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357篇 |
免费 | 666篇 |
国内免费 | 6380篇 |
专业分类
2240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2篇 |
2023年 | 365篇 |
2022年 | 486篇 |
2021年 | 559篇 |
2020年 | 505篇 |
2019年 | 432篇 |
2018年 | 327篇 |
2017年 | 392篇 |
2016年 | 416篇 |
2015年 | 476篇 |
2014年 | 862篇 |
2013年 | 661篇 |
2012年 | 868篇 |
2011年 | 975篇 |
2010年 | 1021篇 |
2009年 | 1117篇 |
2008年 | 1327篇 |
2007年 | 1027篇 |
2006年 | 1003篇 |
2005年 | 1018篇 |
2004年 | 1110篇 |
2003年 | 988篇 |
2002年 | 930篇 |
2001年 | 865篇 |
2000年 | 682篇 |
1999年 | 582篇 |
1998年 | 488篇 |
1997年 | 420篇 |
1996年 | 393篇 |
1995年 | 362篇 |
1994年 | 306篇 |
1993年 | 237篇 |
1992年 | 215篇 |
1991年 | 200篇 |
1990年 | 155篇 |
1989年 | 160篇 |
1988年 | 44篇 |
1987年 | 32篇 |
1986年 | 39篇 |
1985年 | 86篇 |
1984年 | 40篇 |
1983年 | 42篇 |
1982年 | 30篇 |
1981年 | 36篇 |
1963年 | 4篇 |
1950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细胞粘附分子3 (cell adhesion molecule 3, CAM3)是免疫球蛋白家族(immunoglobulin family, IgSF)的一员,在细胞黏连、外源病原体的识别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实验利用末端快速克隆(RACE)技术,克隆获得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acata martensii)细胞粘附分子3的全长序列(Pm-CAM3),并使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 q RT-PCR)技术检测了Pm-CAM3在马氏珠母贝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Pm-CAM3基因全长2 245 bp。其中5'UTR 335 bp,3'UTR 166 bp,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 744 bp,共编码581个氨基酸;预测其相对分子量为63.21 kD,等电点为5.07,脂溶指数(aliphatic index)为67.21;总平均亲水性(grand averageofhydropathy, GRAVY)为-0.549,属于亲水性蛋白;Pm-CAM3具有跨膜结构域,其胞外区域具有一个Ig SF家族典型的Ig结构域以及一个Ig-like结构域。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Pm-CAM3在物种间的保守性较低,其中Pm-CAM3与太平洋牡蛎的CAM3 (Crassostrea gigas, Cg-CAM3)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但仅为37%。qRT-PCR分析表明Pm-CAM3在马氏珠母贝的9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鳃中的表达量最高(p<0.05)。 相似文献
952.
矮秆已被广泛用于改良作物的抗倒伏性状,培育理想株型,从而提高作物产量。玉米矮秆突变体K123d由自交系K123自然突变产生。本研究比较该突变体与野生型主要农艺性状差异及其对赤霉素的敏感性;用K123d与株高不同的3个自交系分别构建F1、BC和F2群体,分析矮秆性状的遗传模式;以K169/K123d-F2为定位群体,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SA),运用SSR标记定位矮秆基因d123;参照br-2序列信息分段设计特异引物,同源克隆d123。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K123d株高降低35.59%,穗位高降低、节间缩短、叶片较直立,但结实率差,对赤霉素敏感;在F2群体和BC1群体中,正常植株与矮秆植株分离比例分别符合3∶1和1∶1,说明矮秆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其矮秆基因d123定位于第一条染色体上SSR标记umc1278和bnlg1564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2.8 c M和7.3 c M;同源克隆显示d123与br-2存在12个碱基替换,其中第4个外显子编码的一个谷氨酸被替换为赖氨酸。由此可见,矮秆突变体K123d为br-2的一个突变类型,对矮化育种具有进一步研究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53.
以沙棘为研究对象,通过RACE、基因克隆和定量PCR技术,克隆并分析沙棘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基因(PEPCK)的序列信息,以及进化树构建和氨基酸的二级结构分析,比较NaCl胁迫后PEPCK基因的表达变化,为揭示PEPCK基因在沙棘抗性方面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结果显示:(1)成功克隆了沙棘PEPCK基因,该基因开放阅读框(ORF)为2 001bp,编码666个氨基酸。(2)序列分析表明,沙棘PEPCK与蓖麻、黄顶菊、核桃等序列一致性高达85%以上;进化上沙棘PEPCK基因与蓖麻和狭叶羽扇豆较近,与烟草、拟南芥进化关系较远。(3)在300mmol·L~(-1) NaCl盐胁迫下,沙棘PEPCK基因表达在胁迫组中显著上升,胁迫后7d时为未处理的2.5倍,15d时达到未处理的3.2倍。研究表明,沙棘PEPCK基因在沙棘适应外源盐胁迫的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54.
快速获取55型腺病毒基因组序列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快速获取55型腺病毒的全长基因组序列的方法。【方法】根据55型腺病毒的基因组特点,设计覆盖55型腺病毒基因组序列的12对引物,分别以55型腺病毒DNA为模板,扩增得到12个PCR产物,通过对12个PCR产物测序及序列拼接,获得55型腺病毒的全长基因组序列。【结果】从本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者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得到一株55型腺病毒毒株SF04/SC/2016,以其DNA为模板扩增成功获得12个PCR产物,对其进行测序,并对12段序列进行拼接得到55型腺病毒的全长基因组序列,与已报到的各型腺病毒序列进行比对,采用邻位相连法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所得序列与55型腺病毒处于同一分支,进一步确认该病原体为55型腺病毒。【结论】研究公布的序列和方法,能够实现更方便对腺病毒的快速测序,为揭示55型腺病毒的进化特点及制订疾病防控策略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55.
2型糖尿病患者醛糖还原酶基因5′调控区的多态性与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醛糖还原酶基因 5′调控区存在的可引起蛋白质表达发生改变的遗传变异及这些变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 ,应用PCR SSCP分析对醛糖还原酶基因 5′调控区 - 60 9~ + 4 0的DNA片段进行了筛选 .所有变异体均进行DNA序列分析并克隆至氯霉素乙酰转移酶报告基因载体(pCATreportervector) ,然后将重组质粒转染HeLa细胞 ,通过检测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的活性求出启动子的相对活性 .同时进行凝胶滞留试验与足纹分析以确定DNA与核蛋白的相互作用 .结果显示 ,在 1 45名 2型糖尿病患者及 1 2 3名正常对照的醛糖还原酶基因 5′调控区除野生型外 ,共发现 2种多态性 [C( - 1 0 6)T、C( - 1 2 )G].在正常对照与患者中 ,基因型WT WT ,WT C( - 1 2 )G和WT C( - 1 0 6)T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在有视网膜并发症与无视网膜并发症的 2型糖尿病患者中 ,WT C( -1 0 6)T的发生率分别为 35 5%和 1 7 9% ( χ2 =4 0 0 ,P <0 0 5) ,WT C( - 1 2 )G的发生率分别为1 5 5%和 3 3% ( χ2 =3 43,P >0 0 5) .在有并发症的患者中 ,WT C( - 1 2 )G和WT C( - 1 0 6)T两者的总发生率为 42 3% ,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的患者 ( 2 0 0 % ) ( χ2 =6 2 3,P <0 0 2 5) .野生型 ,C( - 1 2 )G和C( - 1 0 6)T等 3种调控序列的相对活性分别为 相似文献
956.
蛋白质磷酸化是细胞信号传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MAPKs(Ser-Thr蛋白激酶家族)可使多种细胞膜及核蛋白磷酸化,是细胞对外界刺激(如丝裂原)反应的重要调控者,核糖体亚单位激酶PSK作为其重要的下游效应分子可被MAPKs家族的EPK蛋白激酶特异地磷酸化而激活。近年来的研究发现RSKs是MAPKs下游调节细胞生存和细胞周期的蛋白激酶,对其结构和活性的分析表明,它在细胞中具有重要的功能意义,本文将对RSKs的生物学活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57.
目的:研究前期建立的脂联素基因剔除小鼠模型在基础状态的葡萄糖代谢及骨代谢状态。方法:采用长期追踪野生型和该基因剔除纯合子小鼠的体重和空腹血糖水平,并进行葡萄糖耐量(GTT)和胰岛素耐量(ITT)试验以评价该小鼠的葡萄糖代谢能力。对骨代谢的初步研究采用检测小鼠骨密度(BMD)的方式。结果:发现该基因剔除小鼠在6w时,出现空腹血糖比对照组显著低下的现象,而随着鼠龄的增长,血糖水平又趋于正常。GTT和ITT试验证明该基因剔除小鼠无糖尿病或胰岛素抵抗表型。BMD检测亦显示该小鼠在基础状态下无骨密度低下的现象。结论:脂联素基因剔除小鼠在基础状态下并无显著的糖代谢和骨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958.
欧李自交不亲和S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6株欧李优选株系为实验材料,利用引物EM-PC2consFD和EM-PC3consRD对欧李进行S等位基因的专一性PCR扩增、克隆测序,获得了9个大小不同的序列,经BLAST分析确定为欧李的9个新S基因,分别命名为S1~S9,GenBank登录号依次为EF569602、EF569603、EF577404、EF577405、EF595836、EF595837、EF601047、EF653137、EF653138,并确定了6株欧李优选株系的S基因型。依据欧李的9个新S基因和李属其它S基因构建系统树,聚类结果显示李、杏、梅、欧李、扁桃及甜樱桃种间相互交叉,表明李属果树的S基因起源于共同的祖先;李、杏、梅、扁桃及甜樱桃应归为一个属,即李属;并初步探讨了欧李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959.
Jun Liu Da Ha Zongming Xie Chunmei Wang Huiwen Wang Wanke Zhang Jinsong Zhang Shouyi Chen 《遗传学报》2008,35(7):441-449
Plant morphology is specified by leaves and flowers, and the shoot apical meristem (SAM) defines the architecture of plant leaves and flowers. Here, we reported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a soybean KNOX gene GmKNT1, which was highly homologous to Arabidopsis STM. The GmKNT1 was strongly expressed in roots, flowers and developing seeds. Its expression could be induced by IAA, ABA and JA, but inhibited by GA or cytokinin. Staining of the transgenic plants overexpressing GmKNT1-GUS fusion protein revealed that the GmKNT1 was mainly expressed at lobe region, SAM of young leaves, sepal and carpel, not in seed and mature leave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 copy (SEM) disclosed multiple changes in morphology of the epidermal cells and stigma. The transgenic Arabidopsis plants overexpress- ing the GmKNT1 showed small and lobed leaves, shortened internodes and small clustered inflorescence. The lobed leaves might result from the function of the meristems located at the boundary of the leaf. Compared with wild type plants, transgenic plants had higher ex- pression of the SAM-related genes including the CUP, WUS, CUC1, KNAT2 and KNAT6.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GmKNT1 could affect multiple aspects of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by regulation of downstream genes expression. 相似文献
960.
以黑曲霉(A.niger)TCCC41013的总RNA作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出含自身信号肽的脯氨酸蛋白内肽酶基因,将其插入pUCm-T载体上,经PCR和酶切鉴定后进行测序并分析.所克隆的PEP基因全长为1 581bp,编码526个氨基酸残基,成熟肽为504个氨基酸残基.与GeneBank中已报道的A.niger CBS513.88的PEP序列同源性最高,达到99.75%.脯氨酸蛋白内肽酶是一种新型的丝氨酸蛋白酶,黑曲霉PEP与已克隆的其他菌种的PEP同源性不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