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特超强毒型648A株马立克病病毒(MDV)的囊膜糖蛋白I(gI)基因经PCR扩增后克 进pUC18质粒载体,并对其ORF完成了DNA测序。与已发表的其它室致病型毒株的糖蛋白I的DNA和氨基酸序列比较表明,648A株的gI基因序列与超强毒RBIB株已发表的ORF5’端761个碱基完全相同。查是在该基因中完整ORF的1068个碱基中,648A与强毒GA株间有8个碱基变异并导致7个氨基酸的变化,且这一变  相似文献   
112.
特超强毒型648A株马立克病病毒(MDV)的囊膜糖蛋白I(gI)基因经PCR扩增后克隆进pUC18质粒载体,并对其ORF完成了DNA测序.与已发表的其它致病型毒株的糖蛋白I的DNA和氨基酸序列比较表明,648A株的gI基因序列与超强毒RBIB株已发表的ORF 5'端761个碱基完全相同.但是在该基因中完整ORF的1068个碱基中,648A株与强毒GA株间有8个碱基变异并导致7个氨基酸的变化,且这一变化主要发生在该基因的5'端,其3'端三分之一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13.
麝凤蝶 (Byasa alcinous)为鳞翅目、凤蝶科昆虫 ,分布于中国各地、日本 ,老挝和越南等 ,其成虫外观雅致、美丽 ,素有“大自然花朵”的美称 ,有较大的观赏价值。麝凤蝶因有麝香味而得名 ,香气来自后翅上的灰白色的臀褶 ,羽化不久的雄蝶香味较明显。近年来此蝶的野生资源由于过度采集 ,生态破坏等而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因此为保护这一资源 ,有计划地开展人工饲养是很必要的 ,并可通过大规模人工饲养来制作蝴蝶工艺品供观赏。1 麝凤蝶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1.1 成虫 其成虫为大型蝶类 ,展翅 82~ 86 mm,双翼狭窄、尾突修长 ,最明显的特征是它…  相似文献   
114.
115.
记大连晚更新世马属一新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本文记述在大连复县古龙山洞穴堆积中发现的马属 (Epuus) 的—新种 (E. dalianensis sp. nov). 它是晚更新世的一种大型马类,曾广泛地分布于中国北方.  相似文献   
116.
根据1984—2017年上海动物园圈养斑嘴环企鹅Spheniscus demersus数据,应用Sparks 1.6和PMx 1.0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学和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该种群数量呈增长状态,但也存在如下问题:(1)种群中未知性别比例过高,占46.25%;(2)种群年龄结构不合理,0~4岁及7~8岁个体数量不足,育龄个体中未知性别的数量较多;(3)雌雄个体0~1岁、10~13岁的死亡率偏高,曲霉菌病是致死的主要原因;(4)参与繁殖的奠基者数量(9只)和潜在奠基者数量(1只)少,分属2个家系,且后代数和贡献值明显不均衡,种群的平均亲缘关系值为0.097 2,种群的平均近亲繁殖系数为0.099 5,存在近亲繁殖现象;(5)虽然现有种群保留了野生个体90.28%的基因多样性,但未来丢失也较快。因此,为了建立健康的斑嘴环企鹅种群,应尽快引进新的血统,开展性别鉴定工作,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式降低曲霉菌病的致病率;采用各种技术如人工授精技术提高企鹅受精率,为繁殖个体,尤其是后代数量过少的奠基者个体提供均等的繁殖机会,从而加强上海动物园圈养斑嘴环企鹅的种群管理。  相似文献   
117.
在圈养环境下,迁地保育野生动物易发育刻板行为,刻板行为的发育可直接影响圈养野生动物的繁殖和存活,从而影响迁地保育。2016年5月1日至7月31日间,采用焦点取样及所有事件记录法对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的75头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进行了刻板行为取样,分析了性别、年龄、圈区环境、圈群结构等因素对其刻板行为的效应。结果表明,四川马尔康麝场的圈养林麝在单位取样时间(10 min)内展现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占比为20.53%±2.43%(n=75);雌麝刻板行为持续时间占比(18.14%±3.26%,n=46)略低于雄麝(20.89%±3.98%,n=25);随圈养年限(本研究中的圈养林麝"年龄"即是"被圈养年数")增加,林麝展现刻板行为的持续时间显著增加(P0.05);圈区环境设施对刻板行为存在显著效应(P0.05),裸地基底圈舍中林麝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占比最高(33.11%±6.16%,n=24);圈群结构对林麝刻板行为持续时间的影响不显著(P0.05),混合圈群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19.31%±3.18%,n=53)最小;圈群密度对刻板行为持续时间的效应不显著(P0.05)。增加圈养环境的植被覆盖,进行混合圈养,可有效降低圈养林麝的刻板行为强度,并可提升林麝迁地保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8.
为了探究环境丰容和食物丰容对岩羊行为和活动节律的影响,于2017年3月—7月,以上海动物园的5只雌性岩羊(Pseudois nayaur)为研究对象,设计环境丰容和食物丰容试验,利用瞬时扫描法对岩羊进行行为学观察,分析岩羊丰容前后昼间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环境丰容,岩羊的运动行为和反刍行为显著增加,卧息行为和其他行为显著减少,取食行为无明显变化。在环境丰容基础上,开展食物丰容后,运动行为明显减少,取食行为明显增加。卧息行为有所减少、反刍行为和其他行为有所增加,但变化均不明显。丰容后岩羊的昼间活动节律也发生了变化。取食行为呈现2个高峰期(8:00—11:00和15:00—18:00),取食行为普遍提高;运动行为在13:30—17:30时段较丰容前提前一个小时左右发生;卧息行为有相似的波动规律,但丰容后其昼间发生频次在16:00之前均降低;反刍行为波动最大,呈现出明显的2个高峰期(6:00—9:00和10:00—15:00)。试验表明,在进行环境和食物丰容后,岩羊的活动增加,优化了时间分配,福利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19.
马蛔虫卵染色制片复染法的一些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蛔虫卵染色制片复染法的一些改进邓迎达,高榕(山东省济南生物工程研究院250002)马蛔虫卵是观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最佳材料。一般方法只用铁明矾苏木精染色,但往往由于对比度不强和难以掌握染色深浅而不易获得理想效果。我室采用桔黄G-丁香油复染的方法,所...  相似文献   
120.
林麝妊娠期和哺乳期的能量代谢特征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林忠  徐宏发 《兽类学报》1995,15(2):98-105,112
本文对饲养条件下林麝妊娠期和哺乳期的能量需要和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妊娠初期和妊娠后期能量摄取量分别比孕前增加了48.9%和95.6%。哺乳期总摄入能比妊娠期分别高2.27倍(双胎)和1.89倍(单胎)。根据在繁殖期对麝的行为观察,我们推断:麝是通过增加采食时间来增加能量的摄取,并通过减少活动,增加躺卧时间来减少能量消耗,以此满足繁殖期的能量需要。这些将结果为制定麝繁殖期的饲养标准和管理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