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0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1890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209篇
  2008年   304篇
  2007年   212篇
  2006年   200篇
  2005年   209篇
  2004年   208篇
  2003年   211篇
  2002年   246篇
  2001年   208篇
  2000年   177篇
  1999年   162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144篇
  1995年   131篇
  1994年   108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5 毫秒
881.
植物的无融合生殖是指不经过雌雄配子融合而产生种子的一种特殊生殖方式。由于利用无融合生殖途径可以固定杂种优势,从而改良现有植物的育种策略,因此对无融合生殖的研究已成为生物学科的新生长点。本文主要从无融合生殖的概念和类型,无融合生殖在单子叶植物中的分布,无融合生殖的胚胎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机制及创造新的无融合生殖种质资源的方法等6方面对单子叶植物的无融合生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开展无融合生殖研究的思路和设想。  相似文献   
882.
人工合成A、O型FMDV的7个细胞表位基因,应用套叠PCR将其中5个T细胞表位基因融合为T,2个B细胞表位基因融合为B,分别克隆进pMD-18T载体,再利用同尾酶的酶切及连接构建了不同组合的克隆载体(pMD-BT/BTT),然后将克隆载体改造为中间载体(pMD-xsB/xsT/xsBT/xsBTT),最终获得4个重组植物表达载体(pBI-xsB/xsT/xsBT/xsBTT).这为进行热研2号柱花草遗传转化及进一步研究同型与异型FMDV之间多表住基因的不同融合方式的免疫效果奠定了基础.为口蹄疫可饲植物疫苗的应用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83.
混交林和纯竹林与毛竹害螨爆发成灾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道在福建省6个不同生态区域内检查10对纯竹林与混交林受南京裂爪螨(Schizotetranychus nanjingensis)、竹缺爪螨(Aponychus corpuzae)、竹刺瘿螨(Aculus bambusae)对毛竹危害情况.结果表明,纯竹林受螨害重,危害指数达22.1%~44.7%,平均35%.混交林受害轻,危害指数为2.7%~28.6%,平均17.5%,混交林与纯竹林之间受害程度经t-测验表明均达到极显著差异.6个样地中纯竹林害螨总量高于其相对的混交林。分别达67.74%、152.47%、299.5%、857.75%、331.67%、26.55%。平均为289.28%;调查混交林天敌竹盲走螨(Typhlodromus bambusae)总量分别比相对纯竹林高95.45%、-18.13%、207.69%、837.5%、190.3%,平均262.5%.纯竹林中益、害螨比例分别达1:27、1:21、1:233、1:282、1:27,平均1:118,而其相对的混交林益、害螨比例为1:12、1:12、1:30、1:3、1:3、1:20,平均1:13.由此可见,纯竹林受螨害程度、害螨总量平均是混交林的2倍,而天敌数量少于相对混交林的2~3倍,益、害螨比例显著低于混交林(t=2.975,P=0.003).本项研究揭示了由于受人为干扰(集约化管理、劈草、垦复)破坏了毛竹林原有的益螨-害螨-寄主植物之间相对稳定的平衡。导致毛竹害螨种群突发性增长,证明了纯竹林是诱发毛竹害螨爆发成灾成因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84.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41,自引:19,他引:41  
朱秋莲  邢肖毅  张宏  安韶山 《生态学报》2013,33(15):4674-4682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3个植被区(森林区、森林草原区、草原区)不同坡向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C、全N、全P、全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区、坡向和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均有明显不同.土壤有机C、全N变异性较大,全P、全K变异性较小.表层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底层土壤;同一土层之间有机C、全N含量变异性较大,全P、全K含量变异性较小.不同坡向之间养分含量不同,阴坡最大,阳坡最小.土壤养分含量受植被类型及植被盖度的影响,森林区>草原区>森林草原区.土壤C/N、C/P、C/K、N/P、N/K比都较稳定,C/N比的变化范围为5.65-12.57,平均值为9.44; C/P比的变化范围为3.62-17.32,平均值为8.15;C/K比的变化范围为0.10-0.55,平均值为0.26;N/P比的变化范围为0.43-1.38,平均值为0.86; N/K比的变化范围为0.01-0.05,平均值为0.03;P/K比值较稳定,为0.03.土壤有机C和全N极显著正相关,全N和全P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85.
放牧制度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土壤N,P,K及土壤有机质等方面研究了在连续进行了7 a的放牧制度试验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放牧制度对土壤的养分状况有明显的影响。划区轮牧区和禁牧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土壤氮素、土壤全钾和土壤速效钾含量。土壤表层磷含量划区轮牧区最高。放牧导致碳氮比减少。同时,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在不同处理没有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禁牧区土壤全氮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处理土壤速效氮、土壤速效钾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土壤全磷在自由放牧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土壤速效磷、全钾含量在划区轮牧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深度的拟合曲线为二次幂函数。研究表明,禁牧和划区轮牧较自由放牧可以提高荒漠草原土壤养分元素的含量,有利于遏制草原土壤的退化。  相似文献   
886.
目的: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纤维连接蛋白(FN)细胞结合区功能多肽(CBD),并对其进行纯化和鉴定。方法:经PCR获得人血浆FN-CBD基因,酶切后定向克隆到T载体上,经测序正确后插入pFastBacHTB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10Bac感受态细胞;用抗生素平板筛选重组杆粒,脂质体介导重组杆粒转染sf9昆虫细胞并进行蛋白表达;经Ni-NTA层析柱对重组多肽进行纯化,对纯化的多肽行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结果:得到融合6个组氨酸残基的FN-CBD,SDS-PAGE显示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6000,Western-blot表明该多肽能与FN的多克隆抗体结合。结论: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能成功表达出人血浆FN-CBD,且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后续结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87.
人血小板因子4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及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人血小板因子 4(humanplateletfactor 4,hPF4)的表达 ,在PT7 7 hPF4表达质粒的基础上 ,采用PCR定位突变技术 ,改造人血小板因子 4(hPF4)cDNA基因片段 ,去除cDNA 3′端非翻译区AT富含序列 ,改用大肠杆菌强串联终止密码子TAATAA ,成功构建了高效表达质粒pBV2 2 0 hPF4。摇瓶发酵重组人血小板因子 4的产量达 1 60mg L较原表达质粒PT7 7 hPF4表达量提高了近 80倍。经包涵体的洗涤、变性、复性后 ,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抑制实验测定复性后rhPF4的生物学活性 ,结果显示 :rhPF4具有抑制血管生成活性。  相似文献   
888.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目前靠生理实验及临床手段无法洞察的心脏三维空间的电生理运行机制,分析和表现心脏复杂的电生理活动,从而揭示心脏的生理物理特性,本研究通过人类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传导数学模型,结合基于心脏解剖数据所建立的真实心脏组织结构的三维空间模型,构建出精细的心脏生物物理融合模型,并将心脏在三维空间中的生物物理活动表现出来.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心脏动作电位传导的融合模型,不同时刻的动作电位传导在非匀质性组织内的三维空间中的传播位置、空间关系以及生物物理过程被清晰地显示出来,心脏研究人员从而能够以视觉感知的方式认识和深入理解人类心脏电生物物理系统的功能机制,并有助于进一步推测心脏的生理和病理反应.  相似文献   
889.
程畅  陈珍  朱诚 《微生物学报》2007,47(1):29-33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与胃癌和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发生也密切相关。目前所用的疫苗制造成本高、运输费用贵,然而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的植物疫苗成本低廉、服用方便是现有疫苗的良好替代品。将Hp相关蛋白与免疫佐剂CTB的融合基因(ctb-linker-cagA和ctb-linker-ureB)利用PCR、酶切、连接等一系列方法从载体p1300-WxCLCN和p1300-WxCLUN中重组到载体pCAMBIA2301中(含35S启动子),重组载体分别命名为p2301-35SCLCN和p2301-35SCLUN。通过冻融法将载体导入农杆菌EHA105菌株中,以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重组载体p2301-35SCLCN和p2301-35SCLUN转化烟草黄苗榆和心叶烟,获得了具有卡那霉素抗性再生植株,经过酶切、PCR、GUS染色和PCR-Southern鉴定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分别正确插入载体中并稳定整合到植株中,为利用植物反应器生产幽门螺杆菌疫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90.
湖南烟区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及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分析了湖南烟区主要土壤类型交换性钙、镁元素含量状况及其对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在不同土壤类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交换性钙含量平均为8.87cmol/kg,以红壤含量最高;交换性镁含量平均为1.16cmol/kg,以黄棕壤含量最高;交换性钙镁比值大小依次为:红壤(11.74)>水稻土(10.25)>黄壤(6.84)>黄棕壤(6.14),在烟叶实际生产中,应重视镁肥在红壤和水稻土中的施用;(2)烟叶钙含量偏高(21.93g/kg±4.37g/kg),烟叶镁含量偏低(2.52g/kg±1.26g/kg),两者均存在广泛的变异性;(3)整体来看,烟叶钙含量随土壤中交换性钙含量的升高和镁含量的降低而显著升高;烟叶镁含量随土壤交换性镁含量的升高而升高,与土壤交换性钙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4)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中交换性镁含量的降低可能引起烟叶钾含量的提高,从而使得烟叶钾素和镁素含量达到较好的平衡;(5)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与烟叶其它化学成分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交换性钙有利于烟株对硼和氯素的吸收,对氮、锌和锰素的吸收则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土壤交换性镁有利于烟叶总糖、硼素和锰素的积累,对氮、磷、铁和锌素的吸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