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6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774篇
  4605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223篇
  2011年   249篇
  2010年   255篇
  2009年   245篇
  2008年   290篇
  2007年   227篇
  2006年   181篇
  2005年   208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94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110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130篇
  1994年   123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77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8篇
  197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51.
冠脉结扎法制做大鼠心肌缺血模型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38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缝扎大鼠冠脉左前降支,于左室前外侧壁形成缺血区域,约占左室壁面积的20%~50%。结果完成85例动物模型制作,存活74只,其中60只据术中所见、心电图、及病理检查证实有明确的心肌缺血,心功能下降。结论该方法制作简单可行,动物存活率满意;但模型欠稳定,需标本量较大以充分筛选。  相似文献   
152.
植物的传粉媒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种子植物的传粉形成了多种媒介,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其中昆虫和风是两种最主要的传播媒介。昆虫与被子植物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进化。  相似文献   
153.
AgBiotech Reporter 2003年7月20卷7期6页报道:加拿大SynGene Biotek公司经验Santosh Misra宣称,最近该公司首次利用单基因育成具有广谱抗病能力的植物。这种单一的基因可编码肽的形成,从而产生了“植物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154.
Agricell Report 2003年40卷3期19页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营养学系的科学家B.Llonnerdal及其同事,已将连锁于水稻谷蛋白1启动子和信号序列的合成人乳铁蛋白(HLF)基因导入水稻细胞。  相似文献   
155.
黄原胶是一种亲水杂多糖,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但因其自身带有菌黄素而呈黄色, 限制了其应用范围。野油菜黄单胞菌工程菌株Xanthomonas campestris ΔrpfBΔxanK可以生产不含有菌黄素的黄原胶,命名为“白原胶”,具有极其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但其发酵培养条件亟待进一步优化。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Xanthomonas campestris ΔrpfBΔxanK菌株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以提升胶体产量,并用15 L机械搅拌发酵罐进行放大验证,对最终生产的胶体和市售黄原胶通过红外光谱进行比对验证。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培养基为玉米淀粉蔗糖(31,质量比)5%(质量分数,下同),蛋白胨0.2%,K2HPO4 0.4%,CaCO3 0.5%,大豆0.3%,初始pH 8,接种量5%(体积分数),摇床转速220 r/min,发酵温度28 ℃,发酵时间72 h。摇瓶产量可以达到33.8 g/L。经15 L机械搅拌发酵罐扩大实验,前期通气量1 vvm,后期逐渐增大到2 vvm,前36 h 转速250 r/min,后36 h 转速400 r/min,发酵72 h最终产量为38.4 g/L。红外光谱分析显示,白原胶结构与市售黄原胶结构吻合,证明两者具有相同的结构。本研究为Xanthomonas campestris ΔrpfBΔxanK菌株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发酵策略,为白原胶进一步的工业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6.
动物细菌性疾病一直是困扰我国兽医临床和畜禽健康养殖的一大难题,细菌性疾病的传播能力及耐药性变异能力使临床用药举步维艰,而不合理用药导致的药物残留问题,不仅危害动物和人类健康,也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动物细菌性疫病的快速诊断是阻断细菌传播的先决条件之一,也是制定合理用药方案的基础。微生物检测方法是动物细菌性疫病快速诊断的主要技术手段。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技术仍是现阶段的主流方法。然而,随着细菌不断变异,生存环境不断变化,传统方法不足以应对细菌变异多样、抗菌药物匮乏的当下。不断革新的微生物检测技术也随科技发展产生了许多满足临床需求的新兴技术,不仅可以快速诊断动物细菌性疾病,区分活死细菌数量,也能直观的反应细菌与药物的相互作用。本文从传统的检测手段到基于核酸、蛋白质、细菌光谱特性等更加快速、精确的检测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同时也拓展并提出了宿主导向用药方案的临床微生物检测需求,对于微生物检测技术的综述为临床诊断动物细菌性疫病提供了方法,为兽医临床精准用药提供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57.
三叶虫是古生代海洋中最引人注目的节肢动物之一, 其外骨骼具有极高的多样性。相较于易于保存的矿化外骨骼, 三叶虫的软躯体构造往往难以在化石记录中保存, 这增加了三叶虫内部构造解剖和演化的研究难度。寒武纪布尔吉斯页岩型特异埋藏化石群中独特的保存条件使得三叶虫精细的软躯体构造得以保存, 为解析三叶虫内部构造提供了材料。本文描述了来自云南昆明呈贡下庄剖面寒武系第二统第三阶红井哨组泥岩中产出的云南马龙头虫(Malongocephalus yunnanensis Zhang and Lin in Zhang et al., 1980)的软躯体构造。标本展示了M. yunnanensis的触角至少有13个肢节, 触角后附肢具有板片状的外肢。消化道分化为前肠、中肠和后肠, 头部见三对消化腺。这是莱德利基虫目(Redlichiida)小阿贝得虫科(Abadiellidae)中软躯体构造的首次报道, 丰富了寒武纪早期三叶虫的解剖学信息。本研究比较分析了莱德利基虫目的触角相对长度差异, 对三叶虫的消化系统构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8.
动物克隆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胚胎发育过程是核质之间、细胞与细胞及细胞与胞外基质按严格的时空秩序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全能或多能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具有独特功能的体细胞,完全取决于基因在时间与地点上的选择性表达。对细胞分化和发育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个别基因的表达,而是整个基因网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紧密联系和配合。组成包括人体在内的高等动物机体的亿万个细胞,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像胚胎干细胞一样,分化了的体细胞仍然具有一整套完整的遗传信息。过去人们认为,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它指导早期胚胎发育成新个体的能力就越低,高度分化的体细胞甚至完全不具…  相似文献   
159.
【背景】武夷菌素高产基因工程菌株Streptomyce albulus OoWysR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目的】明确S.albulus OoWysR的活性成分。【方法】采用柱层析法,利用大孔吸附树脂、离子交换树脂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对S.albulus OoWysR的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经高分辨率电喷雾电离质谱(high-resolut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HR-ESI-MS)和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等波谱技术对化合物化学结构进行鉴定,并通过生长速率法测定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结果】从S.albulus OoWysR中分离鉴定出4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酸(1)、吡咯-2-羧酸(2)、对羟基苯乙醇(3)和云南霉素(4)。化合物1对玉米弯孢病菌、番茄叶霉病菌、玉米小斑病菌和烟草赤星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化合物2对番茄灰霉病菌、大豆菌核病菌、苹果腐烂病菌、玉米小斑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稻瘟病菌和烟草赤星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化合物3对番茄灰霉病菌、苹果轮纹病菌、玉米小斑病...  相似文献   
160.
目的 斑马鱼是生命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的实验动物之一,其健康状况关乎实验数据的质量和结果的可信度。2018年以来,中国斑马鱼鱼房内出现危害性极高的新型鱼病“裂头病”,其病原未知,防治困难。确定“裂头病”的病原,并提出鱼房管理健康建议,可帮助研究者防止鱼病带来的损失。方法 对“裂头病”病鱼脑组织进行病原分离,对分离的病原理化特征、16S rDNA同源性进行分析,采用回归感染试验确认病原菌。分析121例鱼病数据,总结中国斑马鱼鱼房各类常见疾病种类及发病因素。结果 确定“裂头病”病原为鮰爱德华氏菌。2017至2021年国内斑马鱼鱼房数据显示,50.4%的健康问题由非生物因素直接或者间接导致;致死率最高的问题是气体中毒。在已知病原中细菌性病原最为常见,占比83.46%。结论 “裂头病”病原为鮰爱德华氏菌。近一半鱼房健康问题是由非生物因素导致。致病率最高的为细菌性病原。因此,实验室日常工作中,加强设备维护,稳定优良水质,保证卫生管理措施,是防止鱼病发生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