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 毫秒
151.
中国实蕨属的分类修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实蕨属Bolbitis的17种植物的孢子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根据孢子周壁特征,中国产实蕨属的孢子明显可分为3种类型:A型孢子具网状周壁,B型孢子具鸡冠状-波状周壁,C型孢子具平滑的波状周壁。孢子周壁特征、叶脉式样和叶片顶部的形态是实蕨属中最有价值的分类学性状。根据标本检查,结合野外调查和孢子形态观察,对中国产实蕨属的分类进行了修订,确定中国有实蕨属植物20种和3杂交种,其中包括2个新组合B. fengiana (Ching) S. Y. Dong和B. medogensis (Ching &; S. K. Wu) S. Y. Dong,以及2个中国新分布B. costata Ching ex C. Chr.和B. hookeriana K. Iwats.。将B. latipinna Ching、B. media Ching &; Chu H. Wang、B. yunnanensis Ching、Egenolfia crassifolia Ching、E. crenata Ching &; P. S. Chiu、E. fengiana Ching、E. medogensis Ching &; S. K. Wu和E. ×yunnanensis Ching &; P. S. Chiu等8个名称处理为新异名。文中给出了分种检索表、每个种的生境和分布资料、大多数种的特征集要和孢子扫描电镜照片。  相似文献   
152.
在1994~2001年7~8月期间,对内蒙古草原的15个草地群落类型进行了反射波谱与生物学参数的测量,在1996、2001年分别对其中的7个群落开展了反射波谱与生物学参数季节变化研究,利用Duncan方差分析、主分量分析方法在3个空间尺度上讨论了不同群落类型波谱特征的差异性与可区分性。在大尺度上,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植被反射波谱特征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它们之间的平均鉴别错误概率小于20%,在中小尺度上,典型草原中不同群落之间波谱特征差异程度较高,平均鉴别错误概率在15%左右,而在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中,不同群落之间波谱特征的差异性较小。相关分析结果指出,空间尺度和群落类型决定了地上生物量与植被指数之间相关性的大小、相关形式以及植被指数的类型,随着尺度的增大,生物量与植被指数的相关性趋于下降,在盖度较高的草原群落中,直线型的估产模型相关性最高,估测精度大于90%,而在覆盖度低于30%~40%的荒漠草原群落中, 非线性估产模型相关性最高,估测精度只有85%。对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估产模型的季节动态分析表明, 在6月中旬至9月中旬期间的估产模型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可以利用一个共同的估产模型来监测草地生物量季节动态。  相似文献   
153.
用MODIS遥感数据监测东亚飞蝗灾害——以河北省南大港为例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东亚飞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再度猖獗危害。本文选择国家一类蝗区河北省南大港农场水库为实验区,以2002年东亚飞蝗(夏蝗)大发生为背景,测定了不同受害程度芦苇的光谱曲线,并用MODIS遥感数据分析蝗灾危害范围和程度。结果表明,健康芦苇(未受害)呈现出典型植被光谱的“峰和谷”特征;而受害芦苇,其红光区处反射率增加,且受害程度越重,增加愈显著,近红外区的反射率则显著降低,且受害程度越重,反射率愈低。比较多时相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受灾前后的变化,NDVI值增加表明未受蝗虫危害,而其下降则表明是受灾区域,结合地面数据,找出了不同危害程度的NDVI临界值;其次根据像元累计法,确定了不同受灾程度的面积。结果显示,NDVI小于0.2156和0.2389分别为严重受灾区和中等受灾区,其发生面积依次为168.74 hm2和337.48 hm2,判对率分别为72.97%和68.35%。MODIS遥感监测蝗灾发生面积(中等受灾及严重受灾)占实际发生面积的82.76%。研究结果为实时、快速、大面积监测蝗虫种群动态奠定了基础,并为合理 、经济地防治蝗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4.
在广东鼎湖山,华南云实(LaesalpiniacristaL.)始花期从2月或3月开始,开花后约1周达到盛花期,盛花期持续2~4d,花期可持续到4月底。华南云实基本繁育系统为雌蕊先熟、自交不亲和的异花受精。华南云实传粉方式为风虫媒。其主要传粉者为膜翅目昆虫,该种是云实属植物中首次报道的可行风媒传粉的种类。描述并探讨了华南云实花的结构与其主要传粉者木蜂之间的互动适应,并讨论了传粉生物学实验中的一些处理方法对华南云实开花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5.
不同供氮水平对施用玉米秸秆后黑土氨基糖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室内恒温(25 ℃)培养方法,设置4个氮素添加水平(0、60.3、167.2、701.9 mg N·kg-1,依次标记为N0、Nlow、Nmid、Nhig),培养38周,研究不同无机氮素添加水平对施入玉米秸秆黑土的氨基糖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样品相比,添加秸秆可显著促进氨基糖的微生物合成与积累,且在培养前期氨基糖的总量随着无机氮素添加水平的增加而增加,Nmid和Nhig处理氨基糖积累量显著高于Nlow和N0处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氨基糖总量有所下降,Nlow和N0处理的下降幅度高于Nmid和Nhig处理.不同无机氮素供应水平对各氨基单糖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以胞壁酸为代表的细菌细胞壁物质比真菌细胞壁残留物如氨基葡萄糖更易受到土壤碳氮供给的影响,但真菌细胞壁物质对土壤有机质的截获和稳定作用大于细菌.说明对于C/N较大的玉米秸秆,土壤中无机氮素的供给对氨基糖在土壤中的积累转化有明显影响,氮素缺乏会抑制微生物生长,使氨基糖的合成作用减弱,在微生物体中截获的氮源减少,不利于土壤氮素的积累.  相似文献   
156.
异色瓢虫4变种成虫对茶和茶蚜气味行为反应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用Y形嗅觉仪测定了异色瓢虫4个变种成虫对茶蚜利它素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供给茶蚜、甘蓝蚜和萝卜蚜的两两组合,茶蚜+蚜害茶梢和正常茶梢,蚜害茶梢和正常茶梢,天敌分别选择茶蚜、茶蚜+蚜害茶梢或蚜害茶梢(P<0.05);以8~9种质量梯度的茶蚜+蚜害茶梢、蚜害茶梢和茶蚜做味源,瓢虫对味源趋向率与味源质量呈Logistic曲线关系(P<0.01),其中二斑变型、显现变种和十九斑变种对茶蚜的趋向率与蚜数呈左偏的单峰曲线(P<0.01);茶蚜体表乙醚或正己烷漂洗物也有引诱力,以显明变种最敏感.  相似文献   
157.
祁连山青海云杉天然群体的种实性状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系统揭示其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为目的,对祁连山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天然分布区的10个群体的8个种实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进行了讨论。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种实性状在群体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除球果干质量和球果长/球果径外,其余性状在群体内都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表型分化系数即群体间变异为27.18%,小于群体内的变异(72.82%);球果长、球果径、球果干质量、球果形状指数、种子长、种子宽、千粒重和种子形状指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0.08%、5.80%、19.29%、9.66%、8.38%、15.34%、6.52%和13.94%;8个种实性状间多数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球果干质量、种子长、千粒重、球果长和球果径为青海云杉易测定和重要的种实性状;种实性状呈现出以经度变异为主的梯度规律性;通过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可以将青海云杉10个群体划分为4类。  相似文献   
158.
1 航天搭载,太空(空间)诱变 航天搭载,空间诱变可以简称为航天诱变育种,亦称太空育种.它是将农作物种子或供试诱变材料搭乘返回式卫星或宇宙飞船,送到距地球200~400km的太空,利用空间宇宙射线的强辐射在高真空、微重力和交变磁场等特殊环境中进行诱变处理,使供试的农作物种子和材料产生变异,返回地面后筛选、培育出符合要求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9.
首次在光学显微镜下详细观察比较了实蕨科(Bolbitidaceae)的实蕨(Bolbitis hainanensis Ching et C.H.)和刺蕨[Egenolfia appendiculata (Willd.) J.Sm.]的配子体连续的发育过程.实蕨和刺蕨孢子均为单裂缝,播种5 d 后孢子萌发,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Vittaria-type),播种30~35 d 后发育为片状体.幼原叶体不对称,成熟原叶体具毛状体,呈心形.播种 55 d 后开始有性器出现.通过重点比较丝状体、原叶体、假根及性器等方面的异同,讨论了Holttum和秦仁昌对该科的系统划分,并且进一步支持了秦仁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