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4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94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为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碳库的影响,以陕西关中平原连续11年麦玉秸秆还田定位试验为基础,选择5种还田模式,即秸秆均不还田(CK)、小麦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WH-MC)、小麦玉米秸秆均粉碎还田(WC-MC)、小麦高留茬-玉米秸秆不还田(WH-MN)和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WC-MN),测定不同模式土壤有机碳(SOC)、活性碳组分和无机碳(SIC)在0~40 cm土层的分布。结果表明: 与CK相比,WH-MC和WC-MC的SOC储量分别增加28.1%和22.2%,SIC储量分别增加20.4%和17.3%;与试验初始土壤碳储量相比,各还田模式SOC固持量变化为-0.84~6.55 t·hm-2,SIC固持量为-0.26~8.61 t·hm-2;土壤总固碳效率为7.5%,维持土壤初始碳储量水平的最小碳投入量为4.65 t·hm-2·a-1;与CK相比,WH-MC和WC-MC显著提升0~20 cm土层活性碳组分含量。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还田模式下土壤碳库变化主要受秸秆投入量的影响。来源于灌溉水和植物残体的Ca2+、Mg2+与SOC矿化产生的CO2可共沉淀形成CaCO3,可能是本研究SIC增加的主要机制。从提高土壤碳固持角度来看,小麦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为最佳还田模式。  相似文献   
82.
随着流动沙丘的不断固定,不同地形部位的土壤机械组成、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的变化存在差异。为了探明固定沙丘的土壤机械组成与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本研究以宁夏黄沙古渡固定沙丘为对象,分析了固定沙丘不同部位、不同土层的风沙土机械组成、SOC和TN特征。结果表明: 各土层土壤机械组成均以中沙和细沙为主。SOC和TN有明显的表聚作用,SOC和TN含量最大值分别为5.781和0.412 g·kg-1,分布在丘间地,脊线和背风坡含量最少。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背风坡和迎风坡的SOC含量逐渐减少,丘间地的SOC含量先减少后增加。SOC和TN在小尺度上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SOC和TN与粉沙和极细沙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中沙和粗沙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机械组成对SOC和TN含量有明显影响,而且SOC和TN含量随着细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表明土壤细颗粒对有机质的吸附和积累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3.
凋落物是森林土壤有机碳(SOC)形成、稳定和周转的重要影响因子。目前针对亚热带不同类型森林地上和地下凋落物对新SOC累积和老SOC输出动态平衡的影响仍不清楚。本研究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天然林、马尾松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为对象,基于C3/C4植物-土壤置换试验,利用稳定同位素13C示踪方法开展3年野外定位试验,分析了森林地上、地下凋落物输入对SOC周转的影响。结果表明: 森林类型、凋落物处理和时间均能显著影响SOC含量、土壤δ13C值、新SOC和老SOC含量,且存在显著的森林类型×凋落物处理交互效应。地上和地下凋落物输入均能显著提高SOC含量和净增量,与杉木人工林相比,天然林SOC对凋落物输入的响应更敏感。凋落物输入显著降低了土壤δ13C值,且天然林、马尾松人工林土壤δ13C显著低于杉木人工林。在马尾松人工林,地下凋落物处理的新SOC含量显著高于地上凋落物;在天然林和马尾松人工林,地下凋落物输入处理的老SOC含量显著低于地上凋落物处理。此外,地上凋落物归还量和地下根生物量与SOC含量和净增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地下根凋落物量和C/N与新S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森林地下凋落物比地上凋落物输入对SOC周转的影响更重要,且不同森林凋落物输入对SOC的影响存在差异性。本研究可为揭示亚热带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形成和可持续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4.
摘要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治疗新生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的疗效及对肺动态顺应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60例ALI/ARDS患儿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频通气(CMV)模式联合PS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HFOV模式联合PS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一般治疗情况、治疗前后肺动态顺应性、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氮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0的变化,以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胸片恢复正常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结果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病死率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 h、24 h、48 h时,观察组肺动态顺应性及PaO2、OI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2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 h时,观察组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IL-10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颅内出血、气漏、呼吸道感染的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OV联合PS治疗新生儿ALI/ARDS疗效明显,可有效改善患儿肺动态顺应性,促进血气分析指标恢复,且可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5.
为探究不同热风干燥温度对荷叶离褶伞干燥特性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8种常见干燥动力学模型对荷叶离褶伞干燥过程拟合的适用性,采用GC-IMS技术,对不同干燥温度处理下荷叶离褶伞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荷叶离褶伞热风干燥为典型的降速干燥,Midilli-Kucuk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其热风干燥过程(R2>0.99791,RMSE<0.0152,χ2<2.31×10-4);温度对荷叶离褶伞风味物质影响显著,在5个干燥温度处理下的荷叶离褶伞中共鉴定到4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醛类13种、酮类8种、醇类13种、酯类5种和其他类8种。随着干燥温度升高(55-75℃),醛类物质相对含量呈下降趋势,而醇类、酮类以及其他物质(乙酸等)略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6.
根周转是地下生态过程的主要驱动力, 根属性指征了物种生态策略, 根寿命与属性是理解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和群落多样性的关键。目前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根周转等生态过程的直接观测资料缺乏。该研究对中亚热带江西樟树试验林场6个树种吸收细根动态进行了2年观测, 获取了2.8万张微根管照片, 分析了吸收细根寿命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根形态属性的关系。结果显示: 1)亚热带6个树种间吸收细根寿命变异为4.6倍, 变异系数可达73%。中值寿命排序为: 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426天) >复羽叶栾树( Koelreuteria bipinnata)(155天) >竹柏( Nageia nagi)(145天) >樟( Cinnamomum camphora)(126天) >东京樱花( Cerasus yedoensis)(93天) >深山含笑( Michelia maudiae)(92天); 2)树木吸收细根寿命年际、季节变异较大, 可能是适应伏秋旱、雨热不同期、年际变化大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结果; 3)吸收细根寿命与直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与比根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表明根的构建成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寿命。这些结果为预测亚热带地下生态过程、揭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碳氮循环、物种共存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7.
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HG18是1株低温生防菌株,能够分泌抗菌物质。为挖掘和利用其抗菌功能基因,服务农业生产,采用二、三代相结合测序技术,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获得菌株完整基因组序列。基因组全长4 461 844 bp,包含一个染色体和一个质粒,GC含量44.06%,编码4 643个基因,编码基因总长度3 893 994 bp,占基因组87.27%。发现6个几丁质降解相关基因,2个葡聚糖酶基因和1个壳聚糖酶基因,2个脂肽类抗菌物质芬芥素与表面活性素合成基因簇,2个细菌素subtilin和bacillolysin合成基因。研究为提高抗菌物质产量的菌株定向遗传改造以及植物抗病育种提供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硬膜外阻滞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选择在本院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11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6例。研究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硬膜外阻滞,对照组给予传统的静脉持续镇痛。两组都给予全麻诱导与维持,记录镇痛效果与患者术后康复情况。结果:两组的性别、年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d、3 d、7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分都低于术前1 d,观察组也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 d、3 d、7 d的髋关节活动度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 d、3 d、7 d的血清P物质(Substance P,SP)、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含量都高于术前1 d,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硬膜外阻滞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能抑制血清SP、PGE2的释放,能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89.
论文研究了柱状光生物反应器中CO2浓度和氮源添加模式等培养条件对紫球藻(Porphyridium sp.UTEX 637)生长和主要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通入CO2能显著促进紫球藻的生长及胞外多糖、水溶性蛋白和总脂等生物活性物质的积累,其中1%的CO2浓度对紫球藻的生长及活性物质积累最有利,该条件下紫球藻的最高干重可达到8.14 g/L,是对照组的4.93倍;胞外多糖产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最高可达到238.8 mg/L;补加氮源KNO3对紫球藻生长及胞外多糖、水溶性蛋白含量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最高干重、胞外多糖含量可分别达到对照组的1.5倍和1.25倍,但不利于总脂的积累。  相似文献   
90.
胭脂红景天叶片呈胭脂红色,花开红色,具有极强的耐寒性和耐旱性,是优良的城市绿化植物。为了扩大胭脂红景天的应用范围,丰富恶劣生境的绿化材料,本试验对从哈尔滨引种到西藏日喀则表现良好的胭脂红景天进行了生理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栽植时间的延长,胭脂红景天叶片中丙二醛含量逐渐升高,但增加的幅度较小,脯氨酸含量先降低后升高,SOD、POD、CAT等保护酶的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胭脂红景天可以通过增加体内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提高保护酶活性来调节自身的生理代谢,适应日喀则地区高辐射、干旱等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