)的原始数据,将上一个脉搏波的结束点E视为下一个波的起始点B,TB归零,得到主要观察指标:YB、YP1、YPL、YP2及TP1、TPL、TP2、TE,并计算出ΔYP1(YP1-YB)、ΔYPL(YPL-YB)、ΔYP2(YP2-YB),TE-TPL、(TE-TPL)/TPL、脉率,S1(主波升支斜率)、S2(重搏波升支斜率),ΔYP2-ΔYPL、TP2-TPL作为次要观察指标;定义波峰明显的重搏波为YP2>YPL,计算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50 s内YP2>YPL的波形个数/波形总个数×100%);对每位患者运动前后的50 s脉搏波数据个体化分析,再将所有数据求均值进行整体分析。结果: ①16例年轻健康受试者(男10女6),年龄(30.6±6.4,24~48)岁;身高(170.4±8.2, 160~188)cm;体质量(63.9±12.8, 43~87)kg。②静息时YB(87.2±5.8,78.1~95.9)、YP1(223.5±15.8,192.7~242.3)、YPL(122.8±7.8,110.0~133.8)、YP2(131.4±4.9,116.7~137.5)、TP1(126.2±42.2,94.2~280.0)、TPL(360.2±44.8,311.5~507.3)、TP2(432.4±50.8,376.2~589.0)、TE(899.7±86.9,728.3~1042.0);ΔYP1(136.3±19.9,96.8~158.6)、ΔYPL(35.7±10.7,16.0~55.7)、ΔYP2(44.3±8.1,22.5~56.5)、TE-TPL(539.5±79.3,405.9~691.3)、(TE-TPL)/TPL(1.5±0.3,0.8~2.0)、脉率(67.3±6.6,57.6~82.4)、S1(1.1±0.2,0.6~1.4)、S2(0.1±0.1,0.0~0.2)、ΔYP2-ΔYPL(8.6±6.1,0.9 ~19.8)、TP2-TPL(72.3±19.9,38.3~108.4)。③运动后10 min, YPL(97.0±13.2比122.8±7.8)、YP2(109.6±12.8比131.4±4.9)、ΔYPL(6.6±9.8比35.7±10.7)、ΔYP2(19.3±11.2比44.3±8.1)显著减小,TE(667.8±123.1比899.7±86.9)、TE-TPL(330.2±128.4比539.5±79.3)、(TE-TPL)/TPL(1.0±0.4比1.5±0.3)显著减小,而脉率(92.2±14.0比67.3±6.6)、ΔYP2-ΔYPL(12.7±9.7比8.6±6.1)、 TP2-TPL(98.0±38.1比72.3±19.9)显著增大(P均<0.05)。运动后20 min和30 min的脉搏波变化趋势与运动后10 min保持一致,但从20 min开始大部分指标逐渐向运动前静息水平恢复。④静息时16例正常人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为94.5%,运动后10 min(96.3%)、20 min(98.5%)、30 min(99.8%)的出现率升高(P均<0.01)。其中10例运动前后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均维持在100%左右;2例运动前出现率已达100%,但运动后10 min有所降低,后又继续升高,30 min时恢复到100%;3例静息出现率偏低,运动后升高近100%;还有1例仅运动后20 min出现率偏低,考虑人为因素影响。结论: 运动对正常人脉搏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重搏波上;整体上看,单次精准功率运动后,重搏波位置降低、幅度加深,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普遍提高,且这种改变至少能维持30 min;从个体上看,每位受试者的反应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99.
王伟  唐定中 《植物学报》2021,56(2):142-146
植物先天免疫系统在抵御病原菌入侵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要包括两个层次, 即病原菌相关分子模式和效应因子分别触发的PTI和ETI免疫反应。PTI和ETI分别由植物细胞膜表面模式识别受体(PRRs)和胞内免疫受体(NLRs)激活, 具有特异的激活机制, 但是两者激活的下游免疫事件相互重叠。PTI和ETI是否为泾渭分明的两道防线, 以及ETI与PTI下游事件为何如此相似, 一直是植物免疫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最近,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辛秀芳团队与合作者利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与丁香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yringae)互作系统对PTI和ETI在机制上的联系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PRRs和共受体参与ETI, 而活性氧的产生是联系PRRs和NLRs所介导的免疫早期信号事件。他们还发现NLRs信号能够迅速增强PTI关键因子的转录和蛋白水平, PTI的增强在ETI免疫反应中不可或缺。该研究从机制上解析了植物免疫领域中长期悬而未决的PTI与ETI相似性之谜, 是该领域的一项突破性进展, 为未来作物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00.
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方法之一,但是在放疗的过程中,辐射对肿瘤细胞造成杀伤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辐射旁效应(radiation-induced bystander effect,RIBE)对肿瘤周围正常组织造成损伤等不良反应。近期研究表明,辐射旁效应的产生是由细胞间隙连接和可溶性细胞信号分子介导的,主要包括间隙连接蛋白(Cx)、组织蛋白酶B(CTSB)、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以及活性氧和氮氧化物等。该文针对这些关键靶点蛋白,总结了相关的治疗药物,并进一步比较分析了药物使用的优缺点,对临床预防肿瘤放疗所形成的旁效应损伤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