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2篇 |
免费 | 27篇 |
国内免费 | 155篇 |
专业分类
7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33篇 |
2007年 | 41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36篇 |
2004年 | 41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33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川西山地主要人工林种群根系生物量与生产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标准地法,对四川西部山地主要人工林的根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用D2H估测单株林木根系生物量的适合模型均以幂函数模型为最佳,所筛选统计模型的相关系数较高,在0.94~0.99之间;(2)根系总生物量大小排序为日本落叶松>峨眉冷杉>四川红杉>川西云杉,分别为37.832、24.907、18.320t/hm2和15.982 t/hm2,各级根的生物量占总根量的比例各不相同;(3)根系生物量集中在分布土层0.00~40.00cm,川西云杉占97.88%,四川红杉占96.78%,峨眉冷杉占95.65%,日本落叶松占99.72%;尤其在0.00~20.00cm土层分布的根最多,分别占77.13%,77.13%,65.02%和80.66%;在0.00~20.00cm,20.00~40.00cm和40.00~60.00cm的各层根系生物量分配比例,川西云杉为34121,四川红杉为2461,峨眉冷杉为1571,日本落叶松为63141;(4)川西云杉、四川红杉、峨眉冷杉和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种群根系的生物量密度分别为10.782t/(hm2·m),8.230t/(hm2·m),14.546 t/(hm2·m)和13.211 t/(hm2·m);(5)川西云杉、四川红杉、峨眉冷杉和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种群根系生产力分别为0.57、0.83、0.71 t/(hm2·a)和1.64 t/(hm2·a). 相似文献
12.
13.
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平原向高山峡谷区的过渡地带,区内自然生态条件变化剧烈,在仅约50公里的水平范围内,海拔高度就从平坝地区的592米直升至境内最高峰光光山4582米,垂直高差达3990米;在面积约3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具有平原、丘陵、中低山直至高山的各种地貌。随着海拔梯度的变化,区内保存着7个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自下而上分别为:⑴中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⑵中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⑶山地常绿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⑷亚高山暗针叶林带;⑸亚高山、高山灌丛带;⑹亚高山、高山草甸带;… 相似文献
14.
15.
蝰蟷是我国文字记载最早的蜘蛛之一。《尔雅》(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成书)中的《释虫》,就有关于蝰蟷的记载。作为药用动物,古代文献中也多次涉及蝰蟷。如“蝰蟷者音窒当,尔雅作跌蜴,音迭当,今转为颠当虫”,“蝰蟷是处有之,形似蜘蛛,穴土为窝,穴上有盖覆穴口”(唐陈藏器所撰《本草拾遗》);“跌蜴既尔雅土蜘蛛也,土中有网”(明李时珍所撰《本草纲目》)。 相似文献
16.
四川地区幼儿和学龄前儿童的鼻部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1116例四川地区幼儿和学龄前儿童(2-7岁)鼻部9项指标的测量均数,性差及年龄发育特点。性差:仅鼻凹鼻底距4-6.5岁等少数指标部分年龄段男女性间出现显著性划异(男>女)。此外各项指标的绝大多数年龄段男女性间无显著性差异。年龄发育:9项测量指标中7项的生长曲线随年产长而上升,数值随年龄增大,并有1-2个发育高峰;提示鼻部发育具有阶段性;2项指标的曲线随年龄增长变化较小。4项指标男女性的曲 相似文献
17.
四川宜宾七种中药提取物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肉汤二倍稀释法和琼脂平板培养计数法,研究四川宜宾七种中药的提取物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巴氏杆菌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黄柏提取物的抗菌活性最强,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15.6~125 mg·mL-1,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为31.25~250 mg·mL-1;栀子提取物抗菌活性次之,MIC 为62.5~125 mg·mL-1,MBC 为125~>250 mg·mL-1;佛手提取物有较稳定的抗菌活性,MIC均为125 mg·mL-1,MBC为125 mg·mL-1和250 mg·mL-1;姜黄、杜仲、何首乌、细毡毛忍冬的提取物抗菌活性相对较差,大部分 MIC≥250 mg·mL-1.说明四川宜宾的黄柏和栀子的提取物抗菌活性较强,佛手提取物抗菌活性较稳定,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动物地理区的地位和东部界线问题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从历史时空的角度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发生的鱼类区系的变化过程,和高原鱼类区系演化的相对独立性,认为这一鱼类区系的分化直接反映了高原隆升事件,并应当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得到客观反映,即将青藏高原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划单元。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和造成古北区、东洋区分化的第三纪末、第四纪初的全球性气候变冷在时间上相近、波及的范围都巨大,共同促成了欧亚大陆古北区、东洋区和青藏高原区特有类群的分化,作为对这些地史事件反映的青藏高原区、古北区和东洋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应该具有相同的地位.另外,依据高原鱼类的分布范围和青藏高原对非高原鱼类的阻碍作用,讨论了青藏高原的界限及其划分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四川柳莺(Phylloscopus sichuanensis)是瑞典鸟类学家Alstrom等于1992年在我国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发现并定名的新种[1].当时,Alstrom等从形态、鸣声、栖息地和繁殖巢址等方面,说明了它是不同于黄腰柳莺(P.proregulus)的新种,并以其发现地四川命名. 相似文献
20.
真光层深度的遥感反演及其在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光层深度直接影响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分布和初级生产力以及水体生态环境,是水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参数.利用2006年10月24日~11月2日太湖水下实测光谱数据和光合有效辐射(PAR)数据,通过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尝试建立真光层深度与水面以下遥感反射率的关系模型,并利用真光层深度与透明度的关系,建立水体富营养化真光层深度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真光层深度与归一化遥感反射率具有很好的相关性;选用特定波段的归一化反射率作为变量,建立两者的关系模型能较好的反演真光层深度,所建立的模型算法中,指数模型拟合方程的综合效果好于其他模型,波段比值算法反演精度要好于单波段算法;利用利用真光层深度进行富营养化评价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利用该模型对太湖水体进行富营养化评价,得出太湖西部湖区大部分已富营养化,东部湖区处于中营养化和轻度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