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苦马豆素的免疫原性及抗肿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属吲哚里西啶生物碱,是疯草(Locoweed)的主要有毒成分。SW主要是通过抑制溶酶体α-甘露糖甙酶Ⅰ和高尔基氏体α-甘露糖甙酶Ⅱ的活性使家畜中毒。除了研究SW的毒性外,学者们还根据其可抑制α-甘露糖甙酶的活性,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可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和实体瘤在小鼠和肿瘤患者身上的生长,刺激宿主的免疫系统,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的杀伤活性。近来又有人从免疫学角度研究了SW的免疫原性。本文主要从SW的免疫原性及其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2.
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病理上以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脏器和皮肤发生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1].MD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家禽传染病之一,是造成世界养禽业重大经济损失的一个主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早期MD疫苗的发现才使MD得到控制[2].  相似文献   
63.
为了比较Ⅰ型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的致病型与pp24基因的关系,将Ⅰ型MDV弱毒(mMDV)、强毒(vMDV)、超强毒(vvMDV)、特超强毒(vv MDV)等不同致病型的CVI988、GA、648A、RB1B、Md5和Md11等6个国际参考株,从中国河北、北京、广东和广西等地分离的7个中国分离株和1个中国疫苗毒814株的pp24基因分别做PCR扩增,并将其克隆到pMD-18载体中测序,与国外已发表的BC-1株进行序列比较.结果表明:Ⅰ型MDV的pp24基因非常保守,15个毒株中只出现5个碱基的随机变化,并引起相应的4个氨基酸改变,但与致病型无明显相关;pp24基因ORF的第81碱基出现差异,所有中国株为G,所有不同致病型国外参考株为C,但并未引起氨基酸改变,显示这一碱基差异只是作为MDV地域性分布的遗传标志,而与病毒分离的年代及致病型等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64.
为研究尿嘧啶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酶(dUTPase)在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quine infectous anemia virus,EIAV)致弱过程中的作用,探索dUTPase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分别对EIAV强、弱毒株dUTPase的编码基因进行了结构分析,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经镍-次氮基三乙酸(Ni-NTA)金属亲合层析方法对表达产物纯化后,用3H标记底物的方法测定了重组强、弱毒株dUTPase的活性.证明所表达的两种重组dUTPase均具有水解dUTP的功能,但重组弱毒株dUTPase的活性显著高于重组强毒株dUTPase的活性.结果提示,由于EIAV疫苗株在驴白细胞上连续传代培养,使病毒dUTPase的活性增强和复制能力提高,而决定酶活性改变的分子基础是dUTPase编码基因中的两个氨基酸发生了突变.此结果对其它慢病毒病的免疫预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5.
在 1 6~ 3 1℃范围内设置了 6个温度对麝凤蝶ByasaalcinousKlug卵、幼虫、蛹的发育速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卵、幼虫、蛹在 1 6~ 3 1℃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发育 ,尤以 2 5~ 2 8℃条件下最适宜于该蝶的生长发育 ,发育速率与温度呈直线关系。用直线回归法得到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 9 3 ,7 1 ,6 8℃ ,有效积温分别为 90 2 ,3 87 4,2 2 7 9日·度。  相似文献   
66.
温度与光周期对麝凤蝶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吕龙石  金大勇  朴锦 《昆虫知识》2004,41(6):572-574
观察了麝凤蝶的卵、幼虫和蛹在不同温度和光周期条件下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 :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 1 3 7,7 9和 8 0℃ ,有效积温分别为 43 8,3 98 0和 2 79 4日·度 ;越冬蛹的发育可以分为 5个阶段 ;大部分越冬蛹在上午 (88 2 % )羽化 ;长光照处理平均比短光照出处理提前羽化 2d。  相似文献   
67.
根据马传贫强毒株EIAV-L和疫苗株EIAV-FDD表面蛋白gp90的N-连接糖基化的变化规律,采用PCR定点突变的方法,对全长感染性克隆pLGFD3-8上的N-连接糖基化的差异区域进行改造后,构建成含有3个N-连接糖基化位点突变的感染性克隆pLGNl91N236N246.将其转染驴胎皮肤细胞(FDD),通过用逆转录酶活性、间接免疫荧光和RT-PCR方法检测而确定其感染性.结果表明,在FDD细胞中盲传三代后,在细胞培养物中可检测到逆转录酶活性,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均呈阳性,电镜下见到典型的EIAV颗粒.这一结果可能对N-连接糖基化在我国马传贫弱毒疫苗致弱机理的作用研究而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8.
圈养繁殖在大熊猫保护生物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栖息地的日益恶化、片段化和种群孤岛化已成为保护大熊猫的严重障碍。尽管就地保护濒危物种是最有希望的措施,但对于大熊猫而言,研究表明圈养繁殖也是保护这一极危物和中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保护遗传多样性起以了重要作用,是延缓绝灭速率的保证。本文阐述了大圈养繁殖的必要性及其在保护生物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9.
铁核结构对马脾铁蛋白释放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H^% 参与马脾铁蛋白释放铁的动力方程,H^ 以1/2级反应方式参与铁蛋白释放铁核表层的铁。在酸性介质(PH6.5)中,铁蛋白释放铁的总平均速率(332Fe^3 /HSF.min)比在碱性介质(P8H8.0)中放铁的总平均速率(73Fe^3 /HSF.min)高4.6倍,铁蛋白的铁核结构和外加的磷酸盐均能影响该蛋白释放的速率,但并不改变其反应级数。  相似文献   
70.
圈养雄性川金丝猴交配模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焦点动物观察取样法对上海野生动物园半散放的一群川金丝猴 (7♂ ,4♀ )交配活动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观察 ,发现该物种在交配过程中无锁结现象 ,通常在一次爬跨及数次 (2± 1 5 8,n =782 )抽动后出现射精 ;在 1h之内出现两次射精的比例约占总射精数的 2 6 %。根据Dewsbury分类标准 ,我们认为雄性川金丝猴的交配模式在Dewsbury的分类系统中应属第 11种 (无锁结、有抽动、一次深插入、多次射精 )和第 12种 (无锁结、有抽动、一次深插入、单次射精 )两种模式。川金丝猴的整个交配过程持续时间约为 19 4± 0 7(782 )s,按照Dixson的标准 (插入持续时间 6 0s以下为短时插入型 ) ,应属第 12种 (无锁结、有抽动、一次短时间插入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