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8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贵州梵净山地衣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网”的成员之一,位于中国西南贵州省的东北部。报道了梵净山地衣物种119种,其中106种为梵净山新记录,79种为贵州新记录,2种为中国新记录:Dermatocar-ponintestiniforme(K rb.)Hasse.和Thelotrema similansNylander,同时对梵净山地衣进行了初步的地理学分析,从而为该地区地衣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及地衣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42.
南极地区苔藓地衣植物的地球化学元素营养富集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南极苔藓地衣中地球化学元素的营养富集特征,发现K,Ca为苔藓地衣中最活跃元素,主要以主动吸收的方式累积于苔藓地衣植物中,P极易富集在地衣的藻层,参与藻类的有机合成过程,苔藓容易富集环境中的S,Al,Si以被动吸收的方式累积于地衣中,同时Fe,Mg以被动吸收的方式累积于苔藓体内,根据元素的含量和营养作用,研究认为K,Ca苔地衣的大量无机营养元素,S,P为苔藓地衣的中等营养元素,Al,Si为苔藓地衣的环境累积元素。  相似文献   
43.
地衣,真菌和菌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有关地衣,真菌和菌物的基础知识,生物共生的基本概念,菌物分子系统学的最新进展,基于最新进展,对于地衣,真菌及菌物在生物系统中的地位做了简述,提出了菌物基因资源产业概念,展望了它的兴起,发展及其与菌物物种多样性研究之间的关系与意义。  相似文献   
44.
生物素对地衣芽孢杆菌生长和乳酸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素对地衣芽孢杆菌生长和乳酸形成的影响胡尚勤(重庆师范学院生物系重庆630047)地衣芽孢杆菌(Baciluslicgeniformis)是我国90年代首次从正常待产妇阴道拭子分离出来的一个无毒新菌株。现在国内已经用它来生产“整肠生”活菌剂。它是一...  相似文献   
45.
为揭示达坂城山区地衣对生境资源的利用状况及竞争程度,该研究在野外设置30个样方并调查其物种盖度数据,利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指数及排序分析,探讨达坂城山区地衣的生态位特征及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达坂城山区生态位最宽的为丽黄鳞衣(Rusavskia elegans)和内卷野粮衣(Circinaria contorta),对不同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其他地衣物种生态位宽度较窄,对环境资源利用程度低。(2)物种间生态位重叠值整体偏低,生态位重叠值较高的物种对极少,地衣物种生态位分化程度高,物种间竞争不激烈。(3)生态位较宽的物种与多数物种之间都存在生态位重叠,但重叠值较低; 一些生态位较窄的物种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较高; 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宽度之间并无直接的线性关系。(4)地衣物种沿海拔梯度分布具有差异,海拔、光照强度、湿度、风速和人为干扰是本地区地衣群落物种生态位特征差异的主导环境因子。综上所述,达坂城山区地衣物种由于生境资源的竞争占据各自独特的生态位,形成了生态位的分化,群落较为稳定,沿海拔梯度的生境条件差异是物种差异分布的重要原因。该研究可为地衣群落构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对该地区地衣物种的多样性和生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6.
齐光月  沙伟  董原 《菌物研究》2015,(2):122-128
报道了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壳状地衣40种,隶属于18属14科6目。其中1种为中国新记录,即Rhizocarpon eupetraeum(Nyl.)Arnold;1种为中国大陆新记录即Buellia badia(Fr.)A.Massal.,37种为黑龙江省新记录。提供了中国新记录种和中国大陆新记录种的描述及特征图片。对40种壳状地衣的基物类型和地理成分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7.
研究了3种枝状地衣乙酸乙酯提取液对水霉病主要病原菌两性绵霉菌丝的体外抑菌效果。菌株分离自河流水体,经培养、形态观察及ITS区序列测定比对,鉴定为两性绵霉Achyla bisexalis。结果显示枝状地衣黑穗石蕊、中国树花、地茶的乙酸乙酯浸提液均对两性绵霉有抑制作用,最低抑制浓度均为800 mg/L;在供试浓度为3 200 mg/L时,3种地衣提取物均能完全抑制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48.
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和除趋势对应分析对阿尔泰山两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朽木生地衣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初步结果表明,该自然保护区朽木生地衣共有43种,隶属于5目、14科、20属,它们组成了以下4个地衣群落。群落(Ⅰ):分布在样点1、2、3、4、5中,包括15种地衣种类,命名为对开蜈蚣衣+半羽蜈蚣衣+红心黑蜈蚣衣群落。群落(Ⅱ):分布在样点6、7、8、9、11中,包括25种地衣,命名为尖头石蕊+粉石蕊+矮石蕊群落。群落(Ⅲ):由样点10、12、13、14、16组成,常见的地衣种类有19个种,命名为蜡黄橙衣+茎口果粉衣+冷杉粉衣群落。群落(Ⅳ):包括样点15、17、18、19和20,由22个地衣种组成。命名为疑小梅衣+同色黄烛衣+脱落网衣群落。群落Ⅰ和群落Ⅱ的相似性最高为0.723,其次为群落Ⅰ和群落Ⅲ为0.609,群落Ⅲ和群落Ⅳ之间的相似性最低为0.262。群落Ⅲ的多样性最大为1.954;其次为群落Ⅱ和群落Ⅰ,分别为1.742和我1.685,群落Ⅳ的多样性最低为0.543。各群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之间的差异与其所处环境和朽木树种的多样性有关。同时发现在研究地区的朽木生地衣群落的分布与海拔高度、朽木腐蚀程度、朽木大小、森林郁闭度等因子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9.
从沙漠地区地衣石果衣中分离得到的地衣型真菌(Endocarpon pusillum)具有极强的抗旱能力.为了研究石果衣真菌的抗旱机制,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测序和荧光定量的方法分别对纯培养和共生状态的真菌进行分析和比较.比较转录组分析是针对纯培养的石果衣真菌,比较其在正常培养和胁迫培养条件下的2个样品,得到1781个差异表达基因.以抗旱植物和非地衣型真菌的抗旱机制作为参照,一些普遍存在机制中所涉及的基因在石果衣真菌中也是差异表达的.然而不同的是,石果衣真菌的抗旱机制中不涉及有关渗透压调节基因的差异表达,这一特点为揭示石果衣真菌为干旱适应物种提供了证据.此外,石果衣真菌不同于其他生物,还有一系列差异基因被归类于其特有的干旱适应机制.为了确定共生与纯培养状态下的石果衣真菌的抗旱机制是否一致,本研究挑选了23个候选基因,利用荧光定量的方法在脱水地衣体中进行验证.本研究为下一步地衣型真菌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支持,同时也会有助于抗旱基因的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50.
 蓝藻地衣是附生植物类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环境监测和养分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在云南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系统的2种原生和6种次生森林群落中, 以粉缘绵毛衣(Leioderma sorediatum)、天蓝猫耳衣(Leptogium azureum)、网肺衣(Lobaria retigera)和双缘牛皮叶(Sticta duplolimbata) 4种常见蓝藻地衣为对象, 共设立120个样地, 调查了它们在3 600株树木0–2 m树干上的分布, 探讨其分布特征及与森林类群、宿主种类以及林龄等生境因子的关系。研究发现4种蓝藻地衣在森林群落间的分布模式明显不同。除双缘牛皮叶的盖度和频度在原生苔藓矮林中最高外, 其他3种蓝藻地衣的最高值均出现于次生林如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林和滇山杨(Populus bonatii)林中; 而哀牢山地区广布的原生木果柯(Lithocarpus xylocarpus)林中, 4种蓝藻地衣极为少见。4种地衣都能生长于10多个树种上, 但明显表现出对厚皮香、滇山杨和硬壳柯(Lithocarpus hancei)等树种的偏好性, 以及对小花山茶(Camellia forrestii)等的排斥性。森林群落的林龄、胸径、最大胸径、林冠开阔度、基面积、树木密度和树种多样性等因子的变化均对4种附生蓝藻地衣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但在景观尺度上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在不同森林群落内部却有各自的重要作用。其中, 林龄、林冠开阔度和宿主胸径是影响蓝藻地衣分布的最重要的生境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