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9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轮虫动物门蛭态亚纲轮虫由于其严格的孤雌生殖和低湿休眠特性而成为吸引各领域学者研究的重要类群。研究对2018年在珠海万山群岛采集的苔藓样品进行观察, 发现蛭态轮虫中国新记录种环颈敖突轮虫Otostephanos torquatus Bryce, 1913。目前国内缺少对该蛭态轮虫的详细形态描述, 文章通过对该种的形态观察以及咀嚼器扫描电镜拍摄, 阐述环颈敖突轮虫的主要分类特征。该物种重要分类依据为内腔里含有食物泡, 轮盘带有特殊环状结构, 上唇裂片呈三角形及裂片高度低于头冠高度, 咀嚼器齿式7/7。通过检测该轮虫的CO Ⅰ序列, 与基因库中已有同科同属相似种的CO Ⅰ基因序列聚类对比, 证明了该种属于敖突轮属的遗传位置。相较于其他国家对蛭态轮虫的研究成果及其在进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学者应该加强对蛭态轮虫的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光镜对叉蕨科7属30种植物叶表皮形态特征进行详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1)叉蕨科30种植物的叶上表皮和下表皮细胞形状均为不规则型,垂周壁式样为深波状或浅波状,具单晶或针晶;上表皮细胞的长宽比为1.62~4.0,下表皮细胞的长宽比为1.63~3.06。(2)在30种植物中共观察到7种气孔器类型,分别为: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聚合极细胞型、聚腋下细胞型、不等细胞型、无规则四细胞型和不规则型,每种植物分别具有4~7种气孔器类型,均为下生型气孔;气孔长宽比为1.22~1.91,气孔密度为8~76个/mm2,气孔指数为3.9%~25.7%。(3)基于气孔器类型组成进行聚类分析,可将30种植物分成3个类群。(4)对叶表皮形态特征分析认为,轴脉蕨属应介于叉蕨属和肋毛蕨属之间,且与叉蕨属关系更近;叉蕨属的范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支持将肋毛蕨属从叉蕨科中分离出来置于鳞毛蕨科,但不支持黄腺羽蕨属归入鳞毛蕨科。  相似文献   
13.
新疆12种黄芩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新疆12种黄芩属植物叶片上的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该属植物叶的上表皮细胞形状及垂周壁式样有多种形式;而下表皮细胞形状均为不规则形,垂周壁式样均为深波形,不具分类学意义,但叶片两面分布的气孔器,在不同种间气孔大小、气孔密度、气孔指数、气孔外拱盖内缘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其表皮角质层纹饰和表皮毛的微形态也各有不同;大多数植物叶片表面具腺点,其大小、分布及疏密程度也有不同。植物叶表皮上的这些微形态特征,可为探讨本属种间的分类学及亲缘关系提供一定的佐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GB/T16175-1997和ISO10993-6:2007标准中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的结果判定方法,评价房间隔缺损闭合器植入体内后的组织相容性,探讨两种方法在组织相容性评价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试验动物家兔皮下植入试验,将试验样品植入家兔背部皮下组织,分别于植入后1周、4周和12周后处死动物,取材,常规制片,HE染色,组织学观察采用炎症和纤维囊腔分级法及半定量记分法.结果:样品皮下植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周围组织的反应程度呈加重趋势.植入后12周,组织学反应未达到稳态.两种方法的组织学观察结果是一致的.结论:两种方法在组织学评价中均有其局限性,实际中可将两种方法结合来评价医疗器械的组织相容性,建议继续观察该样品植入后26周的局部反应,以减少临床使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大兴安岭地区的小蠹虫种类进行研究,并通过诱捕器的试验诱集结果,着重研究了小蠹虫的诱捕器防治方法,结果表明落叶松八齿小蠹、云杉八齿小蠹和纵坑切梢小蠹为针叶树的优势种类,诱集结果也证明这3种小蠹的数量占多数,其中落叶松八齿小蠹占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16.
灵长类视觉系统能够非常有效地从环境中提取稳定的不变性特征,而不受各种变换与干扰的影响.这种不变性知觉的时间与动态过程为视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约束.我们开发了一种高速发光二极管(LED)背光速视器,能够短暂呈现1 ms的视觉刺激,并以亚毫秒级精度调整刺激呈现时间.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控制视觉输入的可获取时间,估计感觉线索积累的心理物理曲线,从而研究在图形结构优势效应任务中,拓扑、射影、仿射和欧氏不变性的相对加工速度.实验结果表明拓扑不变性所需要的呈现时间最短,这与大范围首先理论的预测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采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7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7)和研究组(n=50),对照组患者给予胸部护板外固定术,研究组患者给予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 d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术前、术后7 d疼痛程度及呼吸功能情况,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00%(46/5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60%(36/47)(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视觉疼痛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最大自主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较术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第1秒用力呼气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8.00%(4/50),低于对照组的23.40%(11/47)(P0.05)。结论:多发性肋骨骨折经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术治疗安全、有效,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及改善呼吸功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T-piece复苏器在产房中对早产儿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产科出生的早产儿(胎龄28~37周)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患儿给予自动充气式复苏囊正压人工通气,观察组患儿给予T组合复苏器正压人工通气,比较两组患儿1、5、10 min Apgar评分、肺气漏发生率,以及缺氧缺血性脑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脉导管未闭、高胆红素血症率。结果:两组患儿胎龄、性别、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出生后1、5、10 min Apgar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气漏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脉导管未闭、高胆红素血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iece复苏器在产房中早产儿窒息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操作简单、效率高等优点,两组复苏成功率差别不大,但T-piece复苏器能可有效减少肺气漏的发生,进而降低新生儿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宁夏鸽子山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末期遗址,工作人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该遗址中采集了大量石制品。尖状器是其中数量较多、形态不一、制作精细的类型。本文通过尖状器形态与功能的比对研究,结合该地区晚更新世末段至早全新世的环境特点,探讨石制品形态所体现的古人类对生存环境的适应变化。分析认为,鸽子山尖状器形态特征可能是适应环境的很好例证,类似变更也为北方原始农业的萌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成虫下唇须感器的形态结构及感器神经元的投射。【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下唇须结构和感器类型,利用神经回填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下唇须感器神经元在脑部的投射。【结果】小菜蛾成虫下唇须共3节,其上存在Böhm氏鬃毛、钟形感器、鳞形感器、锥形感器、微毛形感器5种不同类型的感器和一个陷窝器结构。Böhm氏鬃毛短小尖细,钟形感器形如顶部凹陷的圆帽,两种感器均分布于下唇须第1节,且大小上均无雌雄二型差异;鳞形感器形同柳叶,锥形感器粗而直,均散生于下唇须的第2和3节,两种感器在大小上均存在雌雄二型差异,其中雌性的鳞形感器显著大于雄性的,根据其雌雄二型差异现象推测雌蛾的鳞形感器可能与感受寄主植物挥发物有关;下唇须第3节中上部具有一个圆形陷窝器结构,雄虫的陷窝器内径为5.68±0.33μm,雌虫的为6.03±0.23μm,雌雄间无显著性差异;凹坑内长有表面光滑的微毛形感器。小菜蛾下唇须感器神经元主要投射于脑部咽下神经节、每个触角叶的下唇须陷窝器神经纤维球和腹神经索3条通路。【结论】阐明了小菜蛾下唇须感器的类型、分布和形态特征及其感器神经元在脑部的投射形态,为深入了解小菜蛾下唇须感器的生理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