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8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71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王丽敏  杨纯  郭俐 《动物学杂志》2016,51(4):614-622
为揭示秦岭滑蜥(Scincella tsinlingensis)消化系统的基本特征,运用大体解剖与组织切片技术、Grimelius浸银法对其消化系统组织结构以及消化管嗜银细胞的分布、形态和密度进行了观察。除舌外,消化管的管壁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消化管各部分的差异主要在管壁厚度和黏膜皱襞数量。各段管壁厚度以胃幽门部最厚,达(221.03±5.94)μm,而十二指肠最薄,仅(63.59±1.17)μm。各段黏膜皱襞的形态和数量明显不同,空肠多达17~20个,其次为回肠和十二指肠,分别为15~17个和11~13个。此外,消化管各部分肌层的相对厚度及腺体的分布也存在差异。肝组织无典型的肝小叶分化,胰腺中胰岛不发达。在秦岭滑蜥的消化管中,锥形、椭圆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嗜银细胞广泛分布于固有膜和黏膜上皮细胞之间,胃体部的密度最高。上述结果表明,秦岭滑蜥消化系统结构与大多数爬行类相比,无明显差异。消化管中嗜银细胞分布、形态和密度可能与其在该物种中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72.
目的了解ICU感染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的分布与耐药性,比较本院ICU与非ICU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年6月-2014年6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120株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应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标本(痰),占69.17%。临床分布以ICU多见,占30.00%。在20种抗菌药物中有14种抗菌药物耐药率50%,仅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唑、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等有较低耐药率,耐药率分别为0.00%、16.67%、1.67%、9.17%;头孢噻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等12种抗菌药物ICU与非ICU耐药率分别为100.00%,66.67%;97.22%,75.00%;100.00%,40.48%;97.22%,33.33%;100.00%,7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感染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ICU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耐药率明显高于非ICU,临床应高度重视,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73.
为了建立适用于嗜热链球菌菌株资源多样性调查的菌株分型方法,尝试将1型CRISPR位点间区序列分析用于嗜热链球菌的菌株分型,并与常用ERIC-PCR指纹图谱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型CRISPR位点间区序列分析可以把30株从三个不同样品中分离的嗜热链球菌分成三种差异明显的类型:不同类型菌株之间没有相同的间区序列;而同一类型菌株之间,间区序列的组成和排列则基本一致,并且上述分型的结果与用ERIC-PCR指纹图谱技术获得的结果完全一致。因此,1型CRISPR位点间区序列分析是嗜热链球菌分型鉴定的可靠方法,并适用于大量菌株的分型鉴定和多样性调查。  相似文献   
74.
为了观察和探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MP蛋白胞外可调控分泌现象及其机制,将收集到的环境株菌D2株及9株临床株在含不同成分的培养基中培养,取培养液上清利用SDS-PAGE电泳观察SMP蛋白分泌情况;提取各菌株基因组DNA,PCR扩增其smp基因并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将获得的SMP氨基酸序列用Blastp、Megalign等进行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胞SMP蛋白分泌均存在可调控现象,酵母提取物可抑制该蛋白的分泌,而适宜浓度的麦芽糖则具有促进作用。序列对比及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SMP的氨基酸序列具有种属的特异性,且临床株和环境株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临床株中该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而环境株则序列差异相对明显的,但不同来源的菌株SMP均含有保守的信号肽;提示该蛋白可能与其致病性相关,其胞外分泌的可调控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75.
本研究选择的受试者为12名大学运动训练专业男性学生(年龄:(20.3±2.26)岁; BMI:(21±1.17) kg/m2),采用双盲、安慰剂控制及平衡次序法进行不同补充处理(NBC, UBE或安慰剂,剂量皆为200μg)各1次,每次间隔1周,补充后15 min依序进行最大有氧运动表现测试,以及自行车30 s无氧温盖特测验,旨在探讨氧协同多重烟碱酸铬复合物(NBC)与含铬能量糖(UBE)补充对有氧及无氧运动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受试者在补充NBC和补充UBE后最大摄氧量分别增加5.1%和5.5%,衰竭时间分别延迟2.1%和3.5%,平均动力输出分别增加3.3%和3.8%,最大动力输出提升9.4%和12%,且皆显著优于安慰剂组,且补充UBE的衰竭时间也显著优于NBC,补充UBE在温盖特测验后血乳酸浓度显著高于补充NBC。本研究初步说明,补充NBC与UBE均能有效改善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表现。若单就运动衰竭时间而言,由于UBE内含NBC及碳水化合物等其他成分,所以补充UBE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6.
目的:研究实验性哮喘小鼠模型在诱导哮喘发作不同时间点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13、Eotaxin、MCP-1和TNF-α以及肺部浸润的炎症细胞数量变化。方法:将25只健康6-8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对照组。利用卵清蛋白(OVA)诱导建立小鼠哮喘模型,模型组(Asthma)小鼠于第0、7天经腹腔注射卵清蛋白(OVA)致敏小鼠。第14-20天连续7天用1%OVA雾化激发小鼠哮喘发作,每次20 min,观察临床症状。正常对照组(Control)小鼠以0.9%NaCL代替0VA进行腹腔注射和雾化吸入。比较两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性细胞分类计数及细胞因子IL-13、Eotaxin、MCP-1和TNF-α的浓度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BALF中IL-13的水平在试验早期(致敏2天)即开始上升达68.9±4.34,此时Eotaxin和MCP-1未见明显升高;致敏7天时IL-13、Eotaxin和MCP-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8.3±3.39、67.4±4.24和38.9±3.1;激发1天组小鼠BALF中IL-13、Eotaxin和MCP-1浓度持续增高至最后一次激发后1天;而TNF-α在激发1天时出现明显升高达136.9±11.9,持续到最后一次激发后1天;从激发1天肺泡灌洗液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明以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肺组织HE染色显示哮喘组小鼠气道上皮有不同程度脱落,支气管平滑肌显著增厚,血管周围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在哮喘发生过程中,IL-13水平在致敏初期即开始升高,随着继续给予OVA,Eotaxin和MCP-1水平呈现显著增高;并伴随越来越多炎症细胞在肺部浸润,TNF-α水平出现缓慢增高,进而加重哮喘发作。  相似文献   
77.
白藜芦醇抑制嗜水气单胞菌毒力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白藜芦醇(Resveratrol, Res)在水产动物细菌病防控中的应用价值, 实验以淡水养殖中重要的细菌病原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为研究对象, 通过设置药物浓度梯度, 检测其对嗜水气单胞菌生长、生物膜形成和溶血活性的抑制作用, 和对毒力及群感调控系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同时通过人工感染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试验检测其对鱼体保护作用和对鱼体炎症相关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 白藜芦醇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1024 μg/mL; 浓度低于64 μg/mL时, 对菌株生长影响不显著; 浓度≥32 μg/mL时, 对病原菌株生物膜形成和溶血活性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 且随剂量增加而增强。荧光定量RT-PCR结果分析发现白藜芦醇能引起嗜水气单胞菌群感调控系统中luxR和luxS基因分别显著上调和下调表达; 外膜蛋白基因omp表达显著下降。人工感染试验发现攻毒前两小时腹腔注射25、50和100 mg/kg白藜芦醇处理组的异育银鲫死亡率显著下降, 鱼体炎症相关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Ⅱ型干扰素(IFN-γ)的mRNA表达量也显著下降。研究表明药用植物大黄、虎杖等所含白藜芦醇成分能有效抑制嗜水气单胞菌毒力, 降低鱼体炎症反应的功效; 腹腔注射25—100 mg/kg白藜芦醇对感染病原菌的异育银鲫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8.
本研究以酸乳为基质,通过测试酸乳酸化速率曲线、脱水收缩敏感性、持水力、水分迁移、质构及流变特性等参数,研究了嗜热链球菌胞外多糖与市场常规应用多糖对酸乳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嗜热链球菌胞外多糖EPS333在酸乳凝胶过程中较其他几种多糖能明显减缓酸化趋势,后熟及储藏阶段减少"自由水"含量,降低流动性,改善其流变特性。  相似文献   
79.
嗜碱放线菌是一类嗜好碱性生活环境的特殊资源微生物。近年来,从嗜碱放线菌中发现多个新分类单元和结构新颖、活性独特的天然产物,由此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有效的选择性分离方法是收集与挖掘嗜碱放线菌物种资源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嗜碱放线菌的生理特点,归纳了嗜碱放线菌的分离方法及存在问题,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类与胶质细胞瘤浸润性生长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胶质瘤复发中的作用。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MMP-2、TIMP-2)的阳性表达与胶质细胞瘤病理分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SP法)检测48例人脑原发和复发胶质细胞瘤组织中MMP-2、TIMP-2的表达。结果:Ⅲ、Ⅳ级和复发胶质细胞瘤中的MMP-2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Ⅰ、Ⅱ级(P<0.05);Ⅰ、Ⅱ级胶质细胞瘤中的TIMP-2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复发胶质细胞瘤(P<0.05)而与Ⅲ、Ⅳ级细胞瘤无显著性差异(P>0.05);Ⅲ、Ⅳ级和复发胶质细胞瘤中的MMP-2,TIMP-2蛋白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同级别胶质细胞瘤中MMP-2、TIMP-2的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正常脑组织中无表达。结论:MMP-2、TIMP-2的表达与胶质细胞瘤的恶性程度有关,低级别中,MMP-2与TIMP-2成正相关;MMP-2的高表达,TIMP-2的低表达与胶质细胞瘤的侵袭有关,MMP-2、TIMP-2的表达水平有可能成为判定胶质细胞瘤恶性程度、侵袭能力和预后的诊断指标,而且TIMP-2可能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