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22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Biomarkers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How good are they?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Rachakonda V  Pan TH  LE WD 《Cell research》2004,14(5):347-358
Biomarkers are very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normal and abnormal biological processes. Specific changes in pathologies,biochemistries and genetics can give us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nature of any particular disease. A good biomarker should be precise and reliable, distinguishable between normal and interested disease, and differentiable between different diseases. It is believed that biomarkers have great potential in predicting chances for diseases, aiding in early diagnosis, and setting standar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emedies to treat diseases. New technologies have enabled scientists to identify biomarkers of several differen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The followings, for instance,are only a few of the many new biomarkers that have been recently identified: the phosphorylated tau protein and aggregated β-amyloid peptide for Alzheimer‘s disease (AD), α-synuclein contained Lewy bodies and altered dopamine transporter (DAT) imaging for Parkinson‘s disease (PD), SOD mutations for familial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and CAG repeats resulted from Huntington‘s gene mutations in Huntington‘s disease (HD).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most-recent findings of biomarkers belonging to the four mentione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相似文献   
32.
<正>你可能不知道:1.1880—2012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线性上升趋势,而1951—2012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的升温速率更是1880年以来升温速率的两倍,加上全球降水异质性增强,引起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2.中国地处地球环境变化速率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天气气候条件年际变化很大,气象灾害频发,自然与农业生态系统受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影响剧烈。总之,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农业、水资源、自然生态系统与海岸带、重大工  相似文献   
33.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MMP-8 和IL-6 的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 年5 月至2014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门诊接受体检的80 例健康人群作为对 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清MMP-8 和IL-6 水平。利用Spearman 等级相关性分析方 法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程度与血清MMP-8和IL-6 水平的关系。结果:研究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中 MMP-8 和IL-6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中不稳定斑块28 例,稳定斑块32 例,斑块类型介于中间20 例。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MMP-8 和IL-6 水平高于中间斑块和稳定斑块患者,中间斑块患者血清 MMP-8 和IL-6 水平高于稳定斑块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 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 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程度与血清MMP-8 和IL-6 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1,0.66;P<0.05)。结论:缺血性脑 血管病患者血清MMP-8 和IL-6 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血清雌激素水平的变化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血清骨硬化蛋白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比较分析100例健康妇女和10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血清SO和E2水平的变化特点及相关性.结果:PMOP组血清E2水平显著下降(P<0.01),sost基因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则明显上调(P<0.05),两者之间呈负相关(r=-0.57).结论:PMOP患者存在sost基因表达显著上调的现象,该变化可能是由E2水平下降所至.  相似文献   
35.
【目的】揭示白龙江林区地表甲虫群落沿海拔梯度(927-2 735 m)的多样性格局、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为林区内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及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方法】采用巴氏罐诱捕法,沿不同海拔梯度(927、1 794、2 376和2 735 m)设置陷阱诱集地表甲虫。【结果】共采集2 015头地表甲虫,包括18科95种。虎甲科Cicindelidae的个体数量最多(436只)占总数的21.6%,其次是叩甲科Elateridae、步甲科Carabidae、葬甲科Silphidae、隐翅甲科Staphylinidae。5个科的采集数量占到总数的75.1%,是白龙江地区优势种群。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流域内地表甲虫的数量及优势种群数量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海拔2 376 m处,地表甲虫丰富度最高,诱集数量最多。低海拔地区地表甲虫丰富度低,诱集数量少。在种群动态变化中,中高海拔地区的优势种群在6-9月间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呈单峰增长模式,且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科种群的诱集峰值不同。如在不同海拔梯度内诱集的步甲科数量均在7月份最多;在海拔2 376 m处,叩甲科个体数量在8月份最多,相比海拔较低的1 794 m处,则7月份数量最多,在低海拔927 m处和高海拔地区2 735 m处,叩甲科的个体数量急剧减少,且动态变化不明显。【结论】在白龙江林区拱坝河流域,地表甲虫种类丰富,优势种群明显。在不同海拔梯度上,其优势种群表现出不同的变化模式。根据地表甲虫群落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可将地表甲虫分为三类。一是分布在中高海拔,包括步甲科、隐翅甲科及虎甲科等,在流域内4个不同海拔梯度都有分布。二是在中高海拔和高海拔处种类丰富,在低海拔处未诱集到相应甲虫,包括叩甲科及葬甲科。三是在不同海拔高度都有分布,但数量少,未形成优势种群,包括金龟科、象甲科及瓢虫科等。  相似文献   
36.
天山北麓绿洲-荒漠过渡带芨芨草地地表能量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人华  熊黑钢  陈肖飞 《生态学报》2015,35(5):1350-1358
利用天山北麓绿洲-荒漠过渡带芨芨草地的小气候实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不同天气条件下地表能量及其能量分配日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潜热与其它地表能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晴天各地表能量分量曲线呈"单峰型",阴天表现为峰谷频繁交替的"多峰型",雨天则显示为"偏峰型"。由于该区以晴天为主,阴雨天气发生频率少,平均情况下的各能量曲线变化与晴天基本一致。任何天气条件下能量传输均以潜热(LE)为主,其次为感热(H)和土壤热通量(G)。观测期内LE/Rn平均值介于沙漠和绿洲之间,很好地在能量分配上体现出自身的过渡性。各种天气条件下能量分配的日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白天均以潜热为主,夜间则有所不同。LE/Rn、H/Rn、G/Rn曲线白天变化平稳,夜间持续波动,日出和日落前后波动最为剧烈。其中,日出时刻以LE/Rn和G/Rn曲线波动最为强烈,且两者峰谷互补。因辐射强度和日照时数的不同,不同天气条件下曲线早、晚剧烈变化开始时间也有所差别。晴天、平均、阴天(8:00—18:00)波文比依次减小,且均小于1,表明它们在白天能量分配均以潜热为主。而雨天波文比则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整体呈上升趋势。LE与Rn、H、G相关性程度均表现为:晴天与平均相当,阴天次之,雨天最小。  相似文献   
37.
基于地表温度-植被指数关系的地表温度降尺度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建亮  武建军  杨曦  刘明  张洁  周磊 《生态学报》2011,31(17):4961-4969
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均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而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来监测地表温度存在着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上的矛盾:空间分辨率高的卫星时间分辨率低,反之亦然。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首先利用TsHARP (An algorithm for sharpening thermal imagery)温度降尺度方法将LSTMODIS,1km(1km 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地表温度)图像(2004年9月9日上午)降尺度为LSTMODIS,500m(500m MODIS地表温度)图像。为了对降尺度LSTMODIS,500m图像进行验证,对研究区内同一天(2004年9月9日上午)的ETM图像的第6波段的辐亮度值升尺度到500m后,再利用Sobrino ETM(Enhanced Thematic Mapper)温度反演方法反演得到LSTETM,500m(500m ETM地表温度)图像,将LSTETM,500m图像作为当日地表温度的实测值,对降尺度LSTMODIS,500m图像的降尺度效果进行验证。对比结果表明降尺度LSTMODIS,500m图像更加精细刻画LSTMODIS,1km图像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定量对比3种降尺度LSTMODIS,500mLSTETM,500m的RMSE分别为0.786、1.002,0.754℃,降尺度结果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38.
为了解荒漠地表甲虫的多样性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明确其环境指示作用,评估沙漠工程对荒漠地表甲虫多样性的影响,作者于2010年5-7月采用陷阱法调查了占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从沙漠腹地到沙漠绿洲交错区不同生境的地表甲虫物种多样性,其中包括沙漠腹地公路防护体系的干扰生境.结果如下:(1)共捕获地表甲虫54,527头,隶属于14...  相似文献   
39.
《生物磁学》2011,(15):I0002-I0002
研究人员发明一种新方法,有助于确定变异在多发性硬化症中所发挥作用的程度,新成果发明在5月在线出版的《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期刊上。  相似文献   
40.
研究人员在6月2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说,发现一种生活在地下深处并耐热的物种命名为Halicephalobus mephisto。地壳下三千米即所谓的地表下岩石圈,这些厚重岩石的温度超过了40摄氏度。这里的水分由于缺乏氧气而能够使大多数人们熟悉的生物窒息,但是名为生物膜的一些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却能够在这里茁壮成长。如今,科学家在这个地狱般的环境中首次发现了一种贪婪的捕食者--被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