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7篇 |
免费 | 31篇 |
国内免费 | 204篇 |
专业分类
47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5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2016年12月—2018年6月采用样带法和样点法对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并结合相关文献记录,统计出保护区分布有鸟类268种,隶属17目56科。其中,留鸟146种(54.5%)、夏候鸟91种(34.0%)、冬候鸟18种(6.7%)、旅鸟13种(4.9%),以繁殖鸟为主。繁殖鸟类中,以东洋界物种为主(67.5%)。保护区的珍稀濒危鸟类物种数量较多,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16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1种、附录Ⅱ12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1种、易危(VU)3种、近危(NT)2种;中国特有种14种。各生境类型中的鸟类丰富度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及灌草丛>高山灌丛草甸>水域;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之间的鸟类群落结构相似性最高,水域与其他生境的最低。保护区鸟类物种丰富度在2600~3000m的中海拔地区最高,在高海拔和低海拔较低,物种垂直分布呈中峰模式。本研究丰富了保护区和凉山山系的鸟类资料,为鸟类垂直多样性研究提供了重要案例。 相似文献
462.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垂直结构及其物种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落结构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其构建机制一直是森林生态学的研究核心。群落结构不仅包括水平方向上的物种分布格局, 还包括垂直方向上的物种分层结构。本文基于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塔吊样地, 利用林冠塔吊和测高杆精准测量样地内每个个体(胸径大于1 cm)的树高, 并划分群落的垂直层次, 研究了每层的群落多样性特征(α多样性)和林层间的群落多样性变化特征(β多样性)。结果表明: (1)样地群落垂直层次由下至上分为5层: 灌木层、亚冠层、林冠下层、林冠中层和林冠上层。(2)随林层向上, 物种丰富度、多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下降, Pielou均匀度指数在林冠下层最大。(3)利用POD法计算并分解β多样性, 发现随林层向上, β多样性在灌木层与其他各层间呈递增趋势, 在相邻林层间呈单峰型, 不同林层间的物种组成差异主要由丰富度差异造成。 但在林冠下层与林冠中层间丰富度差异较小, 物种替换组分增大, 可能与林冠下层所处特殊位置有关。(4)各林层内微环境从灌木层向上, 趋于高温、强光照和低空气相对湿度, 但林冠下层平均日光强最低。综上,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冠下层可能存在强烈的环境筛选作用, 且光照可能是影响群落垂直结构形成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463.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土壤水分是制约黄土丘陵区生态建设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因子,认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状况对该地区植被恢复和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采用EC-5土壤水分传感器,对黄土高原园则沟流域坡耕地、梯田、枣园和草地生长季内(5—10月)0~160 cm土壤剖面含水量进行连续监测,探讨这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降水常态年和干旱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蓄水特征及垂直分布均存在差异.在2015年干旱年,梯田表现出良好的蓄水保墒效果,0~60 cm土层生长季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坡耕地、枣园和草地高2.6%、4.2%、1.8%(P<0.05),0~160 cm土层储水量分别比坡耕地、枣园和草地高43.90、32.08、18.69 mm.在2014年常态年,枣园0~60 cm土层生长季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坡耕地、梯田和草地低2.9%、3.8%、4.5%(P<0.05);在干旱年,0~160 cm土层有效水储量仅占土壤总储水量的35.0%.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均是表层(0~20 cm)与中层(20~100 cm)土壤水分的灰色关联度较大,且土壤水分变化态势的相似程度表现为梯田>草地>坡耕地>枣园.对于试验区内的坡耕地,可考虑改造为梯田,以提高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生态农业建设;而针对黄土丘陵区旱作枣园土壤缺水严重的现象,需采取适当水分管理措施以降低枣树自身耗水和其他无效耗水,实现枣园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64.
澜沧江漫湾电站水库地区两栖动物的考察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漫湾电站地区共有两栖类2 目8 科18 属38 种。区系特点是: (1) 物种很丰富, 占中国两栖类种数13-62 % , 超过20 个省区, 超过云南红河州, 而与西双版纳相等, 是中国两栖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也是云南种类最多的地区;(2) 全部属东洋界种类; (3) 西南区种类占绝对优势, 有26 种, 占68-42% ; (4) 华中区及华中华南种类很少, 共3 种; (5) 锄足蟾科种类特多, 有12 种; (6) 特有种很多, 有漫湾特有7 种, 云南特有16 种,中国特有13 种以上。垂直分布可分为河谷低山带, 海拔800 - 1 500m ; 中山带, 海拔1 500 - 2 200m ; 高山带,2 200 -2 800m ;2 8003 291m 的山顶带。泽蛙、双团棘胸蛙及云南小狭口蛙为本地区优势种。稀有种多, 应加强保护; 红瘰疣螈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相似文献
465.
文章以垂直流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 探究了水位调控对湿地系统脱氮性能的影响效果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水位调控可以优化湿地内部的不饱和层、饱和层分布, 提高系统对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去除效果, 进而提高脱氮能力。当饱和水位高度为70 cm时(基质床高度为90 cm), 系统的总氮去除率最高, 为53.6%。氮循环功能基因的结果表明, 饱和水位降低后所创造的不饱和层并未对反硝化菌群造成负面影响, 不饱和层中富集的亚硝酸盐氧化菌, 可以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但过低的饱和水位(20 cm)会引起不必要的碳源损失, 导致反硝化过程受限, 脱氮效率降低。由此, 在垂直流人工湿地实际应用时, 可以通过水位调控强化湿地系统的脱氮性能。 相似文献
466.
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垂直分布格局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中受到广泛关注,中峰格局是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四类格局中最为普遍的格局。中喜马拉雅沟谷的研究表明,小型兽类的垂直分布格局符合中峰模型。中喜马拉雅和东喜马拉雅具有相似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由此,推断东喜马拉雅沟谷的小型兽类垂直分布格局可能也符合中峰格局。为此,在东喜马拉雅勒布沟对非飞行小型兽类开展实地调查,选取研究海拔范围为2 300~5 000 m,沿海拔梯度连续设置9个300 m海拔段45个样方采集点,累计布夹16 200次,共采集标本372号,分属 3目5科10种。研究结果显示:该沟谷非飞行小型兽类物种丰富度在2 600~2 900 m海拔段出现峰值,随后随着海拔的升高递减,即从最低海拔到中海拔段上升至峰值后开始递减至趋于平缓,即显示出中峰格局特点。喜马拉雅山脉东西走向导致其南翼各沟谷拥有相似的地理和气候特征,如各沟谷都南北走向,受印度洋暖流气候影响,拥有相似的植被垂直带分布等,这使得非飞行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呈现出相似的特点,推论:在大尺度背景下,地理和气候条件可能是影响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67.
CoupModel模拟范围广泛,几乎涉及了陆面过程的各种环节,且具有动态预测性。该模型不但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森林、农田、湿地以及冻土等多种生态系统的土壤水热运移和碳氮循环等过程,还能够科学地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增温潜势。通过对CoupModel的耦合原理及特点、数据的输入输出、多种参数估计方法及模拟结果检验等方面的详细介绍,深入了解了利用该模型模拟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的物质能量过程;CoupModel在国外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应用与认可,引入我国后,通过更改部分参数也在多个地区得到验证。在综合众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该模型与几种使用较广泛的同类模型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分析,随后从模型参数简化、适用性验证和模型尺度等方面对其未来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68.
P.D.Nieuwkoop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1993,(4)
中-内胚层诱导和神经诱导都需要平面的和垂直的诱导相互作用;中胚层诱导开初是一个平面诱导过程,继之以一个垂直诱导,以实现最终的区域分化,而神经诱导则必须有最初的垂直相互作用,以实现激发和转化过程。这些垂直的诱导作用,继之以在外胚层内传播的同源诱导作用,决定神经板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其区域分化。对于神经板的背面集中和伸长,激发作用和后来的转化作用似乎都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469.
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