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99篇
  免费   1115篇
  国内免费   10587篇
  2024年   291篇
  2023年   952篇
  2022年   960篇
  2021年   948篇
  2020年   840篇
  2019年   835篇
  2018年   683篇
  2017年   698篇
  2016年   698篇
  2015年   793篇
  2014年   1038篇
  2013年   892篇
  2012年   1021篇
  2011年   986篇
  2010年   962篇
  2009年   990篇
  2008年   1258篇
  2007年   849篇
  2006年   761篇
  2005年   715篇
  2004年   691篇
  2003年   662篇
  2002年   526篇
  2001年   450篇
  2000年   364篇
  1999年   334篇
  1998年   234篇
  1997年   235篇
  1996年   244篇
  1995年   190篇
  1994年   196篇
  1993年   164篇
  1992年   168篇
  1991年   166篇
  1990年   159篇
  1989年   134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28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0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7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3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91.
1.加拿大学者Patrik Lee在研究呼肠病毒(reovims)的细胞受体时,发现该病毒可在肿瘤细胞中阻断癌基因Fas的信号传导途径,并利用肿瘤细胞产生病毒的蛋白。由于约2/3人的肿瘤有Fas被激活的信号传导途径,这一作用具有用呼肠病毒治疗肿瘤的潜在功能。在正常生长的细胞中有一种RNA-激活的蛋白激酶(PKR)可以阻止呼肠病毒的复制,但在肿瘤细胞中,活化的Fas途径缺少PKR活性,从而呼肠病毒可以在肿瘤细胞中增殖。自1998年开始Lee等开展了用呼肠病毒作为一种抗肿瘤制剂的研究,发现当呼肠病毒在肿瘤细胞中增殖后,细胞出现了凋亡或坏死。临床研究中,发现当有1亿病毒颗粒直接注入固体肿瘤中,病人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92.
钟江 《微生物与感染》2006,1(1):58-58,62
当前,由于基因组研究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一门经典学科面临着学科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权威的美国<科学>杂志在2005年年底的1期杂志中预测,微生物学将是2006年有可能取得重要进展的科学领域之一.该杂志表示,随着从诸如土壤、人肠道黏膜这样的复杂样品中提取DNA方法的优化,微生物的难以置信的多样性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2006年,将有大量的有关论文发表,内容将涉及微生物群落进化和分子机制、各种有益或致病性的微生物与其宿主间的关系、微生物种间横向基因转移的细节,甚至有可能形成1个统一的微生物进化树,并对真核细胞产生的过程有更加清晰的认识[链接1].事实上,2006年新年伊始,就有一批有关论文在权威杂志发表.  相似文献   
993.
本文分析了山西高原土壤耕作层(0-20cm)25个样品的磁性,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得出土壤磁化率平面分布等值线图和空间三维模型。磁化率空间分布机理如下:首先,强烈的人为影响使土壤中磁性矿物人为来源占有重要地位。第二,土壤磁性矿物以亚铁磁性的磁铁矿和磁赤铁矿为主导。第三,土壤磁化率极值差及其与母质之间的差异均受广泛而较均一的黄土母质的影响。第四,晋西北和晋中等区域出现土壤磁化率高值区域。第五,人为作用强烈影响掩盖了气温、降水等气候因子对土壤磁化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4.
余泉友  房守敏  左伟东  张泽  鲁成 《昆虫学报》2010,53(10):1061-1068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是一个功能广泛的超基因家族, 其中Zeta家族在动物、植物和细菌中均有分布。在哺乳动物中, Zeta GSTs具有马来酰乙酰乙酸异构酶(MAAI)活性, 参与苯丙氨酸/酪氨酸的代谢过程。本研究对家蚕Bombyx mori基因组中预测的GST基因(BmGSTz1)进行了表达序列标签的搜索, 经拼接后获得一条含有3′和5′非翻译区在内的长度为1 239 bp 的cDNA序列, 其3′端含有AATAAA加尾信号。BmGSTz1基因含有4个内含子, 外显子/内含子边界均符合GT-AG 规则。经TA克隆证实, BmGSTz1基因编码区序列全长648 bp, 共编码215个氨基酸。BmGSTz1推定的分子量为24.8 kD, 等电点pI为8.06。BmGSTz1与其他昆虫和哺乳动物GSTz1的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 进化分析表明家蚕BmGSTz1与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冈比亚按蚊Anopheles gambiae、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和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的GSTz1形成1∶1∶1∶1∶1的直系同源关系。RT-PCR和基因芯片数据表明BmGSTz1在家蚕5龄第3天幼虫各组织中都有表达。序列和组织表达特征分析结果提示家蚕BmGSTz1可能具有MAAI活性, 这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BmGSTz1基因的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5.
18种中草药提取物对褐飞虱和甜菜夜蛾的杀虫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秀梅  方继朝 《昆虫学报》2010,53(3):298-306
为了筛选对农产品和环境安全、对害虫高效的植物源杀虫剂,分别采用喷雾法和饲毒法,测定了18种中草药的3种溶剂(水、乙醇、石油醚)提取物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的触杀活性和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的胃毒作用。结果表明,各种提取物(0.8 g/mL)对甜菜夜蛾的胃毒作用不明显,校正死亡率最高为33.33%;但对褐飞虱的杀虫活性较高,其中百部、黄柏、榧子、生山栀、鹤虱、木香的乙醇或石油醚提取物,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24 h校正死亡率均在80%以上,其石油乙醚提取物的LC50值依次为:0.0826,0.0455,0.0145,0.0047,0.0038,0.0033 g/mL。采用系统溶剂法分析发现,木香和鹤虱的主要杀虫活性成分均在氯仿萃取物中,表明其杀虫成分易溶于较弱极性溶剂中。进一步通过活性追踪法,对鹤虱提取物的柱层析各流分的活性检测表明,其杀虫活性成分的Rf值为0.5556~0.5926。该研究为进一步纯化新型植物源杀虫物质并确定其分子结构,从而开发其应用前景及发现新的杀虫活性先导化合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6.
Wang L  Zhao L  Sun HL 《生理科学进展》2010,41(3):225-228
脯氨酸-谷氨酸-亮氨酸富集蛋白1/雌激素受体非基因组活性辅助调节因子(proline-,glutamic acid-,leucine-rich protein 1/modulator of nongenomic activity of estrogen receptor,PELP1/MNAR)是一种新近发现的核受体辅助活化因子,具有较为复杂的分子结构,在多种组织中广泛表达。与先前发现的核受体辅助调节因子不同的是:作为一种支架蛋白,PELP1/MNAR既参与核受体调控靶基因转录的基因组作用,又参与了核受体激活激酶信号系统的非基因组作用,并且可能在核受体信号与生长因子信号串话(cross talk)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的研究表明,PELP1/MNAR在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等激素依赖性肿瘤中均有异常表达和分布,在激素依赖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耐药形成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可望成为内分泌依赖性肿瘤治疗的一个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997.
雌激素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线粒体功能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研究表明雌激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其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研究提示,雌激素的神经保护作用与线粒体有着密切联系。线粒体是细胞内能量和活性氧自由基(ROS)的主要来源,对细胞内信号转导、细胞存活与死亡调节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雌激素可多方面调节线粒体功能,包括影响ATP与ROS的生成、稳定线粒体膜电位、维护细胞内钙稳态,以及调节线粒体基因和蛋白表达等。本文主要从线粒体角度综述了雌激素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998.
细胞与经济,似乎风马牛毫不相关,怎么说得到一起去了?其实不然,细菌细胞的生命活动类似于社会经济活动,细菌细胞因自主代谢而保持并发展自身的种种现象,正在成为微生物细胞进行经济运行的有力证据。事实证明,在物竞天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微生物代谢体系是保障微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999.
肝脏是人体内脏中最大的器官,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器官。肝脏对来自体内和体外的许多非营养性物质如各种药物、毒物以及体内某些代谢产物,具有生物转化作用。通过新陈代谢,肝脏将它们彻底分解或以原形排出体外。所以说,保护肝脏对于维持整个身体的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00.
喀斯特木论自然保护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Liu L  Zeng FP  Song TQ  Peng WX  Wang KL  Qin WG  Tan WN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7):1667-1673
基于网格(20m×20m)采样法采集土壤样品,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方法分析了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200m×100m)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pH值表现为弱变异,其他各养分指标均为中等程度变异,大小顺序为速效磷(AP)速效钾(AK)碱解氮(AN)土壤有机质(SOM)全钾(TK)全磷(TP)全氮(TN);pH半变异函数的最佳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TK和AK的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其他养分指标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高斯模型;pH、AK的变异尺度(变程)较小,分别为58.1和41.1m,SOM、TN、TP、AN、AP的变异尺度相近,在100~150m,TK的变异尺度最大(463.5m);除研究区土壤TK、TN表现为中等的空间自相关性外,其他土壤养分指标均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pH、AK呈零星斑块状分布,表现为高异质性;SOM、TP、TK的变化趋势较平缓,呈中间高、两边低的分布格局;AN、AP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相似性,均随坡度的增加而呈片状上升趋势;TN的分布较特殊,呈中间低、两边高的趋势.植被、地形和高异质性的微生境是造成喀斯特木论自然保护区土壤养分格局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