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39篇 |
免费 | 250篇 |
国内免费 | 1188篇 |
专业分类
467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79篇 |
2022年 | 117篇 |
2021年 | 115篇 |
2020年 | 80篇 |
2019年 | 95篇 |
2018年 | 84篇 |
2017年 | 89篇 |
2016年 | 103篇 |
2015年 | 121篇 |
2014年 | 174篇 |
2013年 | 158篇 |
2012年 | 177篇 |
2011年 | 152篇 |
2010年 | 161篇 |
2009年 | 165篇 |
2008年 | 219篇 |
2007年 | 200篇 |
2006年 | 138篇 |
2005年 | 134篇 |
2004年 | 157篇 |
2003年 | 175篇 |
2002年 | 180篇 |
2001年 | 140篇 |
2000年 | 146篇 |
1999年 | 106篇 |
1998年 | 118篇 |
1997年 | 98篇 |
1996年 | 86篇 |
1995年 | 99篇 |
1994年 | 116篇 |
1993年 | 104篇 |
1992年 | 94篇 |
1991年 | 91篇 |
1990年 | 82篇 |
1989年 | 93篇 |
1988年 | 47篇 |
1987年 | 38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42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9篇 |
1958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195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本文研究了在我国东北地区广泛蔓延的菊科杂草—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对大豆、玉米、小麦、水稻的化感作用(Allelopathy)。通过对三裂叶豚草的不同部位(挥发物、茎叶、根、根区土壤)的化感活性的研究,发现三裂叶豚草的挥发物和根区土壤对作物无明显的作用;茎叶部分的水浸液对实验作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的幼根伸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使根系形态发生较大的变化;根的水浸液对作物的幼芽伸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上述的研究基础上,对不同的活性组分进行了GC、GC/MS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的化感成分可能为α-蒎烯、β-蒎烯、2-冰片烯、里那醇、冰片、4-萜品醇、樟脑、α-萜品醇、马鞭烯酮、橙花叔醇、法尼烯、勺叶桉醇等。由此我们分析三裂叶豚草主要是通过雨水淋溶的方式向周围环境释放化感物质,从而对其它植物产生影响,加强自身在自然界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852.
茄科天仙子族的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茄科天仙子族7属21种及其邻近类群2属3种共24种植物的叶表皮特征。结果表明:气孔器在各种植物的上、下表皮均有分布,多为无规则型,也有不等细胞型;叶表皮细胞形状有不同规则形、十字形、近长圆形和不规则多边形,垂周壁较平直、浅波状、波状或深波状。在扫描电镜下可见:叶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内缘近平滑、浅波状或波状;角质膜多为具条纹,也有同时具条纹和颗粒或鳞片,偶尔仅具颗粒和鳞片 相似文献
853.
川西高原季节性雪被覆盖对窄叶鲜卑花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1-5月在川西高原采用人工雪厚度梯度试验(0、30和100 cm),应用网袋分解法对窄叶鲜卑花叶片凋落物进行分解试验,测定了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及其养分动态.结果表明:在无雪被覆盖的样地上分解5个月后的凋落物质量损失率为29.9%,而中雪和深雪样地的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分别为33.8%和35.2%.分解过程中,凋落物氮存在一定的富集现象,磷处于波动的富集状态,碳质量分数和碳氮比均呈现前期急剧下降后期逐渐上升的趋势.雪被覆盖显著增加了凋落物的质量损失率和氮含量,而对碳和磷含量无显著影响.在川西高原地区,30 cm以上的持续雪被覆盖能够改变凋落物的分解过程,从而可能对土壤营养物质转化和植物群落构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4.
运用功能性状的研究方法能有效地利用植物的生理、形态和生活史等特征, 揭示性状对物种共存的影响。以往有关热带林的群落生态学分析中, 基本上都是以胸径(DBH) ≥ 1 cm 以上的个体为对象, 而对 DBH < 1 cm的幼苗很少关注。该文以海南岛典型的热带低地雨林老龄林内幼苗多度最大的16个物种的幼苗为研究对象, 详细测定了4种功能性状: 比叶面积( SLA)、叶干物质比例(LMF)、比茎密度(SSD)和茎干物质比例(SMF), 分析了这些性状之间及其与幼苗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 SLA和LMF随幼苗高度增加而显著减小, SSD和SMF随幼苗高度增加而显著增加; 幼苗功能性状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均达到显著差异; 乔木和灌木幼苗的各功能性状均无显著差异, 藤本植物幼苗的各功能性状与前两种生长型植物有显著差异; 乔木、灌木通过低的SLA、LMF和高的SMF来适应热带低地老龄林的林下低光环境, 藤本植物则通过相反的策略实现在老龄林中的共存; 幼苗通过调节各功能性状之间的权衡来适应环境。 相似文献
855.
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T-DNA(携带有除草剂Basta抗性基因bar和Ds因子)转化中花11水稻群体中,获得了一个叶片发生明显内卷的突变体R1-A。经过连续三代的分离鉴定,获得突变体的纯合株(R1-A2),并与中花11号进行杂交,在调查的36个F_1植株中,全部表现为卷叶,并对Basta除草剂都表现为抗性。在852个F_2单株中,卷叶为645株,正常叶207株,卷叶和正常叶的比例为3:1,其中,卷叶株均对Basta表现抗性,正常叶株均对Basta表现敏感,表明卷叶性状和Basta抗性存在着共分离关系。用扩增Ds因子的引物,对F_2中45个卷叶抗性株进行PCR鉴定,都获得预期长度的Ds因子片段,进一步表明在这些卷叶的植株中都有T-DNA的插入;而30个正常叶敏感株都不能检测到Ds的特征片段。在以卷叶突变(R1-A2)为回交亲本的F_1B_1植株中,全部植株表现卷叶;在以中花11号为回交亲本的F_1B_1植株中,卷叶和正常叶植株的分离比为1:1。上述结果表明该卷叶突变是个显性突变,受一个基因所控制,且该基因的突变与T-DNA的插入有关。 相似文献
856.
皇甫川流域中国沙棘树干液流日变化及其相关因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热耗散(TDP)法对皇甫川流域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sinensis Rousi)的树干液流速率进行测定,用自动气象站同步连续监测太阳总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10 cm处土壤温度等环境因子,用LI-6400系列光合仪同步测定每日6:00-18:00的沙棘叶蒸腾速率.结果表明:非降雨时段,沙棘树干液流速率日进程变化呈现明显的昼高夜低的起伏趋势,白天液流速率变化有波动,夜间液流速率变化缓慢;降雨时,在降雨的开始时段,沙棘树干液流速率明显增大,降雨中后期,液流速率明显减小并趋于平缓;以环境因子作自变量,以单位叶干质量的液流量为因变量,经过逐步回归,建立了多元线性模型,回归方程显著. 相似文献
857.
黑龙江晚白垩世植物区系及东亚、北美区系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本文记载了黑龙江嘉荫县乌云组所产植物化石,计有53种,隶属39属、28科。其中蕨
类植物7种,裸子植物8种,被子植物38种(包括单子叶植物1种),10个种为新种。
乌云组植物化石的区系及植被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植物区系成分中,大多是亚热带至暖温
带分子,具少数温带成分,由此组成的群落有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等,共同组
成暖性针阔叶混交林,指示当时气候温暖潮湿,大约是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特点。再从
植物化石叶子外貌特征来分析,其中全缘叶占40%; 叶的体积以中型的占大多数,大型和小型
的均少数; 脉序以具掌状脉的占多数。这些特征说明,沉积时期亦为温暖潮湿的气候。
晚白垩世在东亚出观的35属化石中,其中27属和北美共有,约占总属数的77%,这种区
系组成的相似程度,表明其区系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这种亲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进入第三
纪或向更晚发展的进程中而逐渐减弱。主要由于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使欧亚、北美在第三纪
初完全分离,此后这两块大陆隔离发展,植物区系的相同分子逐渐减少,以至现在生存植物中
的相同属仅占总数的4.1%,其中草本植物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根据我国东北地区晚白垩纪所产植物化石及同时代南方所产化石,大致可把晚白垩世的
植物区(带)划分为三个:(1)暖温带至亚热带植物区,主要代表植物是Metasequoia,Trochoden-
droides,Platanus,Ampelopsis,Protophyllum,Pterospermites,Menispermites; (2)亚热带至热
带植物区,植物有Brachyphyllum,Cinnamomum,Nectandra和棕榈科植物; (3)亚热带或干
旱植物区,兼有南北过渡的植物或呈干旱性的植物。
乌云组植物大化石共有33属,和东亚,北美同时代植物群对比,出现不少相同属种,其中
15个属种出现在苏联晚白垩世的察加扬组及东锡霍特阿林,11个属种出现在日本晚白垩世
的Kuji地区,若与加拿大晚白垩世植物群比较,有11个相同属种; 与阿拉斯加晚白垩世植物
对比,则有12个相同属种; 若与乌云组同属一区的太平林场组比较,相同属种更多。再从孢粉
组合成分看,和本区松辽盆地明水组相同的属有15个,并具有少数晚白垩世代表性的花粉如
鹰粉、沃氏粉和山龙眼粉,表明乌云组的时代和明水组接近。同时在乌云组大化石中绝灭类型约占70%,证实该植物群的古老性。其时代属于马斯特里赫特期至达宁期而不是古新世。 相似文献
858.
记述小头叶蝉属Placidus Distant 3新种,即叉茎小头叶蝉P.furcatus sp.nov.,白斑小头叶蝉P.feu;omaculatus sp.nov.和龙王山小头叶蝉P.longwangshan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859.
目的:比较北山楂叶和云南山楂叶中总黄酮和金丝桃苷的含量.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500nm波长处测定总黄酮的含量;以金丝桃苷为对照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用C18色谱柱,以乙腈-甲醇-四氢呋喃-0.5%冰醋酸溶液(1:1:19.4:64.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63nm,测定金丝桃苷的含量.结果:北山楂叶和云南山楂叶中总黄酮及金丝桃苷的含量分别为7.70%和6.79%,0.143%和0.289%.结论:北山楂叶中总黄酮的含量高于云南山楂叶,而金丝桃苷的含量则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860.
1978年在西藏自大耳鼠兔Ochotona macrotis采到缩栉蚤属一新种,定名为西藏缩栉蚤Brevictenidia xizangensis sp.nov.。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