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0篇
  26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纤毛虫分子系统发育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回顾纤毛虫分子系统发育学产生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介绍了随着20年中RFLP、RAPD和DNA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为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在种群遗传多样性与进化、种上阶元系统发育学两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和近期研究进展,最后在探讨纤毛虫分子系统发育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的同时,预测了纤毛虫分子系统发育学今后将极大地推动真核生物的起源与进化,内共生等重要生物进化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42.
测定了采自南极的南极隐(虫兆)(Cryptopygus nanjiensis)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Ⅱ(COⅡ)基因序列,并测定了拉提疣(虫兆)(Neanura latior)、梅坞格蚖(Gracilentulusmaijiawensis)和韦氏鳞(虫八)(Lepidocampa weberi)的COⅡ基因序列.对序列的A+T含量、核苷酸取代和转换/颠换(TS/TV)频率进行了统计分析.计算了种间Tamura-Nei遗传距离,以甲壳类无甲目(Anostraca)的一种卤虫Artemia franciscana作为外群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对无翅类昆虫线粒体COⅡ基因序列A+T含量的进化倾向性、类群间的遗传分歧和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3.
【目的】通过对内蒙古阿拉善骆驼生活环境中水生双翅目昆虫的调查研究,以明确其种类的组成和分布。【方法】于2014年5-9月利用网捕法,调查了阿拉善骆驼生活环境水生双翅目昆虫。对鉴定的吸血种类的COI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序和分析。【结果】共发现水生双翅目昆虫21科41属47种,其中有16种为内蒙古地区新记录,12种为吸血种类,长角亚目、芒角亚目和短角亚目个体数量分别占水生双翅目昆虫总数的49.3%,43.5%和7.2%。分子数据分析显示,12种吸血水生双翅目昆虫的COI基因序列一致性在75.9%~97.3%之间,不同科之间大部分水生双翅目昆虫差异显著,科内不同属间差异也较明显。【结论】本研究基本上掌握了内蒙古骆驼生活环境水生双翅目昆虫的种类,特别是吸血种类,为后期骆驼福斯盘尾丝虫病传播媒介种属的确定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4.
目的 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纳入的标准菌种质控新方法,并评价不同批号标准菌种的质量稳定性。方法 对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同时整合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多位点序列分型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等质控新方法,进行标准菌种质控新方法的建立,并对标准菌种的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形成了适用于《中国药典》中标准菌种的方法,并通过整合的质控新方法对不同批号的标准菌种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菌种质量稳定,遗传信息无改变。同时,建立了标准菌种16SrRNA基因标准序列、PFGE标准指纹图谱和标准基因型。结论 标准菌种质控新方法的研究,为更加全面、深入地评价标准菌种的质量提供了依据;建立的标准菌种质量控制体系及标准菌种质控鉴定信息,为标准菌种持续的质量控制奠定了重要的参比信息基础。  相似文献   
45.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10):I0002-I0002
据abc网站2007年9月4日报道,首个个人详细基因组图显示基因代码甚至比以前所认为的更加复杂。比如,科学仍无法精确解开某些人眼睛蓝色之迷。[第一段]  相似文献   
46.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yellow mosaic virus (WYMV) is transmitted by a fungal vector through soil and causes serious wheat yield losses due to yellow mosaic disease, with yellow-streaked leaves and stunted plants.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 (AFLP) and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molecular linkages with the resistance gene against WYMV.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was performed with an F2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the cross of cultivar Ningmai 9 (resistant) × cultivar Yangmai 10 (susceptible). By screening among the resistant or susceptible parents, the F2 pools and the individuals in the F2 population with 64 combined selective AFLP primers (EcoRI/MseI) or 290 reported SSR primers, a polymorphic DNA segment (approximately 120 bp) was amplified using the primer pair E2/M5, and an SSR marker (approximately 180 bp) was located on wheat chromosome 2A using the primer Xgwm328. Analysis with MAPMAKER/Exp Version 3.0b (Whitehead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Cambridge, MA, USA) indicated that these two markers were domin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resistance gene at distances of 5.4 cM or 17.6 cM, respectively. The resistance gene to WYMV derived from Ningmai 9, is temporarily named YmNM, and was mapped to wheat chromosome 2A.  相似文献   
47.
“外源基因全序列结构优化”是依据外源基因序列结构是影响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重要因素,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实现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的策略。该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目的基因全序列变异文库的构建;2利用高通量表达筛选载体从变异文库中筛选表达突变体;3表达突变体的鉴定和表达研究。其中,变异文库的构建方法和性质对研究的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变异文库的构建可有多种方法,其中低频率的随机突变方法是一重要的类型。为了探索最适合突变的方法,我们以HIV-1gp120-801基因为模型、选用了一组基于PCR技术的基因随机突变技术用来构…  相似文献   
48.
于文  琦祖和 《病毒学报》1997,13(4):314-318
将核心抗原基因起始码下游的序列,构建两个CAT报告基因表达质粒,即pCATN I和pCATNⅡ,转染HepG2与CV-1细胞后,均可使CAT报告基因表达,表现出启动子活性。  相似文献   
49.
测定山西7个不同地域金钱豹9个体mtDNA ND5基因部分序列,结合GenBank下载的37条序列,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用豹属的狮Panthera leo和虎Panthera tigris作外群,构建其不同单倍型的NJ分子聚类关系。46条序列共产生18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指数表明金钱豹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AMOVA分析显示其种群间出现显著的遗传分化。单倍型聚类分析表明,亚洲和非洲种群尽管有一定的分化,但其置信度很低,不足以形成各自独立的分支。  相似文献   
50.
测定了鬣羚在中国的7个地方种群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419bp的片段序列,并分析了其序列差异,构建了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鬣羚各种群间的序列差异在0-14.31%,鬣羚种群最早在大约5.7百万年有共同的母系祖先,并且在中国最早可能是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区域开始演化的。随后向周围地区辐射扩散,日本鬣羚的分化时间大约在3.1百万年前,并且可能是从中国大陆迁移过去的。白玉和道孚的鬣羚种群(与其它种群的碱基替换率>11.21%),日本鬣养分种群(与其它种群的碱基替换率>7.63%),洛扎的鬣羚种群(与其它种群的碱基替换率>4.05%)的分化估计已接近或达到亚种水平。鬣羚在中国至少存在3个进化显单元:A.白玉和道孚种群;B.洛扎种群;C.隆子,陕西,皖南和德格种群,建议将它们分开管理,避免杂交,以保存遗传分歧较大的类群及其进化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